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摘 要:次貸危機的惡化導致了美國許多金融巨頭的倒閉和破產(chǎn),并進而造成了華爾街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金融重組。重組過程中除美國國家資本扮演了主導力量外,還伴隨著本土銀行資本和國外金融資本的積極參與和滲透。而這種重組的結果是:金融全球化的趨勢得以接續(xù),金融權力多元化得以彰顯。
關鍵詞:華爾街危機;資本重組;金融權力
中圖分類號:F8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9)02-0118-06
自從20世紀30年代美國國會頒布《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將華爾街金融機構一分為二(商業(yè)銀行與投資銀行)之后,70多年內華爾街金融格局一直在固態(tài)化的軌道上運行。然而,伴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惡化和一個又一個銀行巨人被無情擊倒之后,華爾街不得不開始挪動其古老的身軀——接受著外部資本的再造與重植。而在參與這場金融市場瓜分的成員中,除了強大的美國本土資本外,還有那些覬覦已久的外國金融方陣和摩拳擦掌的私人資本。多重復合力量的合圍必然令華爾街金融格局發(fā)生空前的洗牌和劇變。
一、國家資本:金融改造的先鋒與主力
自從2007年7月次貸危機爆發(fā)后,截止目前美國國內已經(jīng)有12家銀行破產(chǎn)和倒閉。而為了最大程度地減輕次貸危機對金融市場的沖擊力和破壞力,美國政府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調用了不斷向市場注資、拍賣貸款權限和禁止賣空交易等多種金融政策工具,盡管如此,金融系統(tǒng)風險惡化的狀況似乎并沒有得到有效抑制和緩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對許多命懸一線的金融機構啟動了空前的“國有化”拯救系列行動。
(一)接管“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其主要職能是購買抵押貸款資產(chǎn),然后將其重新打包為債券出售給投資者,從而支持美國的房地產(chǎn)市場。據(jù)悉,目前美國1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中,“兩房”持有5.4萬億美元,將近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1/2。但在推遲還款、抵押贖回權取消和貸款違約等綜合因素的沖擊下,“兩房”很難獨善其身。其嚴重后果就是不僅“兩房”發(fā)行的債券大幅貶值,而且其新發(fā)證券受投資者風險厭惡程度的增加遭到唾棄。
鑒于“兩房”的危機狀態(tài),美國財政部拋出了龐大的拯救計劃,而且該計劃是1929年之后美國政府在房地產(chǎn)金融領域實施的最大救援方案。其基本內容是:(1)注資。美國財政部準備在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一年多時間內向“兩房”最多注資2 000億美元。與此同時,財政部還同意為“兩房”專門創(chuàng)設一個短期貸款工具,以滿足它們實施其他計劃所需要的資金。作為交換條件,美國財政部將獲得定期收費、分紅以及相當于“兩房”79.9%所有權的權益保證。(2)收購高級優(yōu)先股。美國財政部以高級優(yōu)先股的形式分別購進兩房10億美元的股份。為此,美國財政部和“兩房”簽署了“高級優(yōu)先股購買協(xié)議”,使“兩房”債權人利益得到有效保證。(3)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在2009年12月31日前,美國財政部將進入債券公開市場購入“兩房”MBS,以吸引基金進入抵押市場,同時降低購房者的信貸成本。(4)非破產(chǎn)托管?!皟煞俊睂⒂擅绹鴩鴷?chuàng)建的新機構——聯(lián)邦住房金融署管理。
(二)回購美國國際保險集團(AIG)
對于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政府并不是普遍施以援手,那些可以破產(chǎn)的銀行比如雷曼兄弟、美林證券等最后都完全交由市場自行解決。相反,對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金融機構,美國財政部和美聯(lián)儲都會慷慨出手。美國國際保險集團就屬于這一種類型。
