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定義中的殊相與共相

      2009-02-19 10:04史寧中
      古代文明 2009年1期

      史寧中

      提要;本文嘗試用現(xiàn)代的語言和概念評析公孫龍子的《指物論》,從而討論中國古代對于定義的把握,特別是對于定義中殊相和共相的把握。由于定義是深刻思維的基礎(chǔ),因此,本文所討論的本質(zhì)問題是:在中國古代,是否在存過進行深刻思維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公孫龍子《指物論》殊相共相

      我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中談到,許多西方學(xué)者認為,一些東方學(xué)者也認為,在古代中國沒有人對思維方法論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因此也沒有形成固定的思維方法論的體系。我原則上是不贊成這個說法的,并且在那篇文章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些討論。本文希望通過對公孫龍子的著作《指物論》的評析,討論中國古代先哲們是如何把握定義的。因為定義是進行深刻思維的基礎(chǔ),因此,這篇文章是在討論一個重要命題:中國古代進行深刻思維的基礎(chǔ)是否存在。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定義是指:揭示思維對象內(nèi)涵的邏輯方法。

      公孫龍是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人,據(jù)說當過平原君的客卿,生卒年大約是公元前320至前250年,是荀子(約公元前305至235年)同時代的人。公孫龍因為提出“白馬非馬”和“堅白論”而聞名于世。據(jù)他的弟子說,公孫龍之所以提出這些論述,是因為他對當時“名實混淆”的現(xiàn)象不滿。公孫龍有6篇著作流傳下來,合編為《公孫龍子》。我認為,其中《指物論》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這篇文章詳細地討論了定義中的一些核心問題,如“殊相”和“共相”的問題。因此可以認為,《指物論》是中國古代討論形而上學(xué)的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指物論》這篇文章是很難理解的,甚至有些學(xué)者認為:《公孫龍子》是諸子的書中最難讀的一本,而《指物論》又是《公孫龍子》中最難讀的一篇。正因為如此,對于《指物論》中多處論述的解釋引發(fā)了幾位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之間的意見不同。在本文中,我參考幾位先輩的論述,嘗試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解釋和分析《指物論》。這樣做的目的,這是為了讓現(xiàn)代的人們(包括西方學(xué)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的思想方法。

      為了解釋和分析問題的方便,現(xiàn)將《指物論》抄錄如下。原文不長,一共才267個字(后人又加上50個標點符號),我們把文章分為5段: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非指者,天下無物,可謂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為天下之所無,未可。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不可謂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也。

      天下無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不為指而謂之指,是無不為指。以有不為指之無不為指,未可。

      且指者,天下之所無。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不可謂無指,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天下無物,誰徑謂指?天下有指無物指,誰徑謂非指?徑謂無物非指?且夫指固自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與為非指?

      第二段第二句的原文為:“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謂指乎?”因此,有些著作斷句為:“非指者天下,而物可為指乎?”俞樾認為,原文中的“而物”應(yīng)為“無物”。據(jù)此,有些著作斷句為:“非指者,天下無物,可為指乎?”。本文采用了這種斷句的方法。還有的著作加了一個“指”字,則斷句為:“非指者,天下無指,物可為指乎?”‘可以看到,因為改字和斷句的不同,所表達的意思將會根本不同。

      第四段第二句原文為:“不為指而謂之指是兼不為指?!币虼?,有些著作斷句為:“不為指而謂之指,是兼不為指?!庇衢性谕槐緯姓J為原文中的“兼”應(yīng)為“無”(以及第五段第一句中的“無”原文也為“兼”,一并改過)。據(jù)此,有些著作斷句為:“不為指而謂之指,是無不為指?!北疚牟捎昧诉@種斷句的方法。

