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士鑫
西藏日報社推出的《雪域邊線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獲得了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報紙系列報道的一等獎。能夠獲得中國優(yōu)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的一等獎,在西藏日報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從獲獎作品屬于完全獨立采寫、刊播的角度上講,這也是西藏新聞界歷史上的第一次。
《雪域邊線行》應時而生
系列報道《雪域邊線行》的推出,可以說是占了天時、地利、人和。
這個“天時”就是,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是世人矚目、舉國慶祝的重要年份,是新聞媒體難得的重大報道主題。而西藏又有特殊的“地利”,一方面,作為幾百年處于極端落后狀態(tài)、改革開放前夕經濟仍比全國其他地方落后的民族地區(qū),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成就更為顯著、進步更為神速;另一方面,拉薩3·14事件的發(fā)生,使人們更加關注西藏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更加關注西藏的新聞。而“人和”,首先是自治區(qū)領導長期以來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同時,近年來,西藏日報黨委一班人銳意進取、求實創(chuàng)新,經過興建新的新聞大樓、上馬新的采編系統(tǒng)、彩報改版等發(fā)展,辦報條件與辦報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具備了組織大型采訪報道的軟硬件條件,為《雪域邊線行》系列報道的推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怎樣搞好西藏改革開放30周年的宣傳報道?在西藏日報社總編輯孟曉林同志的親自主抓下,報社黨委班子召開了幾次編輯部門的業(yè)務務虛會,集思廣益,探討怎樣以創(chuàng)新的內容、新穎的方式、最佳的效果,做好3·14事件后這一重大主題宣傳。最后,提出了“雪域邊線行”這一報道主線,即派出采訪組,按照藏民族習慣,以順時針方向,沿著西藏與外國、外省(區(qū))交界的各縣(區(qū))進行采訪,全面反映西藏改革開放30年來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為什么要選擇沿邊各縣(區(qū))進行采訪呢?《雪域邊線行》中的所謂“邊線”,包括西藏邊界地區(qū)的33個縣(區(qū)),它們本來是西藏最邊緣的地方,或者是靠近國境線、或者是靠近遠離中心城市的省(區(qū))邊界。在改革開放大潮興起之前,這些地方不但說不上對境外開放,甚至也說不上對祖國內地開放,真正變成了發(fā)展上的“邊緣地帶”。以前,內地來西藏的人,很少能到達這些地方;甚至新聞記者,對這些地方也極少“光顧”,使之也變成了宣傳報道的“邊緣地帶”。但近些年來,這些地區(qū)利用黨的好政策和沿邊之利,發(fā)展速度超乎人們想象。如今,乘著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東風,對這些原先報道較少的“新聞冷點”進行采訪宣傳,符合“三貼近”的要求。同時,通過這些原先的“邊緣地帶”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感受改革開放給這里帶來的勃勃生機,更有說服力,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反映改革開放30年西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是我們確定“雪域邊線行”系列報道的初衷。
深入基層 “抓活魚”
系列報道主題確定以后,報社專門成立了報道領導小組,制定了專門的宣傳報道方案,對全部采訪、編輯以及后勤保障工作,進行了精心的組織和策劃。從各縣(區(qū))的采訪重點、稿件寫作形式、版面的編輯安排,都做了大量的統(tǒng)一思想、明確任務的工作。
從2008年上半年開始,報社先后派出了各由一位副總編輯帶隊、配備文字與攝影記者的4路采訪組,分別對林芝、山南、日喀則、阿里、那曲、昌都等共33個縣(區(qū))進行了采訪。先后投入直接進行采訪的記者近30人,超過漢文編采人員總數的1/5。采訪組累計采訪時間,先后長達近四個月之久。
西藏地廣人稀、路途遙遠,條件極為艱苦,采訪成本極高?!把┯蜻吘€行”的采訪點,多數分布在更為偏僻的深山、幽谷之中,有的海拔極高,高寒缺氧,有的人跡罕至,交通不便。各采訪組發(fā)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克服千難萬險,穿越無人區(qū)、翻越皚皚雪山、跨過湍急的冰河,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獲得第一手資料,采訪最基層的農牧民。林芝采訪組經過當地有名的通麥天險,深入一路多發(fā)飛石、泥石流災害的察隅縣,采訪了僜人村、緬民村等一般人很少實地考察的地點。就在這條路上,報社派出的其中一輛車,因路況復雜,撞上山崖,幸虧司機處理果斷,才避免了車毀人亡。而就在同一地點,幾天前,一輛裝有近10人的車輛,翻入了旁邊的帕隆藏布中,造成了重大傷亡。山南組到達錯那縣采訪期間,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雪災,被困庫局鄉(xiāng)長達26天之久。在只能以糌粑、奶渣度日的艱難日子里,采訪組仍堅持采訪、發(fā)稿。
