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近年來,有關部門又正式確認洛陽為絲綢之路的東起點。
洛陽地理條件優(yōu)越。它位于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由于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東臨嵩岳,北靠太行,南望伏牛,有“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稱。所以,自古以來洛陽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場所。洛陽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
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洛陽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fā)明與洛陽息息相聯(lián)。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后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洛陽現(xiàn)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0余處。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譽為“釋源”、“祖庭”。近年來,洛陽精心打造了“千年古都”、“牡丹花城”、“山水洛陽”等旅游品牌,使洛陽逐步成為歷史文化游、休閑度假游的重要景區(qū)。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岸邊。兩山對峙,伊水東流,望之若闕,故稱伊闕。龍門石窟經過自北魏至北宋歷時400余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數(shù)量之多位于全國各大石窟之首。其氣魄之博大,蘊涵之深邃,雕刻之精湛,堪稱世界雕塑藝術寶庫中光彩奪目的奇葩。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前后。北魏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所以對開窟造像不遺余力。其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諸朝大力營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時期,由于武則天和太平公主崇尚佛教,龍門石窟又迎來了開鑿的第二次高峰。經過這些朝代400多年的苦心經營,石窟內的造像內容豐富,造型精美,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佛教、繪畫、雕刻、服飾、樂舞、書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其中“龍門二十品”是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潛溪寺、看經寺、萬佛洞、奉先寺等。
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洛陽市東12公里處,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迄今已歷1900余年歲月。據(jù)記載:東漢永平年間的一天夜里,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位神異的金人。那金人身高6丈,背項發(fā)光,從空中飛行而來。明帝不知此夢是吉是兇,第二天便詢問眾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夢見的金人是天竺圣人。于是,永平七年(64),漢明帝派遣蔡諳、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陽出發(fā),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過天山、越蔥嶺,輾轉來到今阿富汗一帶的古大月氏國。在那里,他們巧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乃同騰、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于永平十年(67)返回中土。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正西門)外,根據(jù)天竺佛寺式樣,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寺院。鑒于佛經、佛像由白馬馱載而來,遂以白馬寺為名。
白馬寺原來的建筑規(guī)模極其宏偉壯觀,千百年來幾度興衰,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兩代修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整個寺廟布局規(guī)整,風格古樸。園內古樹成陰,四時落英繽紛,增添了佛國凈土的清凈氣氛。
神州牡丹園
神州牡丹園占地600余畝。園內共分五大景區(qū):盛唐建筑的牡丹文化區(qū),系統(tǒng)展示了牡丹千年發(fā)展的輝煌歷程及“洛陽牡丹甲天下”的歷史淵源;高科技四季牡丹展示區(qū)天天盛開的四季牡丹,使“一代女皇”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古典山水園林的牡丹休閑區(qū)和龐大的唐裝演員、員工一體化的演出遙相呼應,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歷史時空又回到了“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盛唐時代;千姿百態(tài)、萬紫千紅的牡丹觀賞區(qū)使人真正領略到“花如海、人如潮”、“天下真花獨牡丹”那壯麗的花王風采;商品牡丹綜合區(qū)可使游客在賞花之余,輕松地選購各種牡丹盆景和獨一無二的牡丹工藝品,把富貴吉祥帶給親人和朋友。
黃河小浪底風景旅游區(qū)
黃河小浪底風景旅游區(qū)位于洛陽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縣,是河南省“三點一線”旅游的重要景點。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后,形成了“北方千島湖”的壯觀景象。
小浪底水庫位于穿越中條山、王屋山的晉豫黃河峽谷中,庫區(qū)全長130公里,總面積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壩截流后,晉豫黃河峽谷與庫區(qū)的柏崖山、紅崖山、黃鹿山等20多個風景點及雄偉的水庫大壩交相輝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島星布、“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使得小浪底水庫成為由山水自然風光和水利工程組成的大型旅游區(qū)。
小浪底水庫內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使自然景觀近有曲折蜿蜒的河灣,遠有煙波浩淼的湖面。從碼頭登舟,擊水搏浪,出入高峽平湖,觀賞沿岸山水風光,盡情領略母親河的風采,以景觀的美、幽、奇、勝滿足人們高尚的享受和回歸自然的追求,在風格上既有田園風情的古樸典雅,又有現(xiàn)代時尚的豪華氣魄。
黃河三峽是小浪底與王屋山所孕育的精華,位于小浪底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總面積40平方公里, 是小浪底風景區(qū)的精華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黃河中下游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涌,三條峽谷各具風采:孤山峽鬼斧神工,千屻壁立;龍鳳峽盤龍走蛇,曲折迂回;大峪峽開闊舒展,氣象萬千。特別是九蹬蓮花棧,九蹬九級,次第升高,望之若蓮花盛開,似出水芙蓉,號稱“鯀山禹斧”。此外,還有隋唐古棧道、陳謝大軍黃河渡等多處豐富的文化勝跡,自然人文景點多達60 余處,是我國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觀,完全可以和長江三峽媲美。
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
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區(qū)。境內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峰,是看日出觀云海的最佳處。這里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有以白云峰、玉皇頂、小黃山、雞角尖、千尺崖為代表的險峰奇石景觀;以萬畝原始林、唐代銀杏林、野生牡丹園、高山杜鵑園、紅樺林、白樺林、箭竹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黑龍?zhí)丁ⅫS龍井、珍珠潭、青龍瀑布、白龍瀑布、九龍瀑布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白云洞、青蛇洞、鑼鼓洞、洞天棧道、仙人橋為代表的洞窟景觀;以烏曼寺、云巖寺、玉皇閣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云海日出、盛夏避暑、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整個景區(qū)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形成各具特色的白云峰、玉皇頂、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qū),成為中原地區(qū)集觀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復合型旅游區(qū),被譽為“人間仙境”、“中原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