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紅
地拉蛄生得很兇惡:圓錐樣的小腦袋上頂著倆黑溜溜的小圓眼;一具大盾牌倒扣在背上,跟它那尖腦袋很不相稱;前翅寬短連一半肚子都遮不住,后翅卻細長至尾;最有特色的是它那前足,又寬又扁又平,看起來很堅硬,還生了四根銳利的刺,宛若釘耙。
事實證明,地拉蛄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實際上它膽小怕事,憨厚木訥,任你怎樣將它逼到絕境,它也絕不會咬你一口或用暗器傷人,一副逆來順受的可憐樣兒。
可就是這樣一只窩窩囊囊老老實實的昆蟲,在人類世界里卻被扣了不少“牛鬼蛇神”的大帽子呢。
地拉蛄是惟一一種終生過著地下生活的昆蟲,它一生都在地下挖掘不止,在挖掘過程中碰到植物根須和種實攔路時,根本不管它是莊稼還是雜草一律咬斷、切碎,大吃一頓,若碰到土豆紅薯之類不好對付的根實了,它就索性鉆一個長洞而過。它就這樣不屈不撓地在黑暗的地下挖掘通道,排除萬險,知難而上,持之以恒……要說它錯了,只能是錯在缺乏判斷能力上,它判斷不出哪些障礙是為人類提供膏粱的。只要它還活著,就得靠著本能去挖掘,要真想為地拉蛄翻案,恐怕要等到它們集體自絕于人類的那一天!
地拉蛄身懷五技:能掘洞、能游水、能攀緣、能飛躍、能跑走。一只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黑暗中的昆蟲能擁有這樣幾項技術(shù)已經(jīng)很不錯了。地拉蛄既從物質(zhì)上危害人類,又從精神上貽害大方,真是萬劫不復(fù)了。
地拉蛄的鳴聲不甚美妙,調(diào)子單一無變化不說,嗓門也低沉嘶啞,猶如哀咽之聲。于是,文人們都用螻蛄的鳴聲來渲染哀惋凄切的氣氛,李賀的《宮娃怨》有“啼蛄吊月鉤闌下,屈膝銅鋪鎖阿甄”的句子。似乎螻蛄一鳴,即刻愁云慘霧一片,可實際上,雄螻蛄之所以在夜里不厭其煩地摩擦翅膀發(fā)出低沉單調(diào)的聲音,完全是為了引誘雌蟲前來交配。如此看來,雄螻蛄的本意根本不是想吟一曲哀歌,恰恰相反,它那低沉抖顫之聲正是它急切、激動情緒的寫照呢。
可惜,地拉蛄終究不是鄰家奶奶歌謠里的地拉拉了,也不是捂在小孩子手掌心里使勁抓撓的那個地拉蛄了,它的的惡名已經(jīng)蓋棺定論難以挽回了,它跟善于鉆地的螞蟻、蚯蚓一起,被人類鄙視為危害莊稼草木的害蟲,被鄙視為只能在黑暗中行茍且之事的善于鉆營者,被鄙視為五技不精的自滿者。它雖然能鳴,卻不能鳴婉轉(zhuǎn)之聲。它的確是臭名昭著無法翻身了。
只是,若昆蟲們有了智識,會不會白紙黑字把人類列為害蟲?呵呵,澹妄之思吧,見笑。
【選自《新浪·博客》本刊有刪節(jié)】
題圖 / 命運的捉弄 / 阿拉·卡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