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鄭潤宇 本報特約記者 柳玉鵬
據(jù)俄新社2月13日報道,俄聯(lián)合飛機制造集團公司第一副總裁、“米格”和“蘇霍伊”聯(lián)合公司總裁米哈伊爾·波戈相日前在印度國際航展上含蓄指責中國“仿制”蘇-27戰(zhàn)機,并稱中國的仿制很不成功。
波戈相說:“從戰(zhàn)略上說,我們相信飛機的復制品永遠也不會超過其原品。中國試圖以某些俄制飛機為基礎開發(fā)自己的版本,并對它們進行現(xiàn)代化改裝,但這些仿制品永遠都比不上俄羅斯在此前多年經驗基礎上研制的新產品。”
俄《獨立報》稱,自蘇聯(lián)解體后,中國進口的主要常規(guī)武器中,有超過90%都來自于俄羅斯。然而在2007年,中國進口的俄武器總量急劇萎縮了63%,降至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專家認為導致進口減少的原因一是中國人希望發(fā)展本國的軍事工業(yè);二是對先前與俄方簽署的采購合同遭延誤表示不滿;三是對近年來獲得的俄武器質量不滿。
俄領導層在對是否要繼續(xù)向中國提供最現(xiàn)代化的武器方面目前也存在著分歧。有人擔心,中國可能從俄進口少量的現(xiàn)代化裝備后就開始仿制工作。但俄國防武器出口公司總裁伊賽金持相反看法。他認為,那種所謂中國與俄軍事技術合作獲得先進技術后對俄武器喪失興趣的說法是“謊言”。他說:“中國并沒有完全放棄與俄軍事技術合作,只不過雙方在該領域的合作正進入一個新階段?!倍響?zhàn)略問題專家科諾瓦洛夫也認為,“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沒有我們幫助的情況下獨立生產這類裝備,目前中國對與俄合作研制高技術武器感興趣,這將是兩國在軍事技術領域合作的新趨勢。”
中國一位軍事專家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無論哪個國家買賣武器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買武器裝備必然要求技術轉移。購買者一般都會在吸收新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無可厚非。這位專家表示,俄國內一些人對中國的指責是強詞奪理。他說:“他們之所以這么做有兩個原因:一是從商人角度出發(fā),如果中國將自行研制的武器出售給其他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那么俄軍火的銷售市場必然受到影響。二是從戰(zhàn)略角度出發(fā),認為中國出售武器能對購買地區(qū)施加影響力,從而影響俄的軍事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