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 丹
北歐的一家媒體向眾多名人發(fā)出過這樣一份調(diào)查問卷:什么樣的人最容易取得成功?其中一份回復(fù)引起了組織者的興趣,上面寫道:“容易厭煩的人,很難走向成功;不厭其煩的人,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翻翻詞典,才清晰地明白:“厭煩”是“討厭、厭倦”“煩惱、煩心”的事情,“耐煩”是可以“耐心”地“忍耐”“煩惱、煩心”的事情。由此看來,“厭煩”和“耐煩”是一對冤家,厭煩的人不可能耐煩,而耐煩的人不會輕易地厭煩,或者說愿意忍耐煩惱和煩心的事。厭煩的人一旦心思亂了,很難集中精力干好眼前的“煩惱事”;而耐煩的人做事時有耐心和能堅持,久而久之也就靠近成功了。
貓和老虎的區(qū)別不僅在體形,還在于是否會爬樹。傳說,貓科家族為了吃到鮮嫩的鳥,開始練習(xí)爬樹。爬幾步掉下來,再爬再掉下來,有些實在無法忍受這種折磨,就不再訓(xùn)練,另外一些堅持了下來。后來,放棄的成了獅子和老虎,而堅持的成了貓和豹。如若拋開其他,單以是否會爬樹作為標準,那么很顯然:貓和豹是成功的,不厭其煩的好耐性讓它們最終贏得了勝利。
但凡成功者,或許都具備一些耐煩精神,只是具備得多與少罷了。愛迪生每一項發(fā)明幾乎都做過成百上千次實驗,沒有足夠的耐心行嗎?“神五”“神六”“神七”成功發(fā)射的背后,是航天工作者們扎根荒漠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的反復(fù)試驗,沒有超凡的耐性行嗎?為了推廣“百度”,李彥宏的團隊幾乎“跑斷了腿,磨破了嘴”,才贏得在納斯達克的成功上市,倘若稍微多一點厭煩情緒,能有今天“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恢弘嗎?
不要只會羨慕成功者,更別嫉妒和不服氣。在發(fā)出感慨之前,首先最好問問自己:是否具備成功者那種竭盡全力的“耐煩精神”?
編輯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