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致治
[摘要]鹽課約占清政府全部財政收入的1/6,是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1837年林則徐任兩湖總督前,由于四鄰私鹽的買賣猖獗,造成淮鹽大量積壓,嚴重影響鹽課收入。林則徐出任兩湖總督后,采取得力措施,堵緝鄰私,搜查夾帶,補偏救弊,很快取得突出成效。
[關鍵詞]林則徐;整頓鹽務;成效卓著
[中圖分類號]K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881X(2009)01-0083-04
鹽課是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記載,清政府財政收入定額為45 176 121兩。其中鹽課7475 879兩,占了全部財政收入的16.5%,僅次于地丁。而在清政府12個有鹽課的地區(qū)里,兩淮地區(qū)鹽課最重,定額征收3 355 327兩,占了全部鹽稅的44.9%。在兩淮中,淮南是淮鹽的主要產(chǎn)地,銷售于江蘇、安徽、江西和兩湖地區(qū)。其中兩湖銷額最大,幾占60%;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共只占40%多一點。由此不難看出,包括湖北、湖南的兩湖地區(qū),在全國鹽課中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按照定額,淮南鹽場每年應銷鹽1 395 510引(每引400斤),內(nèi)兩湖地區(qū)應銷淮鹽779 900引,實占55.89%。但兩湖地區(qū)并非全食淮鹽。按照清政府劃定的銷鹽范圍,湖北施南府六縣和宜昌府的鶴峰、長樂兩州縣,例食川鹽;湖南郴州、桂陽州及衡陽府之酃縣共計11州縣,例食粵鹽。另外,有些規(guī)定食淮鹽的州縣,因為離淮南太遠,清政府根據(jù)情況,允許湖北宜昌府屬之巴東等四州縣借食川鹽;湖南永州府屬之道州等五州縣借食粵鹽;湘西鎮(zhèn)簞等地苗民聚居區(qū)借食川鹽。
由于兩湖銷售淮鹽關系國家財政,清朝中央政府相當重視。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初,林則徐受任湖廣總督剛剛抵達湖北境內(nèi),即接到軍機大臣轉(zhuǎn)來皇帝諭旨,要求他到任以后,即嚴令各屬官弁對淮鹽設法疏銷。諭旨中說:“林則徐曾經(jīng)署兩江總督印務,于鹽務素所熟悉,其楚省應銷淮南鹽引,早應成竹在胸。現(xiàn)當接任之初,尤宜盡心籌畫,不分畛域,督飭文武員弁巡商,實力整頓,堵緝鄰私,搜查夾帶,庶官引日形疏暢,而國課益見充盈矣。”林則徐受任湖廣總督則是他正式出任總督的起點。道光帝對他的信任與期望,激勵他益發(fā)盡職盡責。因此,三月初六日稟告他已于昨日接任總督的同時,即附片保證,決心要“恪遵圣諭,將堵緝鄰私、搜查夾帶兩事實力嚴辦,務使令行禁止,弊絕風清,斷不敢稍任疏懈”,力求積存在楚岸的40多萬淮引,以及開江尚未抵岸的淮鹽,得以疏銷。
一、對鄰境私鹽的堵緝及其成效
在兩湖地區(qū),當時疏銷淮鹽的最大障礙是鄰私侵占嚴重。產(chǎn)于四川的川鹽從西部侵入;產(chǎn)于山西的潞鹽以及蘆鹽、票鹽又從北部及東部侵入;產(chǎn)于兩廣的粵鹽則從南部侵入。各路私鹽以低廉的價格,用走私方式,通過水路或陸路,侵人淮鹽銷地,造成淮鹽嚴重滯銷。林則徐抵達湖北后,眼見各路私鹽嚴重侵占淮鹽引地,即把緝私作為“第一要務”,督促各地印委員弁,分投堵緝,“核計月余之內(nèi),已報獲私販三十八起,私鹽一萬八千一百七十余斤,人犯八十六名?!弊顬榭少F的是,林則徐不但嚴令督促下屬官弁加強查緝,而且通過親身調(diào)查研究,弄清各路私鹽走私實況,分別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將緝私工作落到實處,使緝私收到顯著的實效。