      之所以把文章分為5段,是因為許多學(xué)者認為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一種辯論的形式,第一段是“正方”提出命題,然后是“反方”、“正方”、“反方”、“正方”這樣的順序交替問答??赡苁抢斫獾糜袉栴},后面還會談到,我并沒有在這篇文章中讀出辯論的焦點所在。當然,很可能辯論得并不激烈,遠不像“白馬非馬”那樣。因此我想,用現(xiàn)代語言表述這篇文章時,并不需要過分顧及問答的形式。但可以看到,上面的分段中有一個特點是明顯的,就是“反方”的質(zhì)問都是以“未可”結(jié)尾。

      無論如何,公孫龍子的這篇文章實在是難以理解。在短短的267個字中,“指”字就有49個,“非”字有26個,“物”字18個,“無”字18個,把這4個字加起來有111個,占全文的40%以上。如果單純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這篇文章不是說車轱轆話就是繞口令了。在這4個字中有兩個字是有確切含義的,即“指”和“物”,因此這兩個字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其余兩個字是用于判斷的否定詞,因此可以推斷,整個這篇文章應(yīng)當是“指”和“物”這兩個字在肯定與否定之中徘徊。我們先從定義語句的結(jié)構(gòu)來分析“指”和“物”這兩個字的含義,然后再分析這兩個字是如何在肯定與否定之中徘徊的,從而了解中國古代的賢者們是如何把握定義的。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定義是由系詞“是”構(gòu)建的陳述句,這個系詞的反義詞為“不是”。而在古代漢語中,則往往是用“……者……也”這樣的句式來構(gòu)建定義的,雖然沒有用系詞,這樣的句式對于定義的表達依然是清晰的。其實直到現(xiàn)在,在一些民族的語言中,還沒有“是”這樣的系詞。。大約到了公元1世紀左右的漢代,中國語言產(chǎn)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系詞,表現(xiàn)在王充的著作《論衡》之中。。必須強調(diào)的是,在古代漢語中,與反義詞“不是”對應(yīng)的詞是“非”,這在古代漢語中出現(xiàn)得卻是很早的。因此可以斷言,作為定義的語言形式在古代漢語中很早就形成了。

      那么,人們是如何通過定義,或者說,是如何利用這種語言形式來揭示思維對象內(nèi)涵的呢?我們來分析下面的句式:

      孔子者人也。

      在古代漢語中,稱上面句式中的“孔子”為“實”、“人”為“名”,正如《墨經(jīng)》經(jīng)上81中所說: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這類似于現(xiàn)代語法中的“主詞”和“謂詞”,在哲學(xué)中則分別稱為“殊相”和“共相”。我們必須注意到上面句式中的殊相是一個具體的存在,比較下面的句式:白馬,馬也。

      這是《墨子·小取》中的語句,大概是反駁公孫龍子“白馬非馬”的。

      可以看到,句式(2)中的殊相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存在,而是由一些具體存在所構(gòu)成的集合,因此與句式(1)是不同的。雖然公孫龍子闡述得不很明確,但是他大概注意到了這個區(qū)別。事實上,如何對待這個區(qū)別,是一個對于現(xiàn)代哲學(xué)來說也相當難以討論的話題。羅素(Russell,1872—1970)認為不注意這個區(qū)別是可能出現(xiàn)問題的,他舉例說明:

      凡人都有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有死。

      凡人都有死,所有希臘人都是人,所以所有希臘人都有死。

      我們知道,前一個句式是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B.C.384-322)用于解釋三段論的名句,而后一個句式是羅素發(fā)明的??梢钥吹胶笠粋€句式的小前提項與“白馬,馬也?!笔穷愃频?。很顯然,在

      上面兩個句式中,判斷“蘇格拉底有死”與判斷“所有希臘人都有死”是不一樣的,因為前者是具體的存在,而后者是一般的存在。我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中認真地討論了“一般存在是否是現(xiàn)實的存在”的問題,在這里就不討論了。我在這里希望說明的是,按照公孫龍子“白馬非馬”的論述,他所認取的定義應(yīng)當是句式(1)的形式,而不是句式(2)的形式,即定義中的殊相是具體的存在。

