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傷,即因工負傷,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因執(zhí)行職務而受到的傷害。工傷得以成立的基礎是勞動關系。工傷認定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需要結合各種因素,從保護勞動者權益和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具體的進行判斷和認定。
關鍵詞:工傷認定 無過錯原則 判斷
中圖分類號:DF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083-01
一、工傷的概念和特征
工傷,即因工負傷,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因執(zhí)行職務(業(yè)務)而受到的急性傷害。工傷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術語,它的定義隨著社會經濟與文明的發(fā)展而逐步變化。在1921年《國際勞工公約》中,將工傷定義為“由于工作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事故”,這一定義中是不包括職業(yè)病在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將職業(yè)病也列入工傷的范圍。1964年的《工傷補償公約》就將職業(yè)病和上下班交通事故包括在工傷范圍之內。隨著現代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勞動者在從事勞動的過程中面臨的危險也日趨增多,工傷事故不斷出現。如何對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的勞動者進行救濟,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而言,工傷有如下特征:
1.工傷的受害一方是勞動者。從工傷的概念可以看到,工傷的主體是勞動者,也就是說,工傷是發(fā)生在勞動關系中的人身傷害,其區(qū)別于民事制度中的一般人身傷害和雇傭傷害,同樣也區(qū)別于國家公務員在工作中受到的傷害。
2.工傷所侵害的客體是勞動者的人身。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理論界一般認為包括物、人身、行為、智力成果,由于工傷制度來源于民法中的侵權制度,因此工傷客體也沒有脫離民事法律關系客體范圍。我們認為工傷客體與一般民事人身侵權客體相同,即人身。當然這里人身是勞動者人身。
二、工傷得以成立的基礎——勞動關系
工傷得以成立的基礎是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包括兩種,即合同勞動關系和事實勞動關系。這里,正確把握事實勞動關系的構成,是處理好工傷案件的關鍵和核心。因為,以合同制為主要形式的勞動關系是規(guī)范的勞動關系。對于這種勞動關系,無需我們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在案件的處理中,只要審查一下勞動合同就行了,不論勞動合同是否存在瑕疵,也不論勞動合同的簽訂是否完全出于自愿,只要勞動者與用工單位的勞動合同客觀存在,勞動關系即告成立。難點是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
所謂事實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未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期滿后未續(xù)簽勞動合同,但事實上已成為企業(yè)或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的一種社會關系。事實勞動關系與合同勞動關系的本質內涵是相同的,即勞動者是企業(yè)或個體組織的成員,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所不同的是外部形式。合同勞動關系以勞動合同為主要標志,而事實勞動關系卻缺少這種法定的形式要件,僅以客觀存在的勞動關系事實來認定。
三、工傷認定的無過錯賠償原則
工傷認定的無過錯賠償原則的主要含義是:無論職業(yè)傷害責任屬于雇主、其他人或者勞動者自己,受害者都應得到必需的補償。在工傷賠償上,經歷了勞動者個人責任時期,雇主過失賠償時期,最后確立了無過錯賠償原則,即勞動者受到工業(yè)傷害負傷、致殘、死亡,不管過失出自何人,雇主均有義務賠償勞動者的經濟損失。工傷賠償不究過失是為彌補雇主過失責任的不足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對雇主過失責任的補充和完善。該原則充分肯定了原有工傷賠償法規(guī)所確立的雇主方的工傷賠償責任,從歸責上否定了過錯責任原則,已成為工傷保險法律制度公認的原則。
四、工傷認定的要素
工傷認定作為勞動者獲得工傷保險賠償或者用人單位工傷事故責任賠償的必要前提,有其重要意義。工傷認定的正確與否、高效與否和公平與否,關系著勞動者的生存權利和人身權利,關系著社會保險基金的支出,更進一步說,工傷認定的正確高效的實現,體現著一個社會公平正義觀念的正確高效的實現。一般而言,認定一個傷害事故是否為工傷要考慮以下因素:
1.工作時間。工作時間內發(fā)生的傷害才屬于工傷,對于不在工作時間內發(fā)生的傷害被排斥在工傷范圍外。對于工作時間的理解,有三種不同的概念:合法的時間、合理的時間、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時間。合理的時間是指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加班時間、緊急處理工務時間以及生產設備的搶修時間。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時間是指不按照國家法律規(guī)定,雇主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使雇工超時工作的時間。
2.工作場所。工傷要以在工作場所內發(fā)生傷害為要件,對于工作場所的理解,是指職工從事職業(yè)活動的實際區(qū)域,它分為固定區(qū)域和不固定區(qū)域。固定區(qū)域是指職工日常工作區(qū)域,包括單位所在地、單位附屬地以及戶外經常性固定區(qū)域,如郵遞員、送票員所在工作區(qū)域等。不固定區(qū)域則是指修理工、電工、船員、新聞工作者日常不確定的工作區(qū)域。由于社會中工作種類和特點不同,因此在理解工作場所時應該采用靈活認定方式。
綜上所述,工傷認定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結合各種因素,從保護勞動者權益和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具體的進行判斷和認定?,F代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增大了勞動過程中的風險性,尤其是在像我國這樣的勞動安全制度不甚健全的發(fā)展中國家,工傷的發(fā)生是屢見不鮮的。一方面,我們要對受到職業(yè)傷害的勞動者施以充分的救濟,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和企業(yè)的財力有限,對于工傷的范圍也不能認定過寬。如何把握二者之間的界限,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王全興主編.勞動法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2.王君南,陳微波編著.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障.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3.崔巍.工傷認定中若干法律問題探討.行政法學研究,2005(2)
(作者簡介:陶建軍,塔里木大學經管院教師 新疆阿拉爾 8433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