湖北襄陽地區(qū),與河南水陸相連,犬牙交錯。河南食用的山西潞鹽,自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改為商運民銷后,聽任民人隨時購買,不拘引數(shù),皆可轉(zhuǎn)運行銷。特別是潞鹽收課很輕,成本甚低,售價不及淮鹽一半。如果只在河南銷售,獲利甚少。但是一經(jīng)灌入襄陽地區(qū),與重課的淮鹽立即在價格上形成鮮明的對比。人們莫不舍貴食賤,以致襄陽地區(qū)名義上是淮鹽的銷售地,實際上民間普遍食用潞鹽。隨州“歲額應銷鹽四千六百八十六引,因界連豫省,久被潞私、票私侵灌,每至片引不銷”。如何改變這種局面,湖北曾采取減價敵私辦法,官運20萬包赴襄陽低價銷售。由于價格差距過大,仍然不能敵私。自林則徐抵任后,督促襄陽官弁加強緝查,酌派游巡。三個多月里,盡管破獲20多起,但多是零星小販,未能破獲大伙巨梟與積窩囤戶。林則徐見效果不佳,乃于七月乘視察漢水汛情之便,親赴襄陽地區(qū)考察,嚴令襄陽地區(qū)營縣官弁赴各處要隘晝夜偵拿。兩天之內(nèi),襄陽知縣紀昌期終于拿獲張?zhí)淼摱邴}3000多斤;襄陽城守營千總馬鵬程等拿獲張車等犯,并私鹽3 300多斤。不久又在魏家集地方查獲囤鹽越販之魏世耀等8名,起出私鹽30000余斤。私販聞風,紛紛斂戢,督銷官鹽,日有起色。
林則徐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些囤積私鹽大戶,多半不在襄陽境內(nèi),而在鄰近襄陽的河南省邊境。如河南新野縣之白河與唐縣之唐河,皆是潞私順流運往襄陽要道。以前為了堵禁潞私人境,于襄陽境內(nèi)唐白兩河會合之兩河口地方設立卡座,查禁潞私。鹽梟為了對付查禁,很快改變策略,即在運船未到兩河口之先,舍舟登陸,將鹽起運上岸,囤積在兩省交界的一些店鋪里。這些店鋪白天賣其他貨物,夜晚則專運私鹽入襄銷售。這些地方路徑紛歧,查禁常常顧此失彼。而要赴囤聚之處緝查,又礙于隔省地界,員弁兵役不敢冒昧前往。林則徐考慮到單靠加強境內(nèi)緝查,即使可以收效于一時,卻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為了堵住潞私流入,必須爭取河南當局的支持。因此,他根據(jù)《兩淮鹽法志》“毗連淮界之鹽店,例應撤退30里外”的規(guī)定,奏請清廷諭令河南當局,將河南州縣與湖北省連界30里內(nèi)鹽店撤除。在奏折中,他懇切地指出:“淮課最重,幾至十倍于鄰省,一被鄰私越界售賣,在鄰省課輕之地并無所加,而淮南課重之鹽盡為所擠,是以連界撤店之例不得不嚴?!彼挚紤]到河南省城與襄陽連界之店相距太遠,鞭長莫及,執(zhí)行起來不無困難,特請求諭令河南撫臣,責令南陽府屬縣汛各員,“嗣后將連界三十里內(nèi)照例應撤之鹽店,即由襄陽營縣咨會南陽府屬文武,一體差催撤退。如再抗不遵撤,即將鹽包起到襄陽充公,并將囤戶差拿究辦”。此外,為了鄂豫邊界同類情況一攬子得到解決,他同時奏請“與德安、黃州等屬連界之信陽、羅山、光山、商城等縣越界票私,亦請一體撤店,以免浸灌?!辈⒑幽现菘h與湖北連界三十里內(nèi)鹽店應行撤退各處地名列出清單,請求照例撤退,“其有偏僻村鎮(zhèn)一時未經(jīng)訪知者,查出一體辦理”。