資料顯示,AIG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2007年它擁有1萬億美元的資產(chǎn),但在2008年前3個季度中,該集團因次貸危機遭受了180億美元的損失,股票價格暴跌94%。同時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惠譽)不約而同地調低了對AIG的評級, 導致AIG面臨高達145億美元的資產(chǎn)再減計;不僅如此,評級下調抬高了AIG的融資成本,并迫使其追加融資抵押品。據(jù)此,美聯(lián)儲發(fā)表聲明稱,AIG在混亂中倒閉將傷害已然脆弱的金融市場和國民經(jīng)濟,并宣布為AIG提供總額850億美元緊急貸款。作為回報,美聯(lián)儲獲得了該集團79.9%的股份以及撤換其高級管理層的權力。
(三)7 000億美元持續(xù)買入計劃
實際上,次貸危機的惡化不僅殘酷地侵蝕了美國金融市場,而且也開始沖擊貨幣市場。在美國,貨幣市場多用于短期資金融通,通常是收益穩(wěn)定、風險很低的投資工具。購買這類市場的基金,也被認為是儲蓄的一種很好替代方式。但是,目前極度動蕩的美國金融形勢已經(jīng)讓投資者信心產(chǎn)生動搖,在他們紛紛將各類資產(chǎn)變現(xiàn)的同時,基金公司面臨著贖回甚至不得不清盤的壓力。另一方面,隨著風險資產(chǎn)的被拋售,投資者前所未有地涌入美國國債以求自保,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和收益率的揚升。貨幣市場是短期融資的重要資金來源,在債券收益率走高的前提下,短期融資市場必然受到遏制甚至陷入停頓,而這種情況又會迫使銀行減少同業(yè)短期資金拆借的額度,從而令銀行不斷減少的資本金進一步枯竭。
基于以上嚴峻形勢,美國財政部制定和發(fā)布了一項高達7 000億美元的全盤金融救援計劃。根據(jù)這一計劃,美國財政部將成立一專門機構,通過發(fā)行債券方式收購金融機構手中巨大的按揭不良資產(chǎn),而且政府將持有這些按揭至期滿,平均年期為7年,等到市場恢復需求后再把它們售出。因此,隨著這項計劃的啟動和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資產(chǎn)落入政府的口袋。
(四)簡單評析
在目前金融市場已經(jīng)失去自救能力的情況下,政府伸出援助之手無疑可以給市場制造喘息機會,進而使美國金融市場逐步恢復穩(wěn)定。依此觀察,通過國家資本向私人金融機構“輸血”可能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美國政府救市的最主要政策趨向。但是,這一凱恩斯主義式的財政政策在推進中并不會一帆風順:(1)民意阻力。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對“兩房”的資金援助,還是7 000億美元的拯救計劃,都遭到了美國民眾的異議甚至反對,盡管援助計劃最終在國會獲得了通過,但都顯得一波三折。道理很簡單:政府如此巨額的貨幣投放都來源于納稅人的貢獻,讓普通的民眾為華爾街金融高管們造成的損失買單實屬勉強。(2)財務成本。接管和收購大量的金融機構,意味著與這些金融企業(yè)資產(chǎn)組合有關的信用風險的很多部分轉移到美國政府的資產(chǎn)負債表上,實際過程則表現(xiàn)為美國財政赤字的進一步增加,由此引起新增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從而直接影響到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并使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發(fā)生縮水。所有這些無疑會影響到投資者對于美國金融市場以及美國宏觀經(jīng)濟的信心。(3)道德風險。伴隨著市場力量的淡出,“有形之手”在市場中得到了大幅延伸。10多年前,當亞洲遭遇金融危機時,美國大聲譴責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包庇銀行業(yè)、證券業(yè)而不讓其倒閉,并提出了減少政府支出和債務、放任房價下跌的建議。然而,當今日華爾街起火遭災時,美國政府放棄了自己長期恪守的市場化天條,而且其采取的系列行動相對于全球諸國有過之無不及,作為市場經(jīng)濟的“模范生”,美國留給人們的印象將大打折扣。
二、銀行轉體:資本價值的回歸與擴展
在美國國會于1933年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之后,由于政府禁止混業(yè)經(jīng)營,華爾街銀行機構紛紛轉向分業(yè)經(jīng)營?;ㄆ?、摩根大通等商業(yè)銀行主要集中在儲蓄和信貸等傳統(tǒng)市場運作,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則服務于證券發(fā)行、承銷包銷、重組并購等市場。而正是這種分離為日后投資銀行引爆危機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