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躍
摘要:在存在與本質的問題上,黑格爾站在唯實論的立場上;在經驗和理性的問題上,他站在理性主義的立場上;在思維和存在的問題上,他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黑格爾滿足于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把世界解釋成一個必然的合理的系統(tǒng)。在他那里,古典哲學獲得了完成和終結。
關鍵詞:存在;本質;經驗;理性;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B811.0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2—56—02
一、存在和本質
一般唯實論的錯誤在于不滿足于存在的現(xiàn)象真理,認為在存在之后、在現(xiàn)象之底還有某種本質性的東西,認識的任務不在于把握現(xiàn)象,而在于探究本質,并以此給予現(xiàn)象以更深刻的說明。黑格爾的錯誤是一般唯實論的錯誤,他在一般和個別、現(xiàn)象和本質、存在和本質等問題上把一般的、本質的當作真理性的東西,而把個別的現(xiàn)象的當作表現(xiàn)、幻象和不真實的東西。
這一錯誤源于哲學的本性,因為哲學就在于從個別中抽出一般,從現(xiàn)象中把握本質。本質是哲學的基礎,是哲學的真理。事實上,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哪個是統(tǒng)一的,哪個是多樣的?
一般唯實論首先在柏拉圖那里得到表述;在中世紀被奉為正統(tǒng)理論;現(xiàn)代,它卻衰落了?,F(xiàn)代哲學徹底批判了傳統(tǒng)哲學的本質論,指出了撇開現(xiàn)象去尋求本質(或者透過現(xiàn)象去找本質)的根本性錯誤,傳統(tǒng)哲學不過是形而上學的幻想。
二、經驗和理性
理性主義認為:通過理性可以直接把握實在;理性所清楚明白表達的都是真實的,是實在所固有的本質。
黑格爾認為:概念的本質就是實在的本質,理性的東西就是實在的東西,他的辯證理性主義不過是復雜化了的更高級、更精致的理性主義。實在是現(xiàn)實的整體,是本質和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而把握了概念也就是把握了本質。通過概念的演繹,達到本質的把握,從而把握了整個對象世界。然而理性與實在之間的中介、橋梁一并被抹殺了。
黑格爾貶低直觀體驗的意義,抹殺了理性反映實在中的經驗環(huán)節(jié),包括反映的間隔、虛幻、不真實等,他和耶可比、謝林一樣,把直觀體驗當作直接性,但從反映過程來看,直觀體驗并非直接的,而是理性與實在之間的橋梁和中介。通過直觀體驗,對象世界抽象化為符號世界,然后符號世界又內在化為對象世界。沒有直觀體驗,就沒有理性認識。人們對世界本質的把握不過是對理性符號而產生的本質直觀。同時,符號活動本身又是一種體驗過程,它把直觀體驗的材料轉化為概念符號,用它來指謂和解釋世界。
在理性主義那里,現(xiàn)象變成被抽剩了的材料,理性沒有能力直接把握它,而只能解釋它?,F(xiàn)象是經驗的王國,是經驗直觀系統(tǒng)。
理性主義不理解經驗的直觀意義,如同所有經驗主義者不能恰如其分地評價理性的認識意義一樣。
三、思維和存在
黑格爾把概念和存在的本質等同起來,是唯心主義的錯誤。他同時知道,概念是人別于動物的基本特征,但他說:作為人所特有的概念是自為的,而作為存在本質的概念則是自在的、尚未言說出來的。哲學和認識不過是把先在于對象中的本質的東西說出來而已。
唯心主義的思有統(tǒng)一論不理解概念的創(chuàng)造性及思維與存在的異質性。概念作為存在的反映,是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概念的本質未必是存在的本質。概念是存在的發(fā)展,是更高形的存在,是二重化了的存在。
