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春
長期以來,在職業(yè)技術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卻很少關注對學生意識、能力、心智模式、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訓,不能適應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如何培養(yǎng)出時代所需求的合格技術人才,是當前的一個熱點問題。現(xiàn)在職業(yè)技術教育正趕上了一個國家大力扶持的跨越式發(fā)展的好時代,體驗式培訓引入職業(yè)技術學校體育教學勢在必行。
1.拓展訓練——體驗式培訓的起源與發(fā)展
20世紀初,教學模式大多是捧讀教科書和課堂授課。但此時德國教授庫爾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18世紀大學教育剛開始時是沒有教科書的,學醫(yī)從解剖開始,學農從種植開始,一切知識都源于實踐。因為經驗來自于親身體驗,認識深刻而終生不忘。于是他以“從做中學”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教育思想。1920年在德國成立了Salem學校,但因是猶太裔出身被迫流亡到英國。
二戰(zhàn)期間,大西洋許多盟國商船受德國潛艇攻擊而沉沒,絕大多數(shù)船員犧牲了,但仍有極少數(shù)的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磨難后終于得以生還。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驚奇的事實:生還下來的人不一定是身強力壯的小伙子,而是那些意志力特別堅強、求生欲望特別強的人。這些人有豐富的生存經驗,具有很多不一樣的品質,包括團隊的配合和協(xié)調能力。
戰(zhàn)后,體驗式培訓的獨特創(chuàng)意和訓練方式逐漸被推廣開來,訓練對象由海員擴大到軍人、學生、工商業(yè)人員等群體,訓練也由單純體能生存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這就是體驗式培訓最早的雛形。
1942年初,庫爾特成立了Outward Bound戶外學校,利用戶外活動的形式,模擬真實的管理情景,對管理者進行心理和管理兩方面的培訓。于是這種非常新穎的培訓方式和良好的培訓效果,很快風靡整個歐洲培訓領域,并在其后的半個世紀發(fā)展到全世界。目前這所學校已經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體驗式培訓機構。
1960年,美國引進Outward Bound,通過學員在高山大海的戶外實踐,影響和改變學員的認識和態(tài)度,為這個嬉皮士盛行期的美國教育打了一劑強心針,也使越戰(zhàn)后人們的消極心理得到恢復。
但考慮到戶外活動中許多因素難以掌握、風險太高,美國的一些體驗式培訓機構把高風險體驗帶入設計好的游戲中,在安全可控條件下給人以同樣的啟迪。亞洲地區(qū)新加坡最早建立Outward Bound,此后香港、臺灣、日本先后引進了體驗式培訓方式。中國于1995年引進了體驗式培訓。
由于體驗式培訓適應時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質和回歸自然的需要,一時成為素質教育的新時尚。
2.體驗式培訓不是游戲
傳統(tǒng)體育教學注重理論和技術技能,教師比較主動,而體驗式培訓倡導的理念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校的提供者關鍵是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情景,在這個情景當中使學員能把過去工作中的經驗發(fā)揮出來,在老師的帶領下,加以總結、提升和整合。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來達到學習的目的,而不是通過理論灌輸?shù)姆椒?,這兩者有
根本區(qū)別。
3.拓展活動的意義
(1)成功心理訓練:拓展是一項旨在協(xié)助企業(yè)、軍人、學生提升員工和個人價值的訓練過程。通過訓練課程能夠有效地拓展人的潛能,提升和強化個人心理素質,幫助個人建立高尚而尊嚴的人格。同時讓團隊成員能更深刻地體驗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上級與下級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從而激發(fā)出團隊更高昂的工作熱誠和拼搏創(chuàng)新動力,使團隊更富凝聚力。
(2)團隊合作訓練:拓展訓練是一套塑造團隊活力、推動組織成長的不斷增值的訓練課程。是專門配合組織團隊建設需要而設計的一套戶外體驗式模擬訓練,這是當今歐、美及亞洲大型商業(yè)機構所采納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模式;訓練內容豐富生動,寓意深刻,以體驗啟發(fā)作為教育手段,學員參與的訓練將成為他們終身難忘的經歷,從而讓每一系列活動中所寓意的深刻道理和觀念,能牢牢地扎根在每個成員的潛意識中,并且能夠在日后的工作中發(fā)揮應有的效用。通過拓展訓練,學員在以下方面有顯著提高: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練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啟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群體的作用,增進對集體的責任心與參與意識;改善人際關系,使自己能更為融洽地與群體合作。
4.體育教學和體驗式培訓的契合點
體育教學中,體育活動多為群體性進行,這就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接受群體活動的限制、約束和監(jiān)督。這就使得參加體育活動的人都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自己的某些個性特征,并與群體盡量保持一致,使自己的個性去迎合群體的需求才能被認可,反之就會受到來自群體的壓力。體育教學中最強調的就是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面對強手,要敢于挑戰(zhàn),敢于競爭,敢于拼搏。另一方面是向新的高度、難度沖擊。體驗式培訓是讓學生在設定的情景中,去面對新環(huán)境、迎接新挑戰(zhàn),在陌生和不確定中把握機會。體驗式培訓和職業(yè)技術學校體育教學有雷同之處:(1)培訓需求分析與社會需求分析一致。(2)培訓計劃制定與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一致。(3)培訓計劃實施與教學實施一致。(4)培訓效果評估與授課總結一致。所以,體驗式培訓與體育教學有一定的共通性。
5.教學目的與拓訓目的基本一致
現(xiàn)代教學提倡素質教育,特別是對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學生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學生掌握了技術只是掌握了一種生存技能,而不是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什么呢?社會適應能力又稱社會健康,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實現(xiàn)社會角色的能力。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個體社會化程度的高低。個體如果對現(xiàn)代社會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觀念不很好的學習,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就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體育教學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教、學、練的交互行為來完成教學任務的。體育教學中所進行的活動,一般總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構成。情景是體育內容的表達方式,這種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種社會形式的簡化、濃縮與變形。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通過相互的交往過程,增強學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拓訓的目的:(1)所有項目都以體能活動為引導,引發(fā)出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交往活動,有明確的操作過程,強調集體合作,力圖使每一名學員竭盡全力為集體爭取榮譽,同時從集體中獲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克服困難順利完成課程以后,學員能夠體會到發(fā)自內心的勝利感和自豪感。(2)教員只是在課前把課程內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項向學員講清楚,活動中一般不進行講述,也不參與討論,充分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即使在總結中,教員只是點到為止,主要讓學員自己來講,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體驗式培訓能極大地改善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生集體的團隊精神,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對每一位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將使學生一次又一次領悟到“真正的敵人是自己”這一人生真諦,從而使其更堅強,更樂觀地面對今后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挑戰(zhàn)。所以,體驗式培訓引入職業(yè)技術學校體育教學是可行的!
宣傳邪教 觸犯刑律
2005年以來,李某、楊某伙同袁某、高某等人信仰全能神邪教,在柘城縣崗王鄉(xiāng)附近多次組織全能神聚會,傳看全能神書籍,傳聽全能神光盤,在群眾中造成極壞影響。近日,柘城縣人民檢察院以涉嫌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罪將李某、楊某批準逮捕,袁某、高某另案處理,此后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
(朱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