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贊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對肺癌有較好療效的新型抗腫瘤藥物陸續(xù)研發(fā)出來,如紫杉醇、依立替康、長春瑞濱、吉西他濱等。新型抗腫瘤藥物的應用使中晚期肺癌患者的預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含鉑的新藥聯(lián)合方案已經(jīng)成為中晚期肺癌(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標準化療方案,然而關于這些藥物與鉑類聯(lián)合應用的隨機研究結(jié)果都表明,這些新藥的療效也還不夠理想。
幸運的是,最新的分子生物學和人類基因組學的發(fā)展使人們對肺癌癌變、侵襲轉(zhuǎn)移的分子機制,以及一些生物信號傳導通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加深,并為肺癌的早期診斷和開發(fā)新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機會。“分子靶向治療”就是20世紀末醫(yī)藥界貢獻給人類的一份“禮物”。
“分子靶向治療” 可以看成是一種“生物導彈”,就是說這類新藥能夠像激光制導導彈一樣,精確地命中腫瘤細胞,而對于正常的組織細胞影響很小。目前,已有多種分子靶向治療的藥物問世,其中,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靶向治療就已經(jīng)在臨床治療中嶄露頭角。
腫瘤細胞上常常有很多EGFR,絕大多數(shù)肺癌患者的癌細胞上也有很多這種受體,這就好像在腫瘤細胞內(nèi)部開啟了一盞盞信號指示燈,為我們進攻肺癌細胞的“生物導彈”指引了方向。針對這些指示燈,應用抗EGFR單克隆抗體或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來抑制EGFR,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甚至直接殺死腫瘤細胞。目前已有三個這樣的“生物導彈” 被批準用于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易瑞沙(吉非替尼, Iressa 或ZD1839),特羅凱(厄洛替尼,erlotinib或OSI-774)和西妥昔單抗(IMC-C225,cetuximab)。
易瑞沙和特羅凱是結(jié)構(gòu)相似的小分子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2002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大會首次報告了易瑞沙單藥有效治療一線化療后腫瘤進展的非小細胞肺癌。與肺癌相關癥狀的緩解率為40%,大多數(shù)患者腫瘤緩解同時疾病相關癥狀也相應改善。易瑞沙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輕微皮疹和腹瀉,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極低,長期使用毒性無蓄積,與化療藥物毒性沒有相關性。這表明,對于常規(guī)治療失敗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易瑞沙仍具有明顯的抗腫瘤效應,能減輕癥狀,而且安全性相當好。
特羅凱治療含鉑方案化療后腫瘤進展或復發(fā)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1%的患者部分緩解,39%患者疾病穩(wěn)定。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和皮疹,最常見的是痤瘡樣皮炎(78.6%)。所有部分緩解的患者均發(fā)生了不同類型的皮疹,這提示可以用出現(xiàn)皮疹來判斷治療反應。
西妥昔單抗可以瞄準露在腫瘤細胞表面的EGFR的部分,從而攻擊腫瘤細胞。它聯(lián)合泰素帝治療一般的化療失敗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20%患者治療6周后獲部分緩解,30%患者疾病穩(wěn)定,總有效率達到50%。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副作用比較少,患者能夠耐受治療。
盡管這些新藥的治療效果尚有待于進一步驗證,不過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分子靶向治療” 正在給肺癌患者帶來福音。也許這一新的治療現(xiàn)在還只是一抹朝霞,但是它必將給肺癌患者照亮一條通向康復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