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鵪鶉賺錢,一是靠鵪鶉蛋,二是出售老鵪鶉。
原先在鮮貨市場上賣白條還能賣1元的下架老鵪鶉,現(xiàn)在根本就沒人要。豐城市最大規(guī)模鵪鶉養(yǎng)殖戶孫旭初看到下架鵪鶉的銷售壓力越來越大,他比誰都發(fā)愁。正當他發(fā)愁時,不經(jīng)意間看到當?shù)氐膫鹘y(tǒng)小吃板鴨,讓孫旭初茅塞頓開:將鵪鶉做成板鵪鶉。第二天一大早,孫旭初便帶著2000只老鵪鶉找到做板鴨加工生意的朋友甘洪勝。當時正值板鴨銷售旺季,孫旭初希望他能幫自己把老鵪鶉按照板鴨的做法加工成板鵪鶉,并通過賣板鴨的渠道賣掉,所得利潤五五分成。甘洪勝覺得有譜,一拍即合。可是當甘洪勝把2000只板鵪鶉加工出來后,放在當?shù)匾患页欣镌囦N時,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一周過去了,消費者并無購買欲望。
孫旭初很失望,無奈之下,只好把板鵪鶉送給甘洪勝抵加工費了事。為了不造成浪費,甘洪勝把板鵪鶉作為板鴨的促銷品,在每只板鴨袋里裝上一只板鵪鶉,以“買一送一”的方式取悅顧客。想不到,沒多久事情竟然起了微妙的變化。很多消費者到超市里來,指明要買板鵪鶉,因為板鵪鶉體積小、價低,口味和板鴨又差不多。板鵪鶉盡管肉少,但用加工板鴨的方法加工以后別有一番風(fēng)味。所以,原本滯銷的板鵪鶉,搖身一變居然比板鴨還吃香了幾分。
看到下架的鵪鶉成了搶手貨,甘洪勝干脆騰出廠子的一半來加工板鵪鶉。而孫旭初則帶頭成立了鵪鶉合作社,2007年合作社以入股的形式建起了鵪鶉加工廠。當然,鵪鶉還是以產(chǎn)蛋為主,冬天才是加工板鵪鶉的季節(jié)。(江西 何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