唯心主義的思有同一論混淆了先驗符號系統(tǒng)和絕對符號系統(tǒng)的區(qū)別,每個哲學家的任務都是把先驗符號系統(tǒng)轉換為他的絕對符號系統(tǒng),黑格爾也是這樣。構筑或轉換是一個經驗過程。從事物到符號須經過抽象和創(chuàng)造的經驗。抽象化也即虛幻化。創(chuàng)造一個虛幻的世界正是為了把握實在的世界。這些虛幻的符號顯然不是事物的本質。對一個事物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符號來指謂它,對先驗符號系統(tǒng)可以創(chuàng)造和改變。也不是只有自己的符號系統(tǒng)才是真理。任何體系都是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四、認識和實踐
馬克思看到了群眾實踐的社會歷史和認識意義。在他之前,舊的認識只是用自己的理論來說明世界,而不是變理論為實踐的力量去改造世界,去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他們的理論以有意的避開群眾為榮。一旦解釋了世界的必然性,也就達到了世界的合理性。而世界萬物莫不具有必然性一面,通過理論演繹,便組成了一個必然的概念系統(tǒng),一個推論的嚴密的邏輯體系,因此世界萬物也莫不具有合理性。實踐和自由便被抹殺了。
實踐起源于對世界的不滿,認為現(xiàn)實或某一方面是貧乏的、荒誕的、不合理的,因此才有實踐和創(chuàng)造的必要。舊認識論蔑視群眾實踐,為了自己的清高而不愿投入到外在的實踐中。他們認為那是微不足道的,是不值一提的。他們不知道,理論的意義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證明。他們認為,世界是這樣,是因為世界應當是這樣。這種“應當”不過是一種理性的必然性。相反,從實踐觀點看:世界不應當是這樣,應當是那樣,這樣的世界應當改變。
黑格爾說,概念不能軟弱得僅僅認識應當如此,還必須宣告世界必然如此。
然而,概念不能軟弱得只在于解釋世界必然如此,還必須宣告一個應當實現(xiàn)的理想世界。理性不能害怕世界,逃避世界,應當勇敢地走向世界,干預世界的進程,理性的價值和意義不在自身,而在于超越自身,在外在的物質的實踐活動中。只有投入實踐中,才能產生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這是一個證實的過程,把自己降為歷史的環(huán)節(jié)和工具的過程。實踐是歷史的主體,理性是歷史的工具,是實踐的工具,而不是相反。
把自身封閉起來不受實踐的干擾,這是一種保守的壞的反思方式,它不能把力量實在化和外在化。
五、理性和歷史
哲學家認為,只有哲學事業(yè)才是最高尚的唯一有價值的事業(yè)。歷史算什么東西,只是外在的表現(xiàn),是現(xiàn)象描述的東西,在歷史中具有永恒價值的是歷史的實體———絕對精神。歷史是絕對精神的展開,外在事件和人物是它的工具。
哲學家站在天上,不理解自己的作用以及他們對于大地的意義,他們不知道,對于大地來說,“天”才是工具,是人們觀察和利用的對象。支配歷史的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是掠奪、戰(zhàn)爭、欺詐、屠殺、饑餓、瘟疫等。只有站在大地上,我們才能看到理性是非理性的工具和手段。
客觀主義所說的歷史實際是不存在的,黑格爾所追尋的歷史背后的絕對精神是沒有的。歷史是每一時代的歷史,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永恒的精神不是哲學家的理性,而是歷史變化本身。
六、合理性的標準
黑格爾說,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他的意思是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凡是存在的都有一個歷史過程,都有發(fā)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他在政治上是保守主義者,不敢得罪普魯士王室?,F(xiàn)實的就是真實存在的,包括那些骯臟的丑陋的東西。合理性的標準是什么?他的標準是世界精神,是隱藏在世界歷史背后的邏各斯,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的鐵的規(guī)律。