      現(xiàn)在我們就可以解釋“指”和“物”這兩個字的含義了:文中的“物”是指具體的存在,是被定義的具體,正如上面所談到的,是句式(1)那樣的具體的存在,相同地位的詞有:實、主詞、殊相、個體;文中的“指”是指的定義了的抽象,這種抽象了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通過每一個具體的存在而表明其存在的,相同地位的詞有:名、謂詞、共相、一般。我之所以用這么多同義詞,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把表示概念的用語分割很仔細的。但是我們知道,不把用語分割很仔細是無法清晰地表達復(fù)雜概念的。我想,對于涉及到邏輯的古漢語的文獻都應(yīng)當采用這樣的方法進行分析,否則很難讓現(xiàn)代人理解,更難讓西方的學(xué)者理解。

      這樣,公孫龍這篇文章的題目《指物論》可以表述為《論定義中的殊相與共相》。如果這個題目成立的話,那么,這個題目對于現(xiàn)代哲學(xué)都是相當難以討論的,‘因為在以往的邏輯學(xué)、進而在以往的哲學(xué)研究中,學(xué)者們關(guān)心的是如何從個體中抽象出一般,因此更關(guān)心的是共相。而我們看到,在2000多年以前,公孫龍子就討論了殊相與共相的關(guān)系。下面,我嘗試性地用現(xiàn)代語言表述公孫龍子的《指物論》:

      (命題)物都可以命名,而名不能再命名。

      (質(zhì)問)如果沒有名,天下物就沒有稱謂了。但是,如果天下沒有物,又怎么會有名呢?事實上,抽象的名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具體的物。用存在的物代替不存在的名,是不可以的。

      (回答)即使沒有名,具體的物也不是名;之所以不是名,因為個體不能代替一般;雖然不能代替—般,但個體蘊含著一般。既然物不能代替名,而物又都必須有所稱謂,那么,就不能沒有抽象的名。這就是我贏.的“物都可以命名,而名不能再命名”的道理。

      (質(zhì)問)所謂沒有名,是因為萬物產(chǎn)生時就各有其名,而這個名并不是命的名(不是抽象了的名).用抽象的名來混淆原本的名,這不能說是命名。把原本的名說成抽象的名,是不可以的。

      (回答)名,原本是沒有的。原本沒有名,但不能稱萬物為無名;不能稱萬物為無名,就必須有名:必須有名,物就都可以命名,但命名并不是原有的名,認為物與名同時產(chǎn)生是沒有道理的。

      假如萬物沒有具體的稱謂,那么,如何談?wù)摮橄蟮拿?沒有物,如何談?wù)撁?假如只有抽象的名而沒有具體的稱謂,那么,如何談?wù)摼唧w的物呢?如何談?wù)摏]有稱謂的物呢?況且,名是不可以再命名的,那么,何必要找到不可再命名的對應(yīng)物呢(抽象的對象是物,抽象的結(jié)果是名,既然名已經(jīng)不是物了,那怎么能對名再抽象呢,或者說,怎么能對名再命名呢)?

      在上面的表述中,用“名”代替了原文中的“指”。在分析《指物論》時,馮友蘭認為:“公孫龍子以‘物表示具體的個別的物,以‘指表示抽象的共相?!傅囊馑迹忻~的意義,就是‘手指頭;有動詞的意義,就是‘指明。公孫龍子這是兼用這兩種意義。”胡適說:“在學(xué)習(xí)以及研究哲學(xué)幾年之后,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指這個字,在這里意即‘標志或者‘標記,即‘所指的東西?!蔽一就馑麄兊目捶ǎ珣?yīng)當比他們的看法更深入一步。我認為,公孫龍子并沒有停留在用手指頭“指”和“指明”的階段,也沒有停留在“標記”的階段,他已經(jīng)明確地表明了通過“指明”或者通過“標記”可以給出“稱謂”,因為他說:“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這里,公孫龍子顯然是用“稱謂”來“謂物”。而物的“稱謂”當然就是物的“名”了,因此,我在這里用“名”代替了原文的“指”。這樣代替,與定義的語言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在現(xiàn)代語言中用“名”比用“指”更親切,特別是,用“命名”比用“指明”表達含義更為準確。

