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秋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220149-01
審美教育貫穿語文教學整個過程,而朗讀教學更應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方式。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是用聲音增強課文感染力量的有效手段,是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的審美活動。朗讀可以賦予課文以新的藝術生命,是對課文中美的鑒賞和再創(chuàng)造。朗讀中的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能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尤其是聲情并茂的朗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生在朗讀審美過程中,能夠激發(fā)自己感情的共鳴,陶冶自己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獲得崇高的道德情感。
一、在朗讀教學中要學生感受課文中自然美的形態(tài),理解自然美的意蘊
自然美按其狀態(tài),面貌和特征可分為崇高優(yōu)美。大學語文教材中具有上述自然美的形態(tài)和豐富的自然美的內容。那里有波濤澎湃的大海,有汩汩如銀的月色,有嫵媚迷人的西湖。在朗讀教學中欣賞文章中自然美的意蘊,是對學生進行自然美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的最好方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愿望
在朗讀教學中審美是對學生激發(fā)狀態(tài)下的抒發(fā),是文章中美的內容同學生感情的融合,是對文章中美的再創(chuàng)造和再現(xiàn)??梢哉f沒有學生的積極情感就不能在朗讀中審美,所以在朗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師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朗讀愿望。學生這種強烈的朗讀愿望不是輕易產(chǎn)生的,而是與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的朗讀審美情境分不開的。經(jīng)過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朗讀審美情境,學生便置身一個適合他們朗讀審美情境,喚起他們感情共鳴,達到在朗讀中塑造審美心靈,培養(yǎng)審美情操的目的。
創(chuàng)設朗讀審美情境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相應課件,展示與文章相關的圖片;播放關于文章中情境描繪錄音、錄像;比如張承志的《荒蕪英雄錄》,可以放有關的圖片,教師進行情境激發(fā),“這是一個非英雄化的平民時代嗎?在這世俗的商業(yè)社會里,還需不需要英雄?有沒有英雄出現(xiàn)?如果有,該是什么樣的英雄?誰在勇敢地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荒蕪英雄路》。張承志的這篇文章由以下幾種元素構成:廣袤的邊疆,雄渾荒涼,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風情和他們的民族英雄;歷史遺跡以及作者的研究及思想等等。同時也具有這些元素發(fā)出的激昂慷慨,粗獷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是對每個讀者心靈產(chǎn)生了強烈沖擊,使讀者很快進入情境之中。在朗讀中構成審美通感,從多角度感受到勁悍的張力。
(二)傳授知識,感受形態(tài)
朗讀教學的審美教育需要一定的美學知識,要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崇高美,什么是社會美,什么是藝術美,讓學生朗讀時能夠感受這些美德形態(tài),喚起學生的美感。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在朗讀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边@段文字不僅字面華美,還在于詩人以明月為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明澄澈的藝術境界。向遠眺望,江水蜿蜒流動在樹林繁茂、鮮花盛開的原野上,在春江月下,既無一不全融在月色中,遠遠看去,仿佛遍地的林木,花卉都變成了晶瑩的雪珠一般,壯闊浩瀚的底色上,增添里朦朧的夢幻一般的色彩,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的美妙的境界?!洞航ㄔ乱埂肥瞧哐愿栊校溟L在于鋪排描寫,氣脈貫串。張若虛把歌行的這一特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朗讀中感受到搖曳多姿,美的形態(tài),有體會到深摯婉轉的情感。同時有給人憾人魂魄的美感享受,體現(xiàn)自然美的崇高特性。
(三)誘發(fā)聯(lián)想,知名意蘊
在朗讀教學中,學生認識了自然美的形態(tài),受到了自然美的陶冶。但是自然美是以它的外在形式取悅于人,缺少內在意蘊,所以在朗讀教學中還必須讓學生領會自然美的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審美教育。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構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們想起人來(或者預示人格)的東西,自然界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暗示才有美的意義?!边@就指出了自然美不是純粹的形式美,而是“人化的自然”。朗讀教學中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美,思想感情會進入更高層次?!洞航ㄔ乱埂吩娙艘悦髟聻橐庀螅瑒?chuàng)造出了美的藝術境界,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宇宙與人生的感慨;以春江花月夜迷人的景象為背景抒發(fā)游子思婦的愁苦情懷,表達深沉的人生感慨?!叭松鸁o窮已”,作者將自己置身于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表現(xiàn)出一種自信、豪邁,無窮的人生延展伴隨一起,張若虛在詩中為我們購置了一個獨特的“時空隧道”,讓我們既看到眼前,又能看到遠方,既看到今夜,又想到歷史。這樣使學生在朗讀審美教育中和諧地達到理性的認識與審美教育的統(tǒng)一,學生認識到這首詩的意蘊,更深層次地認識生活,熱愛生活,更好地為理想不懈的奮斗搏擊。
二、在朗讀教學中品味課文的韻律美
有韻律美的課文,象、散文朗讀把它們由視覺擴大到聽覺,由文學領域擴展到音域領域。詩歌音域和諧,語調鏗鏘富有音樂美;語言精煉、對仗工整,句式整齊具有“建筑美”;抒情言志,感情強烈,情景交融具有意境美。因此說在朗讀教學中是品味韻律美,進行藝術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詩是韻律美的最高體現(xiàn)者。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說:“詩歌決心受格律的限制,不是受了盲目習慣的引導,是因為它這樣做,就得到了運動的快樂?!表嵚傻漠a(chǎn)生像一切美在宇宙中產(chǎn)生一樣,有韻律的詩句給人以感動人心的力量。我們在詩歌朗讀教學中,只要還好地把握詩的節(jié)奏,就能品味是的韻律美,音樂美。
比如艾青的《北方》,是自由詩體,沒有均齊的和統(tǒng)一的韻腳,在表達上不受拘束,語言樸素舒緩,散文氣息很濃,詩的仍然十分鮮明,首先,語言富有節(jié)奏感,各個層次之間、各句之間、各詞語之間的停頓與銜接,都應和著語言的自然節(jié)奏,加上適當?shù)姆磸?,全詩產(chǎn)生了一般內在旋律,形成一種韻律的美感。回蕩在這畫面、節(jié)奏中,有一種強烈而深沉的對祖國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摯愛,正是這種真摯深厚的感情要素的浸潤和流貫,這種韻律和節(jié)奏作品產(chǎn)生的詩美,使讀者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說在朗讀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理解美、再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