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軍
[關鍵詞]歷史,課件,戲教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7—0060—03
最近,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在www.sqzx.cn網(wǎng)站上,下載了某次評優(yōu)課的幾個課件。其中,有一《秦王掃六合》,構思新穎、語言前衛(wèi),頗有百家講壇的風格。但仔細推敲,這種“戲教”在史實方面卻不甚嚴謹,有些問題還值得商榷。
歷史是一門求真求實的課程。盡管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也要求“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絕不是以犧牲歷史的真實性來實現(xiàn)的。因此,歷史不容戲說,歷史課更不能“戲教”,筆者試結合歷史知識,來討論《秦王掃六合》課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秦時的人名能這樣戲取嗎
課件中共設計了7個人物,其職業(yè)和姓名分別為大王嬴政、縣令步步高、商人孔虛、儒生破萬卷、小兵打天下、打江山(大概想設計為雙胞胎),還有農(nóng)民秦白勞。真可如此命名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雖然今天我們把姓氏當成一個詞組。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qū)別的。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當時的男子從不以姓而是以氏相稱。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階段,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每個以母系血統(tǒng)為紐帶的氏族都有一個自己的稱呼以別血統(tǒng)、別氏族,這就是“姓”。甲骨文中的“姓”字從女從生,會意,表示同一個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是同姓?!墩f文解字》也指出:“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亦聲?!闭驗椴煌男站痛碇煌呐嫦?,所以最古老的一批姓都是從“女”的,如姬、姜、贏等。而當人類社會經(jīng)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氏族進入奴隸社會以后,由于父權的影響,“姓”的繼承與區(qū)別也由母系轉移到了父系一方,如秦便傳承了贏姓。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口不斷繁衍,同姓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在龐大的同姓人群中進行新的區(qū)分成為必要,而區(qū)分的依據(jù)則是地位與財富,即所謂“貴賤”。這種區(qū)分在進入父系氏族后更加明顯,因此在同姓的每個人的姓之后,便又出現(xiàn)了不同的“氏”以“別貴賤”。最初的氏,大體是各父系氏族的稱呼、標識或該氏族男性首領的稱呼,后來又有很多家族以被賜土地名稱、謚號、官稱、居邑等為自己的氏。
由此可見,中國早期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并且“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靶帐现Q,自太史下始混而為一”。也就是說先秦時期姓、氏分開,男子從不以姓而是以氏相稱,姓氏合一,不會晚于司馬遷所在的時期。
秦王贏政雖姓贏,但當時是不能這樣稱呼的。由于他生于趙,所以以趙為氏?!妒酚洝返摹扒厥蓟时炯o”中就寫道:名為政,姓趙氏?!痘茨献印と碎g訓》也說:“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敝劣谒姆Q謂,秦統(tǒng)一后就不可能是“大王”了。
先秦時期,“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因此課件為一個農(nóng)民定姓名為秦白勞顯然不切實際,該是借用《白毛女》中楊白勞的名字吧。為縣令取了個DVD品牌名和為儒生、士兵定的姓名就更荒唐了,“破”與“打”與中國命氏之法根本不合,純屬戲取。如此教學,一時會使學生感到有趣,但更易使他們錯誤地理解先秦的姓氏文化,實在是有誤人子弟之虞。
二、秦時人們的夢想能如此戲說嗎
課件還為各個人物擬定了各自的夢想,這些編排也是問題頗多。
儒生的夢想是:“著卷立說,到全國各大茶館酒樓簽名售卷,并且免費開講座宣傳自己的思想”,這幾近囈語。西漢以前的文章主要是刻在竹木簡上,非常笨重。西漢東方朔向漢武帝上一則奏章便用了三千片竹簡,要兩個人才抬得動。想象一下,那儒生的著作得需多少竹簡?他如何拿一大堆竹簡去賣呢?
至于要在“全國各大茶館酒樓”開展活動,更是無稽之談。我國茶館的出現(xiàn)“大抵在漢代至遲在西晉時”,“真正稱興稱盛,還是在宋代及其以后”。雖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有酒樓是確信無疑的,但從漢代開始才越開越多。并且秦國自商鞅變法起就一直推行限酒的政策,這一政策后來甚至被寫進了《秦律》。因此,那時一個儒生要想找茶館是不可能的,而要找一個人氣很旺的能“簽名售卷”的酒樓也不現(xiàn)實,更何況“簽名售書”和開講座是極現(xiàn)代的時尚活動呢?
