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喜 朱向東
在美國,隱私權制度是與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美國于1967年頒布《情報自由法》(即《政府信息公開法》),賦予公民知情權,由此公民可以查詢、獲取政府掌握的各種信息。然而,政府同時掌握著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侵犯個人隱私。為規(guī)范政府機關對公民信息的合法使用與保存,美國國會于1974年制定了《隱私權法》,以加強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我國從2008年5月1日起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會帶來公民隱私權保護問題。因此,研究美國的隱私權制度,對于完善我國的相關立法頗具現實意義。
一、立法背景、目的、基本原則、適用范圍
立法背景。由于公民隱私權直接受到聯(lián)邦政府搜集、使用、保存信息的影響;電腦和其他現代信息儲存和搜索方式的使用,大大擴張了損害隱私權的可能性;濫用這樣的信息系統(tǒng),可能影響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公民隱私權受美國憲法保護;為保護此權利,立法控制行政機關所保存的個人信息系統(tǒng)是必要的。
立法目的。承認并保護公民對政府掌握的有關自己的記錄存在一定的利益,并保護個人的隱私權;控制行政機關處理個人記錄的行為;平衡個人得到最大限度的隱私權利益與行政機關為了依法執(zhí)行職務需要保存有關個人記錄的公共利益。
基本原則。(1)行政機關不得保存秘密的個人記錄;(2)公民有權知道行政機關的個人記錄及使用情況;(3) 為特定目的采集的個人信息,未經本人許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4)公民有權查詢和請求修改關于自己的記錄;(5) 任何采集、保存、使用或傳播個人信息的機構,必須保證該信息可靠地用于既定目的,合理地預防該信息的濫用。
適用范圍?!峨[私權法》所指的“人”是指美國公民或在美國依法享有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機關”是指聯(lián)邦政府的行政各部、軍事部門、政府公司、政府控制的公司,以及行政部門的其他機構,包括總統(tǒng)執(zhí)行機構,也適用于不受總統(tǒng)控制的獨立行政機關?!坝涗洝笔侵赴ㄔ谀骋挥涗浵到y(tǒng)中的個人記錄?!坝涗浵到y(tǒng)”是指在行政機關控制下的任何記錄的集合體,其中的信息檢索是以個人的姓名或某些可識別的數字、符號或其他個人標識為依據?!皞€人記錄”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的姓名或其他標識而記載的一項或一組信息。包括別名、相片、指紋、音紋、社會保障號碼、護照號碼、汽車執(zhí)照號碼,以及其他一切能夠用于識別某一特定個人的標識。個人記錄涉及教育、經濟活動、醫(yī)療史、工作履歷以及其他一切關于個人情況的記載。
二、保護公民隱私權的主要措施
記錄公開的限制與登記。不公開是原則,公開是例外?!峨[私權法》規(guī)定:行政機關在尚未取得公民書面許可之前,不得公開此人的記錄。但是,為了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該法又規(guī)定了12種例外情況,行政機關可以公開個人記錄,無須本人同意:(1) 機關內部使用;(2) 根據《情報自由法》的公開;(3) 使用目的與其制作目的沒有沖突;(4) 人口普查;(5)統(tǒng)計研究;(6) 國家檔案;(7) 執(zhí)法目的;(8) 緊急情況;(9)向國會及其委員會提供;(10) 向總審計長及其代表提供;(11) 根據法院的命令提供;(12) 向消費者資信能力報道機構提供。
行政機關根據上述規(guī)定公開個人記錄時,必須將公開的時間、性質、目的、獲取記錄者的姓名和地址登記在案,并至少保存5年。被記錄者有權獲取此情況。
公民查詢與修改記錄的權利。《隱私權法》規(guī)定:公民有權知道行政機關是否保存自己的記錄及其內容,并要求得到復制品。除非此項記錄符合該法規(guī)定的免除適用情況,或者系行政機關為起訴某人而制作,行政機關不得拒絕個人的要求。公民認為關于自己的記錄不準確、不完整或已過時,可以請求行政機關修改或刪除。個人請求修改的信息限于記錄中的事實,不包括意見。
對行政機關的限制和要求。行政機關必須用正當合法的手段和程序,制作、保存和公開個人記錄。行政機關搜集個人信息,如果可能導致對被記錄者作出不利的決定時,必須盡可能地由其本人提供。行政機關要求公民提供信息時,必須就其法律依據、是否公開、主要用途、拒絕提供的法律后果等作出說明。
對行政機關保存和使用個人記錄,《隱私權法》作出了嚴格的限制與要求:(1)行政機關建立或修改個人記錄系統(tǒng)時,必須在《聯(lián)邦登記》上公布。(2) 行政機關只能在執(zhí)行職務相關和必要的范圍內,保存?zhèn)€人記錄。(3) 保存?zhèn)€人記錄的行政機關必須保證記錄的準確性、適時性和完整性。(4) 美國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公民享有宗教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基本權利。個人的宗教信仰、政治信仰與行政機關執(zhí)行公務無關,禁止行政機關保存此方面的記錄。(5) 行政機關保存的個人記錄,在訴訟程序中因法院的命令而對其他人強制公開時,行政機關有義務通知被記錄人。(6) 行政機關必須建立行政的、技術的和物質的安全保障措施,以保障個人記錄的安全、完整和不被泄露,并防止其他可能對被記錄者產生損害的危險。(7)為確保《隱私權法》的執(zhí)行,行政機關必須規(guī)定個人行使權利的程序。
三、 法律救濟途徑
對于被侵權者的法律救濟,《隱私權法》規(guī)定了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兩種途徑。在4種情況下,公民可以行政機關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司法審查:一是不服行政機關拒絕修改自己的記錄;二是不服行政機關拒絕提供自己的記錄;三是由于行政機關保存錯誤的記錄,使個人受損,請求賠償;四是因為行政機關其他違反隱私權法的行為,使個人受損,請求賠償。此類案件,訴訟時效2年,由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管轄。法院只能判處行政機關賠償個人的實際損失、訴訟費用及合理的律師費。如果原告的實際損失少于1000美元時,法院最少要判處行政機關賠償1000美元,以提高行政機關的警惕性。
《隱私權法》規(guī)定:違法地公開個人記錄、或者不履行在《聯(lián)邦登記》上公布的義務、或者利用虛偽的陳述取得個人記錄的,均構成輕罪,可處5000美元以下的罰金。
四、 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限制
1964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對紐約時報訴薩利文案的判決中確立了一項重要原則:當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言論自由(媒體監(jiān)督權)發(fā)生沖突時,則限制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側重保護民眾(含媒體)的言論自由權。最高法院確立了適用此項原則的兩個標準:一是將人區(qū)分為公眾人物與非公眾人物;二是看事件是否為公眾關注(涉及公共利益)。按照第一標準,總統(tǒng)、部長等政要以及公職官員均屬于公眾人物,歌星、影星等社會名流也屬于公眾人物。對他們的隱私權要進行限制,從而加強對媒體和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根據上述原則,對公眾人物的報道即使有出入(或侵犯隱私),除非媒體有“實際惡意”,不必承擔責任。并且,媒體的“實際惡意”必須由原告舉證。有此“尚方寶劍”,民眾和媒體就可以放手監(jiān)督公眾人物,而不至于侵權。
(作者分別系河北理工大學副教授,中共河北省唐山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