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是奧地利作曲家。其父與其同名,所以他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施特勞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寫過150余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
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創(chuàng)作風格。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小約翰·施特勞斯是一位高產(chǎn)的曲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輕歌劇16部。施特勞斯因一生之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藍色的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涯》《酒與女人之歌》《維也納性情》《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維也納糖果》《法蘭西舞曲學生波爾卡》等等。其中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最為著名,由于這部作品曲調(diào)華麗,因而在很多大型的音樂演奏會上,演奏家們都會演奏這部作品。圓舞曲原是流行于奧地利北部的一種農(nóng)民舞曲,它伴襯著滑行、平步、旋轉(zhuǎn)圓圈圖形的“圓舞”而演奏。16世紀初葉,隨著“圓舞”廣泛流行于歐洲各國城市,“圓舞曲”亦得以發(fā)展,并在舞蹈音樂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其節(jié)拍以3/4拍子為主,亦有6/8拍子,速度有快、中、慢三種,以小快板居多。演奏、演唱時,尤以強調(diào)重拍,配合舞蹈中旋轉(zhuǎn)圓圈的動作,結(jié)構較為自由,常見的有二段體、三段體和多段體等。
一、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
1866年6月17日,普奧戰(zhàn)爭爆發(fā)。普魯士軍隊氣焰囂張地擊潰奧地利軍隊,揚言要高唱凱歌進入維也納。在搖撼大地的戰(zhàn)爭震音中,音樂之城惶惶不安。當時,維也納男聲合唱協(xié)會指揮赫貝克約請施特勞斯寫一首歌頌祖國河山的合唱曲,以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豪感。一天,作曲家突然想起了奧地利詩人卡爾·貝克(1817—1879)描寫多瑙河的詩,他吟詠出那幾句扣人心弦的詩句:“在那多瑙河邊,在那美麗的,蔚藍色的多瑙河邊……”詩中迷人的意境,在他腦海中化為一個奇妙的樂思。當這個簡潔的音調(diào)出現(xiàn)在作曲家譜紙上時,其他旋律泉涌而至,不絕流瀉在他的筆端。一首無詞的《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誕生了。赫貝克請一位奧地利職業(yè)警察兼家庭詩人約瑟夫·懷爾填詞。因歌詞粗劣,這首合唱曲在1867年2月15日首演時,聽眾反映冷淡。從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中尚示蘇醒過來的人們,對于歌詞中的尋歡作樂的情調(diào)感到不合時宜。
半年以后,施特勞斯應邀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費加羅報》約他演出一首新作。作曲家把合唱曲《藍色的多瑙河》編成管弦樂曲上演。在豪華的大廳中,當?shù)谝欢涡蓜倓傋喑?觀眾的熱烈掌聲便把音樂聲淹沒了。第二天,法國詩人巴比葉(1805—1882)用法文為圓舞曲重新填寫歌詞。以后,管弦樂曲和合唱曲《藍色的多瑙河》便風扉全球,成為施特勞斯的代表作。
二、作品分析
序奏。開始時,小提琴在A大調(diào)上奏出徐緩的震音,好像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輕柔地翻動。 在這個背景上,圓號吹奏出這首樂曲最重要的一個動機,它象征著黎明的到來。多瑙河的水波,在弦樂震音中閃爍蕩漾。圓號像一首霞光穿透霧靄,呼喚著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開始蘇醒。很快,呼喚音調(diào)響徹管弦樂隊;在晨光照耀下,美麗的藍色的多瑙河,揚起歡樂的波濤。
第一首圓舞曲。描寫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們翩翩起舞時的情景猶如春之神 張開了幻想的翅膀,在藍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像娓娓動聽的語調(diào),把合唱曲中的優(yōu)美詞句,輕輕地送到人們耳畔:“春天來了,大地在歡笑,蜜蜂嗡嗡叫,風兒吹動樹梢……”
第二首圓舞曲。首先在D大調(diào)上出現(xiàn), 巧妙而富于變化的第二圓舞曲描寫了南阿爾卑斯山下的小姑娘們,穿著鵝絨舞裙在歡快地跳舞,突然樂曲轉(zhuǎn)為降B大調(diào),富于變化的色彩顯得格外動人。旋律中歌詞中對春天熱情贊頌之情:“啊,美妙!雙唇像玫瑰,向我們微笑。美麗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當人們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淚”時,旋律輕緩飄下,變得沉郁動人……
