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類地行星并不代表就找到了外星生命。即使“開普勒”望遠鏡觀測到類地行星,它們距離地球也有數(shù)百光年之遠,相距如此遙遠,又怎么判斷究竟有沒有外星生命呢?
在尋找到的類地行星中首先需要進行篩選,最適合的是像地球這樣有巖石表面且溫度合適的較小星球,在那里水能以液體存在,而且它們是圍繞像太陽這樣穩(wěn)定且長壽的恒星公轉(zhuǎn)(有些恒星的壽命較短只有幾億年,甚至只有幾千萬年)。因為生命演化需要漫長的時間,太陽已有46億歲,地球最早的8億年毫無生命的跡象,后來經(jīng)過38億年的緩慢進化,才出現(xiàn)像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
經(jīng)過這一輪選擇,就可以對這些類地行星的大氣進行光譜分析。行星后面的恒星光將穿過行星的大氣,通過對這些光線的分析,如果發(fā)現(xiàn)大氣中有氧氣和甲烷,這顆行星就很可能有生命存在,因為大氣中氧氣和甲烷氣的同時存在是生命的征兆。當大氣中含氧量較高時,甲烷轉(zhuǎn)變成水和二氧化碳的效率很高,很難長期存在。探測到行星大氣中同時存在氧氣和甲烷意味著甲烷進入大氣非???,而源源不斷的甲烷可能就來自生命的活動,例如沼澤的細菌、稻谷的栽培、植物的燃燒、牛的腸胃氣脹、油井的天然氣(源于古代動植物的遺體)等,因此在含氧的大氣中,甲烷是生命的征兆。
此時就可以用大型射電望遠鏡和光學望遠鏡進一步搜索,探測該行星有無特殊的無線電波或激光信號,就有可能判斷那里是否有進入技術文明的外星智慧生命了。如果我們能收到特殊的無線電波或激光信號,且是由二進制數(shù)碼編制的質(zhì)數(shù)數(shù)碼,例如1679個數(shù)碼,將它排列成73行、每行23個數(shù)碼的圖,就可以分析外星人發(fā)來的珍貴信息。
銀河系是否有進入技術文明的行星,天文學家爭論很大。現(xiàn)在大家寄希望于“開普勒”望遠鏡,看它能否將探索地外生命的歷史翻開新的一頁。▲(王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