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切存在的現(xiàn)象,包括惡,都是歷史發(fā)展的工具,那么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問題是這個標準本身。為什么世界精神具有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利去判斷一切事物的合理性?在世界精神看來沒有不合理的東西,既然這樣,世界精神就沒有任何價值立場,沒有任何愛恨情仇,它成為完全中性的東西,歷史上的那些罪惡、愚昧、野蠻都是合理的嗎?這是一種冷冰冰的非道德的立場,排除了一切感性的情感的審美的因素,是一種所謂純粹理性的立場,沒有善惡之分,沒有好壞之別。世界精神最后消除了人性,那么人的選擇包括對社會制度的選擇還有什么用呢?一切主觀性都被排除了,個人成為了工具。用世界精神來解釋歷史,給人一種宏觀的圖象,對宏觀的歷史來說,個人和民族的災難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于這個人或者這個民族來說,這個災難是最大的事件。黑格爾的這種評價立場需要一種鐵石心腸。
七、哲學和時代
理性是重新表述了的現(xiàn)實,哲學是該時代的產物,是對他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的合理解釋,是使一切存在合理化的事業(yè)。現(xiàn)實的就是合理的,哲學和時代是并行不悖的。傳統(tǒng)理性主義不懂得理性和現(xiàn)實、哲學和時代的不一致以及對抗。他們不知道,正是這一永恒的矛盾才促使哲學發(fā)展,才使歷史向哲學預言了的目標前進。
哲學不僅僅美化現(xiàn)實,解釋現(xiàn)實。在那美麗的現(xiàn)實之后,哲學應當發(fā)現(xiàn)不太美麗的東西。藝術家重新顯現(xiàn)現(xiàn)實的美和圓滿,哲學家則揭示出現(xiàn)實的不合理性。美使人滿足和頹廢,那種不合理性的意識才使人產生創(chuàng)造的力量。
哲學的使命是改造人類,參與歷史。他在關健時刻規(guī)定歷史,拯救歷史,幫助人們選擇歷史的方向。哲學不應當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今天的現(xiàn)實,它不是現(xiàn)實的附屬品。哲學以超脫的姿態(tài)對待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缺陷,使人們有意識地克服缺陷,奔向明天。哲學不能僅僅是黃昏才起飛的貓頭鷹,更應當是劃破黑暗、呼喚朝日的報曉雄雞。
規(guī)定未來是哲學的天職。未來在哲學中顯出雛形。哲學的意義不在今天而在明天。哲學家是為了未來生活和寫作的人物。哲學不屬于他的時代。哲學是跨越時代、超越歷史、擺脫現(xiàn)實的虛構飄渺的東西。正是這樣,它才是獨立的實在的學問。
八、辯證法
古典哲學并非都是理性主義,正如現(xiàn)代哲學并非都是非理性主義。古典理性主義的原則,認為不經過經驗,思維可以把握實在,其方法是概念分析,其邏輯形式是形式邏輯。非理性主義的根本原則,認為理性沒有這一作用,要把握實在只有體驗實在。
黑格爾哲學是理性主義發(fā)展的最高形式,同時他又是非理性主義的集大成者。他把理性主義推向高山之巔,同時又送進地獄之門。他用理性克服了非理性,同時又用非理性克服了理性。他以非理性的形式表述了理性主義的根本原則,同時又賦予非理性主義以合理的價值。
理性主義和辯證法雖然都承認思辯的意義,但根本上又水火不容。理性主義是非矛盾思維,辯證法是矛盾思維。矛盾是理性主義的災難,又是理性主義陷入矛盾時力圖擺脫矛盾的救星。
黑格爾是古典哲學的終結和叛逆,他和現(xiàn)代哲學家一樣都反對傳統(tǒng)理性主義,但黑格爾采取的對抗形式既不是駕馭理性和世界的權力意志,也不是混沌莫開作為本質和根底的原始經驗。他從古典哲學的肯定走向否定,從理性走向非理性。他的非理性主義同時又是一種思辯哲學,他打碎了古典哲學同時又重建了古典哲學。他以辯證法的旋風把古典哲學連根撥起,同時又把它帶到一片沙漠空地上重建起來。他使古典哲學走上頂峰,飄入云端,從而再也不能繼續(xù)發(fā)展。
(責任編輯/張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