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金利波,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家,現(xiàn)任江蘇少兒頻道兒童心理衛(wèi)生顧問。江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成員,同時還是多家媒體的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欄撰稿人,對解決兒童心理問題有著豐富并專業(yè)的經(jīng)驗。
媽媽提問:
我的寶寶已經(jīng)三歲多了,現(xiàn)在上幼兒園小班。老師反映他膽子小,小朋友跟他說話,他不敢跟別人說話。老師請他發(fā)言,回答問題,他也不愿意。有時候,即使站起來回答了,說話的聲音低如蚊聲,老師和小朋友都無法聽清楚。在幼兒園,他也想和別人玩,但又不敢。現(xiàn)在,別人相互玩熟悉了,也不愿意再帶他玩了,所以他在幼兒園沒有玩伴兒。其實我的寶寶一直比較膽小。從小就不怎么敢跟別人玩。家里來人了,他就馬上躲在我身后。親朋好友問他話。他也不回答。老師的反映又一次觸動了我的心病,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
專家解答:
寶寶膽子小是很常見的一種心理反應。在獨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在成人中也很常見,只是成人更加善于掩飾罷了。膽怯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環(huán)境而逐漸形成的,它能夠促進人類警醒,從而重新審視某種問題或者現(xiàn)象。它是人類本能的一種防御反應,目的是為了保護自我。膽怯也是一種個性特征,無所謂好與壞。父母切不可認為沒有絲毫的膽怯就是完美的個性。
不少父母在談到孩子膽怯時。常常憂心忡忡,一籌莫展:擔心孩子從小不敢大聲說話,將來怎么闖天下;擔心孩子難訴委屈,將來可能不會保護自己;擔心孩子習慣性的退縮會無法面對未來激烈的競爭。雖然做父母的顧慮完全可以理解,但這些對膽怯的認識都是有失偏頗的。
父母需要的是把孩子當成孩子,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用孩子的標準來判斷、衡量孩子。孩子說話聲音低并不一定代表膽怯、自卑,相反,說話聲音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相當有限,一時的回避退縮在所難免。只要膽怯沒有使孩子感到不快樂。沒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沒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沒有阻礙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首先,父母需要更多地理解孩子。膽怯的孩子在家里或者在幼兒園很容易受到忽視或者歧視,孩子因此會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頭大聲說話,以致惡性循環(huán)。父母需要耐心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心里沒底,你不知道怎么說或者怎么做,心里難免就像打鼓一樣。”或者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第一次面對這種場合,所以有點緊張,我小時候也會這樣?!焙⒆訒母改傅脑捴懈惺艿礁改傅年P(guān)愛、理解和信任,內(nèi)心的孤獨和緊張就容易松動、瓦解,并且逐漸釋放。這對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
其次,利用角色游戲讓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勢利導,避免枯燥乏味的說教。在角色游戲中,父母可以扮演膽小的孩子,讓孩子扮演老師或者父母。從孩子的語言中,父母可以更深地理解孩子,讓孩子從父母的“膽怯”表現(xiàn)中理解到他人也會膽怯,這樣孩子自己內(nèi)心因為膽怯帶來的孤獨感就能得到釋放,孩子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也有人和我一樣。
最后,父母不要為孩子一時的膽怯而大加批評。否則,會強化孩子的膽怯行為。尤其是要避免在眾人面前拿膽怯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說某某就比你膽大,這樣會極大地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兒童的情緒容易波動。高興時高聲說笑,生氣時低聲怯怯,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必要時也請給孩子低聲說話或保持沉默的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