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直
1945年4月28日,蘇德柏林巷戰(zhàn)已到最后關頭,堅守蘭德維爾橋頭堡的德國擲彈兵仍不肯放棄抵抗,蘇軍勸降的傳單也被他們拿來卷煙。突然,有人從炮鏡中發(fā)現(xiàn)河對岸一些異動,和自己對射半天的蘇軍坦克紛紛后撤,幾十個龐然大物在拖拉機和坦克搶救車前拉后推下一字排開。
“大家趕快離開!快!”見識過這種“怪物”的老兵發(fā)出驚呼,很快,這些“怪物”終于印證了德國老兵的不祥預感,熾烈的火舌瞬間將蘭德維爾橋頭堡吞沒……創(chuàng)造這一戰(zhàn)績的正是被德國士兵稱為“斯大林之錘”的B-4榴彈炮。
必須愛惜的“龐然大物”
1926年5月17日,蘇聯(lián)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批準了紅軍現(xiàn)役火炮改造計劃,會議還決定為紅軍研制口徑為203毫米的攻堅火炮。
火炮設計圖紙于1928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后面的制造工作卻進展緩慢,因為布爾什維克工廠在制造過程發(fā)現(xiàn)原始方案中有諸多設計缺陷,設計局對火炮進行多達146處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沒有完全消除隱患的情況下,該炮定型為蘇聯(lián)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于1931年6月開始裝備工農紅軍,并開始在布爾什維克工廠投產。之所以蘇聯(lián)紅軍要得這樣急,是因為斯大林非常偏愛大口徑火炮和戰(zhàn)列艦,對其開發(fā)和生產進度抓得非常緊。
該炮只裝備最高紅軍統(tǒng)帥部控制下的炮兵預備隊和集團軍屬炮兵營,直到1939年前,B-4榴彈炮在各種演習中都沒有上佳的表現(xiàn),但卻是各種閱兵儀式上的寵兒。在1931~1941年間,蘇聯(lián)在莫斯科等地舉行的每次閱兵活動中,都出現(xiàn)了B-4榴彈炮的身影,它成為了紅軍強大實力的一種標志。實際上,參加閱兵式的B-4榴彈炮并不裝備作戰(zhàn)部隊,而是一些訓練用火炮,其中一些因缺少重要部件而無法發(fā)射炮彈。即使是交付作戰(zhàn)部隊的B-4榴彈炮也很少開火,主要是基層部隊得到命令,必須愛惜這些龐然大物!B-4榴彈炮一般編入集團軍直屬預備隊炮兵營,每營12門,主要任務是實施高射界射擊,毀傷距戰(zhàn)斗地域前沿較遠的敵目標,也可用來直瞄敵土木工事。
“斯大林之錘”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對蘇聯(lián)不宣而戰(zhàn)。1943年庫爾斯科坦克大會戰(zhàn)結束后,蘇聯(lián)紅軍轉入戰(zhàn)略大反攻后,B-4榴彈炮的威力終于得到全面發(fā)揮。
在1945年柏林巷戰(zhàn)中,蘇軍編組了數(shù)以千計的突擊工兵群,他們每前進一步,總能獲得充沛的炮火支援。根據(jù)戰(zhàn)時安排,蘇軍在攻擊建筑物時,以B-4榴彈炮和ML-20榴彈炮向地下室和建筑物低層射擊,中小口徑火炮則向建筑物中層和高層窗口射擊,迫擊炮則向屋頂射擊,從而掩護突擊工兵群接近建筑物。B-4榴彈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離上對已暴露的德軍工事或街壘展開直瞄射擊,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縱深為限。如果突擊工兵群需要更大縱深的火力支援,B-4榴彈炮則只以曲射方式,轟擊廣場、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筑等大型目標,以免因過于靠前而遭到德軍火箭筒小組的狙擊。
到4月30日,蘇軍第150師和第171師已抵達“第三帝國”的象征──國會大廈。面對負隅頑抗的德軍,殺紅眼的蘇軍集中89門B-4榴彈炮、SU-152自行火炮和安德柳莎火箭炮進行30分鐘的直瞄射擊,國會大廈的墻面頓時變得千瘡百孔,用磚石堵住門窗構成的火力點連同后面的士兵都被炸碎,大廈厚實的墻面也被炸開若干大洞。14時25分,蘇聯(lián)3個步兵營沖進國會大廈,經過近乎瘋狂的近戰(zhàn),到18時,紅軍戰(zhàn)士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終于在國會大廈主樓圓頂上升起了紅旗。同日,納粹頭子希特勒自殺身亡,法西斯德國壽終正寢。
選自《老年文匯報》
20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