由于主線清晰、重點明確,在各地、縣(區(qū))宣傳部門的積極配合下,采訪組緊緊抓住各“邊線”縣(區(qū))最有特色的旅游開發(fā)、特色產業(yè)、文化保護、交通變遷等多個亮點,多視角、全方位、生動全面地反映了雪域高原30年來的變遷,用一條“邊線”,串起了西藏30年來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各方面成就的點點滴滴,取得了最為鮮活的資料,確保了這一系列報道的成功實施。
同時,通過深入一線、貼近基層,我們也最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30年,給西藏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變化,真切地感受到祖國繁榮富強所帶來的感召力和民族自豪感,真切地感受到各族群眾從心底里感謝黨和政府的真摯感情,真切地感受到各族群眾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堅強決心。在林芝的察隅縣,許多解放前因無法忍受領主壓迫、被迫逃往鄰國的藏族同胞,在祖國改革開放、日益富裕的春風中,踏上了回歸之路,并經過多年爭取,重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日喀則的聶拉木縣,世代居住在中尼邊境的夏爾巴人把記者請到家中,專門穿起民族服裝,述說改革開放給這一古老民族帶來的變化。在林芝的波密縣,當采訪車輛遭遇車禍時,當地的藏族同胞主動派人、出車,令采訪組的記者深受感動。在采訪中感動,在感動中采訪,這給我們提供了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盡力竭力完成采訪任務的強大精神動力。
編采聯動,通力合作
西藏日報以往的重點系列報道,多數放在一版再轉到其他版面。雖然版次上顯得比較重要,但是一方面一版容量有限,很難大大方方地處理圖表、照片、相關鏈接等內容,另一方面,中央和自治區(qū)的一些重要活動,也會影響到一版的版面安排,難以確保系列報道的連續(xù)性和強勢推出。
為此,總編輯孟曉林決定,在平時最受讀者歡迎的第五版(動態(tài)西藏),開辟專版連續(xù)刊登這組系列報道。五版很少承擔指定的宣傳任務,版面有保證。同時五版是彩版,更適合于安排《雪域邊線行》這類圖文并茂的報道。我們專門請美編設計了美觀大方的版頭、欄花,還繪制了全部采訪的路線圖,讓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我們順時針繞西藏一周的采訪路線和當天所報道的縣(區(qū))在西藏地理上的方位,提高了可讀性。
雖然采寫的是重大題材,反映的是嚴肅的主題,但在主體文章的寫法上,我們要求記者用游記的寫法、行者的筆調、散文的韻味,去講說人物故事,敘述事物變化,描繪風貌變遷,做到寓理于情,融新聞性、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同時,每篇主題文章都在同版西藏日報的名牌言論欄目“雪域熱評”中配有一篇言論,以對主體文章細節(jié)含義的挖掘,以富有邏輯性的分析,主題鮮明地說明:改革開放30年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堅持改革開放,西藏才有繁榮進步的今天和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以此升華主題,點明主旨。
這些主題言論,有許多是后方編輯們配發(fā)的。他們一方面精心編排版面,另一方面進一步挖掘每一篇報道的深刻內涵,以小見大,言論與主題通訊風格相異卻相得益彰,相互補充,豐富了版面的形式,提升了宣傳的效果。對一些稿件中限于篇幅或上下文關系沒有交待清楚的背景如景點、風俗等,用“相關鏈接”的形式加以補充。同時,配上采訪組拍攝的相關圖片,使整版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引人入勝。前后方相互支持,編與采互相配合,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報道見報后不久,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自治區(qū)黨委副書記郝鵬同志到報社視察工作期間,首先就提到了《雪域邊線行》系列報道,并給予高度贊揚,認為欄目開得好、稿件寫得好、反映內容好。西藏人民出版社主動提出,將該組稿件結集成書,作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重點圖書出版。在該書出版時,自治區(qū)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崔玉英同志為該書作序,并認為“雪域邊線行”大型采訪活動“為我們留下了新的記憶和感動”。中宣部2008年12月31日《新聞閱評》以專文形式對這組報道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欄目取材新穎,所配評論也有深度,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報道中很有看點的專欄”。
通過《雪域邊線行》系列報道活動,我們得到的最重要的體會與經驗是,雖然西藏相對偏遠、貧瘠、人口稀少,新聞資源有限,但只要我們堅持“艱苦不降標準、缺氧不缺精神”,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認真挖掘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不怕艱苦、奮戰(zhàn)高原的寶貴精神,深刻反映西藏各族人民反對分裂、維護穩(wěn)定、促進發(fā)展的嶄新風貌,全面反映西藏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建設等方面的新發(fā)展、新變化、新生活,雪域高原也會成為難得的新聞富礦,成為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為祖國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做出重要貢獻的重要的精神資源。
(作者為西藏日報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