湖南的衡陽與永州,界連廣東廣西,鄰私路路可通。另有永興縣之熬鍋,改煎影射,浸透也很嚴重,從而造成衡、永兩府粵私充斥,且有浸灌長沙之勢。對此,林則徐不但督令當?shù)毓氽图訌娋儾椋€添派候補通判賈亨晉馳往會拿,務得大伙巨梟。終于很快查獲私販王萬余及船戶廖信成等多起,抄出私鹽共計37000余斤。風聲所及,私販銷聲匿跡。疏銷官引,出現(xiàn)轉(zhuǎn)機。林則徐又乘赴湖南校閱營伍之便,親赴衡陽、永州等地視察,發(fā)現(xiàn)緝查方面暴露嚴重漏洞,亟須補救。原因是衡、永各地,只在水陸要隘設卡稽查??墒?,湘粵交界之處,跬步皆山,路徑叢雜。走私鹽梟結隊成群,抄行間道,很容易躲過關卡,致使私鹽仍能大量侵入。為了堵塞這個漏洞,林則徐與當?shù)毓賳T商議,擬把卡巡改為游巡,以便隨處探明,隨處截拿。但這樣必須多派兵役,聯(lián)絡聲勢,才可避免逞兇拒捕。于是囑令當?shù)毓氽秃硕ㄔ囖k。同時責令衡
永道張晉熙會同湖南鹽道李裕堂督辦,終使“久不銷引”的衡州一帶,粵私減少,淮鹽銷售轉(zhuǎn)暢。
二、對鹽船夾帶私鹽的懲治
除了堵緝鄰私,搜查夾帶也是督銷淮鹽的一個重要關鍵。林則徐在加強緝堵各路私鹽的同時,對于江船夾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鄂東黃州武穴一帶,是鹽船進入湖北的停泊之處,其為夾帶腳私所占者,屢見不鮮。為了防止鹽船夾帶售賣,林則徐特委派試用知府但明倫駐扎該處,“凡有鹽船入境,親行催趲,并將水痕風色察驗報明。如有水跡不符及無故逗留,立即究辦,聞船戶奸販皆憚其嚴?!?/p>
鹽船夾帶之外,由云貴來的銅鉛運輸船也常夾帶川鹽到兩湖地區(qū)私售。為了堵截川船夾帶,從1818年后,清朝地方當局特于湖北巴東之官渡口設立總卡。凡有川船經(jīng)過,皆須查驗始能放行。然而,銅鉛船只經(jīng)過官渡口,往往飛流而過,不聽稽查。道光十五年六月間,前湖廣總督納爾經(jīng)額已經(jīng)奏奉上諭嚴查夾私,但盡管上諭皇皇,卻是令行而禁難止。林則徐繼任后,本著整飭鹽務,杜私衛(wèi)引宗旨,加強稽查,又連續(xù)發(fā)現(xiàn)銅鉛船違法夾帶事件。道光十七年三月,貴州龍泉縣知縣童翠,領運鉛船26只過官渡口,并不遵令泊岸,而是順流直下。后經(jīng)巴東知縣饒拱辰派役隨同卡員,追趕到下游之新灘,才交護宜昌鎮(zhèn)倭仁布就彼驗放。四月間,又有云南大關同知彭衍墀,領運銅船24只過官渡口。亦不靠岸,兵役追至斗山沱,經(jīng)倭仁布等起獲水手所帶私鹽793斤。此外.經(jīng)過訪查,林則徐又得知,近來銅鉛船只多于川省瀘州馬頭,及酆都縣之離沱子,忠州之洋渡溪,云陽縣之城河口,巫山縣之江東嘴、青石峽、跳石一帶,裝買廠店川鹽,其經(jīng)過夔州關口,亦因胥役得規(guī),聽其偷漏,對淮鹽銷售大有妨礙。為此,林則徐再次奏請清廷諭令四川總督,轉(zhuǎn)飭夔州知府,于各船過關查稅之便,將所帶私鹽一并查起。并令瀘州、酆都、忠州、云陽、巫山各州縣切實欽遵前奉諭旨,加意稽查。得到道光帝的贊許,朱批“所奏甚是”。同時另發(fā)諭旨,要求各地切實查禁。
緝私人員不遵法度,甚至視鹽務為利藪,骫法營私,與私梟內(nèi)外勾結,通同作弊,是私鹽泛濫的重要因素。林則徐認為,對于這些違法緝私員弁,如不嚴辦,就無法杜絕弊源。為了力挽痼習,他主張對髖法人員加倍嚴懲。宜昌鎮(zhèn)左營外委黃幗祥,先緝獲無犯私鹽兩起,共181斤,起意賣錢人己,并將鹽19斤自行留食;后來又查獲私販吳癩子,將犯人縱放,留鹽280斤,和兵丁鄧大治等變錢分用。林則徐認為,黃幗祥多次查獲私鹽肥己,故縱私梟,玩法已極,如果按照“巡禁私鹽,故縱者與犯人同罪”律判刑。即杖一百,判徒刑三年,還是情浮于法,應將黃幗祥從重發(fā)往新疆充當苦差,以示懲儆。還有湖南常寧縣知縣邵菜,辦理鹽務向不得力。道光十八年九月,兇橫巨梟成群經(jīng)過常寧,邵菜又未察覺,導致這伙巨梟在衡陽縣雞窩山膽敢逞兇拒捕,致使一名巡役斃命,五名兵役受傷(這伙梟犯亦有兩名被格殺,11名被捕,私鹽10189斤被收繳)。林則徐經(jīng)過審訊,確認邵棻難辭失察之咎,請旨將他“先行摘去頂帶,以示懲儆,仍責令認真堵緝”,以觀后效。
