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來喜
[案例]
開學之初,班級添置了一個新紙簍,紙簍的造型是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青蛙,十分可愛,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墒菦]過多久,紙簍就失去了往昔的光彩,變得破舊不堪。因為紙簍小,同學們?nèi)舆M去的紙屑、鉛筆頭、橡皮、果皮、小食品包裝盒、吃剩下的飯菜等垃圾總是溢出來,所以幾個力氣較大的同學就經(jīng)常用腳把垃圾踩下去,壓縮垃圾的體積,以便裝更多的垃圾。久而久之,“青蛙”不堪重負,終于支離破碎。
我實在不明白,學校出錢購置了這么漂亮的“青蛙”,學生怎么就不懂得珍惜呢?況且,早在開學之初,我就曾對“如何愛護公物”作過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講,后來,當我看到“青蛙”一次次被虐待的時候,我又不失時機地多次利用品德課的機會對孩子們進行愛護公物的教育,再后來,我還專門找?guī)讉€同學談過話,但“青蛙”還是難逃厄運。
究竟怎么辦?我傷透了腦筋。
新的紙簍還得向?qū)W校申請?zhí)碇?,當我走到總務處門口的時候,一個念頭從我的腦海里一閃而過,我轉身返回了教室,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我們的紙簍已經(jīng)徹底壞掉了,但是學校每個學期只能給每個班級配置一個新紙簍,所以我們領不到新紙簍了。因此,我只能建議全班同學每人都出1角錢,大家合資到市場上買一個,你們覺得怎么樣?”我的建議得到了多數(shù)同學的贊同。
新的紙簍買來了,因為錢少,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紙簍,遠沒有“青蛙”可愛。我原以為學生會嫌棄它,不料僅過了一天,紙簍卻突然變得光彩照人:彩紙鑲邊、紅花點綴,綢帶環(huán)繞,簡直就像一件藝術品。我問學生,這么漂亮的紙簍是誰創(chuàng)造出來的?舉起的小手有十幾個,我問他們?yōu)槭裁磿氲竭@么做?他們說,這紙簍是我們出錢買的,當然要打扮得漂亮一點了。接下來的事更讓我驚訝:每當再有學生往紙簍里扔果皮、剩飯的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立即站出來加以制止。是啊,敝帚自珍,自己的東西,自己的“藝術品”,誰不珍惜?從此,不用我再大呼小叫,反復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品”不但沒有陳舊破損,反而在同學們精心的呵護和修繕之下,變得更加光鮮。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見時機成熟,一天,我鄭重宣布:班級里的衛(wèi)生工具,理應由學校提供,因此我說服了總務主任,總務主任答應從今天起,由學校出錢回購“藝術品”。接著,我當場把錢退還學生。從此,私簍“藝術品”再次成為公簍。
一個月過去了,我所擔心的現(xiàn)象并沒有出現(xiàn),“藝術品”依然潔凈如新,并沒有變成悲慘的“青蛙”。我悄悄問幾個同學,現(xiàn)在的紙簍已經(jīng)是公簍了,為什么大家還是像愛護自己的東西那樣愛護它呢?大家都說:我們都已經(jīng)習慣不把果皮、剩飯扔進去了。老師你瞧,當初為了保護“藝術品”,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自發(fā)地帶了小塑料袋,只要發(fā)現(xiàn)紙簍已滿,我們就會把剩余的垃圾放在塑料袋里,放學后丟在垃圾箱里,這個習慣大家仍然沒有改變。
多么可愛的孩子,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和安慰。
那天的品德課,我又一次激情澎湃地發(fā)表了題為《可愛的孩子》的演講,熱情贊揚了同學們在愛護紙簍“藝術品”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優(yōu)秀品質(zhì),并趁熱打鐵進行了“課桌在哭泣,墻壁在憂傷,我們怎么辦”的小組討論會。在討論會上,同學們深刻檢查了自己在愛護其他公物方面的不足之處,并紛紛表示:要做愛護公物的小模范。從那一天起,孩子們都自發(fā)行動起來,用抹布擦去了課桌上的污跡,用橡皮清除了墻壁上的涂鴉,就連上課一直把凳子當搖籃一樣搖來搖去的小強同學,也開始坐端正了。我問他,你現(xiàn)在上課怎么不搖了?他說:“搖,會使凳子散架的,同學們都在愛護公物,我怎么能繼續(xù)破壞呢?您說對不對?”我說:“對!對!對!你做得很好?!?/p>
【反思】
由本案例不難看出,同樣的德育目標,不同的方法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德育之難并不在于德育本身,而在于我們的德育是否具有一定的策略。誠然,絕大多數(shù)的道德行為,都是可以通過說服和引導去養(yǎng)成的,但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不能教條化、程序化。有時,根據(jù)具體情況的需要,我們完全可以轉化一下教育的策略。例如本案例,由“教育——養(yǎng)成”轉變?yōu)椤梆B(yǎng)成——再教育——再深化養(yǎng)成”,不僅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學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從心底里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道德意識只有從內(nèi)心養(yǎng)成,才能更持久、更有效,這一點很重要。
因此,教師在解決類似的棘手問題時,不要怨天尤人、悲觀失望,而是不妨轉換思維,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換一個切入點,換一種策略。只要這樣做了,也許很多難題都會迎刃而解。愿本案例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愿我們的教育能夠更加具有藝術性,愿我們的孩子能夠在藝術德育的光輝照耀下,幸福、快樂、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胥江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王紅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