再看小兵打天下、打江山的夢想,是“誰要是敢來欺負咱老百姓,誰要是敢不聽咱英明神武的大王的話,就別怪咱們兄弟不客氣!”且不說稱“皇帝”為“大王”,小兵的夢想竟流露出“為人民服務”、為“大王”而戰(zhàn)的意思,真令人跌破眼鏡。封建國家的軍隊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不可能為老百姓服務。戰(zhàn)國時期,軍隊的來源主要是普遍征兵制、特選的特殊軍人以及奴隸從軍。這種成分的軍隊顯然不會自愿為“大王”而戰(zhàn)。因此,各國為保證軍隊戰(zhàn)斗力都有自己的賞罰制度,而尤以秦國最為嚴格。“不勇敢作戰(zhàn),就沒有出路,秦軍的‘勇猛真有點‘逼上梁山的味道”。所以這一設計太現(xiàn)代了,而表述又有“古惑仔”的口氣,很容易對學生產(chǎn)生不良影響。
而農(nóng)民秦白勞的夢想則是:“農(nóng)夫、山泉、有點田?!?請注意一字之差的廣告語)秦時農(nóng)民的夢想只是希望有點“田”嗎?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晉國“作爰田”、魯國“初稅畝”等就已經(jīng)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逐漸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到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私有土地合法化,私人正式取得了政府認可的土地所有權。”從此以后,“私有土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公元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農(nóng)民,百姓)自實田”,“土地個人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了”。在這個法令下,地主和有田農(nóng)民要自動陳報實有土地數(shù),按規(guī)定繳納賦稅,取得土地所有權。
由上述可知,戰(zhàn)國時期和秦朝時已出現(xiàn)了自耕農(nóng),他們已經(jīng)或多或少擁有一些屬于自己的土地,既然已經(jīng)有了田,怎么還僅是夢想“有點田”呢?備受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負擔的秦朝農(nóng)民,更多的可能不僅僅只想“有點田”,而是因“天下苦秦久矣”,要“伐無道,誅暴秦”,陳勝、吳廣起義時更是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見,他們已經(jīng)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課件為了求得形式上的新穎,卻再次違背了史實。
此外,課件的語言過于“時尚”,用字不規(guī)范,特別是借用廣告語、亂改漢字等,都極易導致學生認識的扭曲,養(yǎng)成不良習慣?,F(xiàn)在常見的社會上亂用成語、不規(guī)范使用漢字的現(xiàn)象,是對中華文明的褻瀆。如果歷史教學也這樣,對青少年學生今后規(guī)范使用祖國語言文字顯然是不利的。
三、秦初的貨幣能這樣兌換嗎
課件為了說明秦朝統(tǒng)一貨幣的必要性,還設計了一道思考題:“模擬秦朝初期不同貨幣間的兌換:假如,1個圓形錢換3個鏟幣,4個鏟幣換5個刀幣,2個刀幣換1個蟻鼻錢,問題:1個
圓形錢能換多少蟻鼻錢?”(答案:15/8個)
其實,戰(zhàn)國時期各國貨幣是不可以如此設計“兌換率”的。在信用貨幣出現(xiàn)之前,用作交換媒介的一般等價物大都是以其本身的價值為價值的。如果是金屬貨幣,無論是稱量貨幣(如1976年陜西臨潼縣零口街西周遺址出土的銅餅),還是鑄幣(如戰(zhàn)國時的圜錢、鏟幣、刀幣、蟻鼻錢等),都是以其材質(zhì)和重量為貨幣價值的基礎的。同一材質(zhì)的鑄幣相互間的兌換是按其相互間的重量關系來進行的,如一個一兩重的銅刀幣就應當換得兩個半兩的銅圜錢。不存在像現(xiàn)在不同國家的信用貨幣之間那樣的兌換率問題。
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從春秋時期開始出現(xiàn),到戰(zhàn)國時期已大量流通。各國的貨幣形態(tài)不同,重量不等,面值不一,材質(zhì)以銅為主,也有少量黃金幣。由此可見,思考題的“假設”在當時是無法兌換的。同時,解答本題需要三元一次方程組的數(shù)學知識,這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恐怕不是短短的幾分鐘算得出的。教師給出答案很簡單,但如何得出要費一番周折。歷史課不是數(shù)學課,是否有必要進行換算值得商榷。
四、擯棄“戲教”歷史,還歷史的真實面貌
歷史是一門嚴謹?shù)目茖W,歷史課程則是一個教人求真求實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看,中學階段是學生是非判別力成形的關鍵時期,課堂上的一切都會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影響。由于“戲說”的“歷史”顯得十分“生動”,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因而也就尤其容易對學生產(chǎn)生負面影響。所以,筆者認為: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擯棄“戲教”歷史,還歷史的真實面貌。
誠然,當前很多歷史課堂教學都存在過于枯燥的問題,但這一問題并不是由歷史科學本身所引起的。歷史本是一門內(nèi)涵豐富、外延多彩、邏輯推理縝密的科學,實在無需通過“戲說”來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增強趣味性。真正精彩的歷史課在不借助或少借助多媒體的情況下照樣可以讓人回味無窮,更何況新課程提倡師生合作、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筆者認為要做到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歷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史學素養(yǎng),以此來保證歷史的真實、課堂的充實和學生的興趣,而不是一味地在課件等外在條件上做文章。
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認為:“歷史研究的基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在復原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探索以往的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就像任何一門科學都是為了探索該學科的內(nèi)在規(guī)律一樣。既然如此,就絕對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否則怎么可能得出準確的規(guī)律呢?”歷史教學雖然和歷史研究有區(qū)別,但尊重史實、追求真實是一致的。在歷史教學中,如果不嚴格按照歷史事實,而是對歷史事實作隨心所欲的取舍和調(diào)侃,讓學生學到的只能是“戲說”的甚至是偽造的歷史,這是不負責任的教學。因此,無論出于什么目的,處于什么條件下,歷史教學對歷史真實的追求必須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耙驗殡x開了真實,史學就沒有任何價值,就不成為科學。”這乃是歷史學家和歷史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戒條。
【實習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