第三首圓舞曲。轉(zhuǎn)G大調(diào),它的主題跳躍性比較強,副題帶有流動性的特點,屬歌唱性旋律,這段音樂采用了切分節(jié)奏,給人以親切新穎的感覺,富于奧地利鄉(xiāng)村舞曲特點。人們在輕靈的節(jié)奏中,看到多瑙河畔農(nóng)村姑娘和小伙子的歡樂歡舞。曲調(diào)中起伏的音型,猶如他們飄飛的衣飾;節(jié)奏中強勁的重音,像是他們輕輕點蹈的舞點。這首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舞曲,刻畫出多瑙河邊美麗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這條藍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主人……
第四首圓舞曲。轉(zhuǎn)F大調(diào),主題充滿幸福感,并富于歌唱性,副題由于用了許多附點音符,旋轉(zhuǎn)性比較強,情緒也比較熱烈,春意盎然,沁人心脾,流暢的旋律在奧地利疆土上勾畫出彎彎曲曲的藍色航道。在這有生命的線條中,流淌著奧地利人民的沸騰的熱血。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們講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邊繁衍生息的古老歷史。
第五首圓舞曲。是第四圓舞曲音樂情緒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只是轉(zhuǎn)到A大調(diào)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聯(lián)想到在多瑙河上無憂無慮地蕩舟時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結(jié)尾。樂曲的結(jié)尾有兩種,一種是合唱型結(jié)尾,接在第五圓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種是管弦樂曲結(jié)尾,較長,依次再現(xiàn)了第三圓舞曲、第四圓舞曲及第一圓舞曲的主題,最后結(jié)束在疾風驟雨式的狂歡氣氛之中。也是第一首圓舞曲的擴充與發(fā)展。雖然在音調(diào)上它們相去甚遠,但在氣質(zhì)上卻同是一曲歡呼春到多瑙河的熱情贊歌。一個短小的引子之后,管弦樂隊輕輕地奏出婉轉(zhuǎn)多姿的音調(diào),在漸次的暗漲的力度中,高聲呼喚出:“春天來了,多么美好!”
《藍色的多瑙河》的尾聲結(jié)構龐大,音響豐富,幾乎包容了曲中的所有的圓舞曲主題。但是,在復奏的次序,主題的選擇以及配器的色調(diào)上,仍有多彩的變化。尾聲中現(xiàn)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圓舞曲,然后,響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蕩漾的美妙回聲。在清澄的色彩中,長笛顫動跳躍的鳥語,讓人們沉浸到田園詩境之中。忽然,一陣疾風驟雨般的音流洶涌而至。全曲在火熱的狂歡高潮中結(jié)束。這段尾聲,顯示出施特勞斯高超的管弦樂寫作技巧。
三、《藍色的多瑙河》對世界的影響
《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問世之后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它不僅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音樂會上,而且在演出規(guī)模上也創(chuàng)造了一項世界紀錄: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應邀到美國波士頓主持《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在世界和平大會上演出。參加這次演出的合唱人數(shù)竟多達兩萬人,伴奏樂器多達1087件。約翰·施特勞斯擔任合唱總指揮,下設一百多名助理指揮。這樣大型的演出怎么開始呢?有人想出一個好辦法:用炮聲作為開始信號。這次演出場面壯觀、氣勢磅礴,受到聽眾熱烈歡迎。演出結(jié)束后,大批觀眾擁向后臺,希望見到這位著名作曲家,并紛紛要求簽名留念。這時,連作曲家掉下的一根頭發(fā),也成為珍貴的紀念品了。
約翰·施特勞斯創(chuàng)造了一個圓舞曲的神話,而這個神話直到今天還在延續(xù)著。一座城市在尋找它的代言人。維也納幾百年找來的不是一位高深莫測的智者,它要的是民間的神祇。約翰·施特勞斯就是今天維也納的民間神靈。他把音樂移入街巷,與整座城市共存。
【參考文獻】
[1]徐丹.對中國鋼琴作品在教學中重要地位的再認識[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4).
[2]劉暢.鋼琴演奏中音樂表現(xiàn)的分寸感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
[3]丁菲菲.論王建中鋼琴創(chuàng)作的民族特色[D].華中師范大學,2006.
[4]張靜薇.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審美底蘊初探[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尹雪峰,白城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