      此外,在上面表述的一些地方,用“個體”和“一般”、“具體”和“抽象”等現(xiàn)代語言作為“物”和“指”的替代詞。我們已經(jīng)說過,在公孫龍子的那個年代,是不可能對闡述概念的用語進行精細的劃分的,但我們仔細分析原文可以感悟到,公孫龍子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反復(fù)使用“物”和“指”,是想表達出更精細的含義的。我的意思是說,公孫龍子可能想到了精細,只是苦于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漢語中,關(guān)于邏輯沒有足夠豐富的詞匯。

      下面,我們對文章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討論上面的表述是否合理。文章的基本命題是:物都可以命名,而名不能再命名。所謂“名不能再命名”大概是指“抽象了的東西不能再抽象了”,文章的結(jié)尾對這個命題進行了很好的解釋。我們重復(fù)上面表述中括號中的解釋:抽象的對象是“物”,抽象的結(jié)果是“名”,既然“名”已經(jīng)不是“物”了,那怎么能對“名”再抽象呢,或者說,怎么能對“名”再命名呢。我想,這樣的論述在邏輯上是嚴謹?shù)摹?/p>

      文章中的兩個質(zhì)問是有趣的。第一個質(zhì)問的基本論點是:沒有物就不可能有名,但是物不能代替名,因為物是存在的,而名是不存在的。我想,這個基本論點很可能是針對“物都可以命名”這個命題提出的質(zhì)問,但這個質(zhì)問的針對性不強,與其說是為了質(zhì)問還不如說是為了引出下面回答的命題:為了物的稱謂,不能沒有名。

      第二個質(zhì)問的思想方法是不可思議的,或許在那個時代確實有人是那樣想的:萬物產(chǎn)生時就有了名,因此不需要“命名”。這個命題顯然是不成立的:如果一個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東西,怎么可能同時知道這個東西的名字呢?因此回答是有力的:名,原本是沒有的。這樣,接下來的解釋也就明晰了:原本只有物,是由于對物進行了“命名”才產(chǎn)生了名,因此在現(xiàn)實世界中名是不存在的,但是名依附于物;正因為名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名不能再命名。

      如果上面的解釋能夠表達公孫龍子的原意,我們可以看到,公孫龍子對于定義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贊同“抽象的名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具體的物”這個命題,由此可以推斷,這個命題所表述的思想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一種普遍的認識。這是一個讓人吃驚的認識,因為我們知道,這個命題在西方哲學(xué)界爭論了2000多年。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呢?我想,很可能是因為中國古代哲學(xué)在本質(zhì)上是人文的、實用的,關(guān)心的是人的修養(yǎng)和社會的安康。因而,對于諸如“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或者“人是如何獲取知識的”這類問題不感興趣。這樣,就不需要對于“知識的存在性”本身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憑借直觀得到那個命題。事實上,許多問題憑借直觀就可能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想得多了,反而會引發(fā)出其他許多問題。

      通過對公孫龍子《指物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批先哲已經(jīng)能夠清晰地把握定義,并且能夠深刻地理解定義中殊相與共相的關(guān)系。因此,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進行深刻思維的基礎(chǔ)是存在的。

      責任編輯韓東育

      浦城县| 商都县| 蓝山县| 林甸县| 武强县| 正蓝旗| 萝北县| 大冶市| 六安市| 松潘县| 沭阳县| 滦南县| 仁化县| 清涧县| 肇源县| 胶州市| 宁晋县| 夏邑县| 武清区| 遵义市| 同心县| 双峰县| 绥棱县| 都兰县| 余姚市| 闽清县| 临洮县| 苗栗县| 揭阳市| 黑山县| 吉隆县| 利津县| 分宜县| 合肥市| 通渭县| 泸西县| 库伦旗| 湘乡市| 日喀则市| 东阳市| 察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