吳恩鋒
天花板和地板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然而下面新聞標題中“天花板”和“地板”顯然不是人們所熟悉的房屋結構:
(1)格力電器業(yè)績增長不存在天花板(《中國證券報》2007—4—13)
(2)央票利率接近“天花板”?(《第一財經日報》2007—3—28)
(3)首家平價醫(yī)院“地板價”開診(《遼寧日報》2006—3—7)
(4)ST東北電:股權緣何賣出“地板價”(《證券時報》2002—3—8)
以上例句中的“天花板”和“地板”屬于典型的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的功能是通過源域的概念結構向靶域的概念結構的映射而彰顯靶域的概念結構?!疤旎ò濉焙汀暗匕濉痹谠从蚶锏母拍罱Y構是:房間是一個容器空間,天花板在上方,地板在下方,而且天花板是這個容器空間的上限,地板是這個容器空間的下限。在概念隱喻的映射中,房屋這個容器空間的概念結構被投射到靶域的概念結構上。在上面的例句中,“天花板”就是取其“上限”義,而“地板”是取其“下限”義?!疤旎ò濉钡碾[喻用法相當普遍。除了價格“天花板”外,還有“政策天花板”、“制度天花板”、“資金天花板”、“利潤天花板”、“人才天花板”等,這些“天花板”無一例外都有“上限”這一共同的內涵。
既然“天花板”限制了空間,那么“頂破”、“掀掉”、“打破”“天花板”就可以拓展空間,擺脫受限制的局面,所以就有了如下用例:
(5)住宅產權頂破70年“天花板”(《中華建筑報》2007—3—17)
(6)鏈條業(yè):掀掉“天花板”才有空間(《中國工業(yè)報》2006—4—1)
(7)網格:打破計算能力“天花板”(《中國電腦教育報》2006—12—25)
相應地,“天花板”又可進一步引申出障礙之義,如:
(8)打破女性職場的“玻璃天花板”(《經濟參考報》2005—8—26)
(9)民營油企止步“玻璃天花板”(《文匯報》2007—4—9)
例(8)、例(9)中的“玻璃天花板”就是隱喻好像沒有但實際存在的限制、障礙等。
“地板”的隱喻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和“天花板”對舉出現(xiàn),如:
(10)加息將3000點天花板變成地板(《上海證券報》2007—3—25)
(11)將“天花板”看成“地板”預測還是算命(《東方早報12005--12—13)
另一種是作為修飾語和被修飾對象一起出現(xiàn),如“地板價”。
(12)“長虹”直平喊出地板價(《中華工商時報》2000—7—17)
(13)燃氣股份:在不在地板價上(《今日商報12000—10—28)
值得注意的是,“地板”的隱喻使用范圍和頻率均不如“天花板”。筆者認為,存在這種差別的認知根源是: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主流,而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在認知思維中由一個重要的空間方位隱喻概念來表達,即事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向上的。(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We Live By一書中對這個隱喻有詳細的論述。)“向上”發(fā)生、發(fā)展的事物遇到“上限”“天花板”就是很常見的事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詞典中對于“天花板”和“地板”的釋義應該分別增加隱喻義“上限”和“下限”。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杭州310028)
(責任編輯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