三、對官弁的獎懲激勵及其它整頓
整頓鹽務,官弁勤惰是一個重要因素,甚至起著關鍵作用。在當時官弁玩忽職守、怠玩成風的情勢下,為了促使各級官弁認真疏銷淮引,堵緝各路私鹽,林則徐抵任后,除派遣得力官員分赴各地督促外,還責令湖北鹽道于克襄及漢岸總卡委員武昌府同知陳天澤綜司其成,按月按季核計各州縣銷售實數(shù),分別功過,給予獎懲。黃安縣知縣劉坤琳鹽銷短額,林則徐即將他撤任查辦。各州縣由此再不敢怠慢,促銷和緝私工作得以顯著加強,成效也很顯著。單是道光十七年,據(jù)湖北、湖南兩省統(tǒng)計,即共獲私鹽100多萬斤。
過去緝獲私鹽,按照成例,都是變價出售,以售款分別給賞和充公,并不從中提取鹽課。林則徐考慮民眾食鹽皆有定數(shù),“多銷一分變價之鹽,即少銷一分額行之引”。這樣,變賣擠占正額,對于鹽課收入不無妨礙。特請“變通其法,將所獲私鹽變賣之價,先按引鹽課則,提繳正款錢糧”。如此,變價既可以補官課之虧,其盈余仍可給賞充公,實為兩全之策。
允許貧民挑賣官鹽,化莠為良。挑賣私鹽的窮苦人民,多是為了生計才走上販私、賣私之路。為了化莠為良,照顧這些貧苦人的生計,林則徐采取給出路的政策,允許他們改悔,由各處官鹽子店給發(fā)票證,讓他們改充官鹽肩販,將官鹽挑往鄉(xiāng)村售賣,賣完繳價。如此,官鹽可以擴大銷售,肩販皆有生路,偏僻村莊也可買到官鹽,并不得借口食私,實為一舉多得。陳康祺在《郎潛紀聞初筆》中,贊為“化莠為良之第一法”。
按照銷鹽定額,宜昌府屬之鶴峰、長樂兩縣,只銷川鹽水引564張,陸引810張,數(shù)量不大。這樣的銷量,如果只為接濟兩縣民食,“不圖越界侵銷,則專配大寧一場,已屬有贏無絀?!辈榇髮廂}場離駐扎淮鹽委員之萬戶沱僅450里,運售最為方便。而過去供應鶴、長兩縣川鹽的,除大寧場外,還有相距700多里的云安場,及相距3200多里的犍為場。過去駐萬戶沱的淮鹽委員系由兩淮鹽政委派。委員不得其人,常欲遠運犍為之鹽,以便侵灌荊州圖利。致使川鹽除銷售鶴、長兩縣外,還大量通過宜昌,侵灌荊州淮引銷售范圍,嚴重妨礙淮鹽在荊州地區(qū)的銷售。為了堵死這條川鹽侵灌荊州之路,林則徐特奏請清廷批準,鶴峰、長樂兩縣食鹽專由靠近的大寧場供給,不再配售犍為、云安兩鹽場之鹽。同時咨商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陶澍,駐萬戶沱委員改由楚省委派駐辦,以便就近約束。從此,云安、犍為之鹽得免下灌荊州,“疏銷淮引甫有轉(zhuǎn)機”。
四、結語
林則徐從1837年4月9日抵達湖廣總督任所,到1838年11月27日奉命離湖廣總督任,啟程晉京。他在湖廣總督任上,為時不到20個月,由于發(fā)揚了他一貫真抓實干的作風,“督同鹽道悉心籌議,立定章程,廣疏導之方,嚴賄縱之禁,并將各處卡巡酌量更易,務使堵緝疏銷,事事胥歸實在”。同時針對過去鹽銷不合理舊規(guī),采取一些補救措施,終使淮鹽疏銷大有起色,堵緝私鹽也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據(jù)核計,道光十七年,湖北、湖南共銷售大鹽713 664引,完成銷售額的94%,另外緝獲私鹽1014844斤,變賣提課,核入銷數(shù),計2 537引之多。合共銷鹽733 201引多。如和此前三年比較,則比道光十四年多銷9 225引,比道光十五年多銷7 0481引,比道光十六年多銷3 087引。道光帝親筆朱批“好”。道光十八年,截止十月上旬,即林則徐離任前,已銷過官鹽533 980引之多,比十六年同期多銷72 000多引,比十七年同期多銷50 000多引?!白源艘灾聊甑?,若能暢益加暢,可冀大有起色。”
責任編輯桂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