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江
一、解題——“精致的異化:帶著量的準確性的感覺”
語文課改,教學內容的改變必然涉及到教學術語的改變。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面臨著知識結構的調整、改變。今天這節(jié)課就面臨著這一問題。所以,在解讀課文之前,需要對本課的主標題進行必要的詮釋。
“感覺”,這個概念容易理解,它就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直觀的知覺。
“帶著量的準確性”之“量”有“數量”及“測量”兩種意思,它本身就是強調對事物的感知要準確,要顯示出一種可辨、可感的性狀或程度的差異。
“異化”,在這里是指對前邊所說“感覺”的表述,不直接說出某種“感覺”,而是用與所感覺的事物相通但卻大不相同的事物來表述這種“感覺”。比如說一個人很瘦,“他瘦得成了一根蘆柴棒?!薄笆荨保侨藗儗λ眢w性質特征的直觀感知,與豐滿、健壯相反,肌肉很少。但不說他身上肉很少,而是成了一根硬棒棒的木柴棍。這就是“異化”表述。同樣說“瘦”這個感覺,有不同的表述:“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他瘦得像一具骷髏”。每種表述有各自不同的效果。在這種不同的表述中,有一個規(guī)律,對感覺的表述追求與原事物形象一致在審美價值的比較中,往往不如形象有所變異的表述,有所超越的表述。在一定的限度內,藝術形象,即“感覺”的表述,其審美價值與異化程度直接相關。形象的變異性越大,審美價值越高;形象越是接近于再現事物的原型,異化性越小,感染力越弱。在上述關于“瘦”的感覺表述中,“皮包骨”是最接近于原事物的,人們僅僅知道了他“瘦”的程度,客觀性、寫實性較強,但缺少其他方面的感染力?!镑俭t”,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不但突出了他“瘦”的程度,而且還突出了他的“瘦”讓人感到恐怖,有一種接近死亡的氣息,一具眼珠間或一轉的干尸。“蘆柴棒”呢?在突出他的“瘦”的同時,還帶有一種輕蔑,命如草芥。這些對他的“瘦”的感知的不同表述,不但有異化性,同時,也是“帶著量的準確性”的感覺表述,每一種說法都表述了他的某種性質,各種性質的差異可以從各種不同的感覺中感覺出來,品味出來。
“精致”,這個概念源自英國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鑒賞的標準》,他說:“許多人缺乏對于美的正當感受,一個最顯著的原因,是他們的想象力不夠精致。而這正是了解那些比較微妙的情緒所必不可少的?!?《人性的高貴與卑劣——休謨散文集》,楊適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出版,第150頁)很顯然,休謨所推崇的“精致”的“想象力”,一要準確,二要精美。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需有這種“精致”的“想象力”。
這樣,我們再把本文標題連貫起來詮釋,應該這樣解讀,
《湖心亭看雪》此文最動人的地方是——作者以精致的異化想象生動地寫出了西湖的雪景之美,尤其是那些帶著量的準確的摹狀詞、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西湖雪景給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既是雪景的客觀化描寫,也是作者身在雪景之中的感覺。
二、《湖心亭看雪》精致的異化感覺賞析——帶著量的準確性
讓我們先從這篇小品文的整體上來理解作者在文中寫了什么。
《湖心亭看雪》一文分為兩個大的層次,一是從宏觀寫西湖雪景的意境,一是從近景寫看雪人的癡。
我們先看其從宏觀寫雪景。概括說,西湖雪景境界有三:“空”、“一”、“闊”?!按笱┤眨腥锁B聲俱絕”?!叭恕薄ⅰ傍B”都不光臨了,正如前人有詩云“鳥飛絕”、“人蹤滅”,當然西湖就“空—了”?!办F凇流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就是古代那個張打油寫的情景——“天地一籠統”?!昂嫌白樱╅L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边@種景象,不就體現出西湖雪景的“闊”了嗎?
接下來看文中所寫的近景?!坝唷敝≈邸暗酵ど稀?,亭上有人對飲。他們見有人來,頗有遇見同道知音之感,并熱情地“拉余同飲”。待“余”飲酒后離開湖心亭時,“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我們要理解舟子這句話,還得從文本中的信息來研究。有兩點需注意,“余”來湖心亭是在大雪初?!案ā敝畷r,“拿”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自以為湖中會是“余”孤家寡人也。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湖心亭看雪者非“余”之“獨”往也。所以,文中“更定”與“獨”反襯出湖心亭那兩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比“余”更癡迷于西湖雪景。
《湖心亭看雪》遠寫了西湖雪景之美,近寫了看雪人之癡,有人有物,有情有趣,清新活潑。
《湖心亭看雪》最令人心怡之處就是關于寫感覺的摹狀詞選擇和使用,特別是對西湖雪景——“空”、“一”、“闊”境界的呈現,可謂超絕,很值得我們去品味,去效仿。
“大雪三日”,這個“三”作為蒼天走雪時間實在是有些長,雪下得實在是有點兒多。但這是西湖奇麗的雪景條件。與“三”相對,自然造成下面情景的產生,西湖上人、鳥、樹、山、堤、船等其他景物相應變得“少”了,“小”了,“單”了。
“上下一白”,其他都不見了,色彩“少”了?!耙弧奔仁菙翟~,一片白色,但這個“一”又使人感到是“大雪”使世界為“一”色,在這里有一種使動的感覺,“一”有動感。
“長堤一痕”,這個“一”本來也是數詞,與“痕”聯合使用,但長堤本身就像是“一”字,它又在作者眼中化為物的劃痕留在西湖的雪景中。所以,“一”既有數的概念,又有形的描寫,寫出了長堤在雪景中的輕、微之態(tài)?!暗獭碑惢癁橐粋€條狀的物“痕”,如“一”字輕輕地臥或者說劃在西湖的雪岸上。
“湖心亭一點”,“點”者本是“小黑也”,但此時應是“白”點,亭的頂上皆是雪也。“湖心亭”化作“小白點”,點綴在西湖萬頃碧波之中,可見西湖雪域之“闊”與“遠”?!巴ぁ弊鳌包c”狀,亦是一種異化的感覺。
“余舟一芥”,“芥”在這里指“小草梗”、“小草葉”?!案脖谯晏弥?,則芥為之舟”。就是說把一杯水傾注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葉便可以做小舟了。但現下作者感覺在西湖空闊的雪域之中,自己的小舟如一枚草葉,那么西湖這個大“杯”子之闊不就顯現出來了嗎?“舟中人兩三?!?,這個“粒”既是量詞,又是形容詞。從量詞角度講,舟中人有兩三“個”,或者兩三“位”。從形容詞的角度講,兩三“?!保嗍侨丝s小為“米?!绷恕R驗椤爸邸睘椤敖妗?,當然舟中人必然微如米“粒”?!傲!弊值倪x擇,又將“數”與“形”統一在一起,而這種統一又表現了西湖雪景之奇妙。
解讀《湖心亭看雪》我們必須從文中關于雪、堤、亭、舟、人這種精致的異化感覺中看它帶給讀者的美感,從關于景物那可以感覺到的與其他關于雪、堤、亭、舟、人富有差異的感覺表述中去體會此文中物的“數”與“形”相統一所具有的妙趣,從而提高自己的解讀能力,提高自己的感覺能力,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這是讀語文的本旨之所在。
作者善于感覺,讀者也必須善于感覺。不善于感覺,作家寫不出好作品;不善于感覺,讀者體會不出作家好作品的好。中學語文課文解讀,要從有感覺的好作品中教會學生去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