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進京會試落第,滯留京城。這已經(jīng)是第四次會試落第了,想起經(jīng)年累月的寒窗苦讀,王致和不禁悲從中來。
打道回府吧,他實在感到無顏去見江東父老。他捎信回家說,他在北京找到一份適合文人干的抄抄寫寫的差事,自己計劃邊干邊學(xué)習(xí),爭取在下一次的會試中榜上有名。
京城米貴,白居不易。小時候,王致和曾在老家?guī)腿俗鲞^豆腐,沒想到,這個技藝在此時幫了他的忙。為了生計,他在北京的安徽會館附近租房制作豆腐,白天沿街叫賣,晚上在狹小的住房里讀書。生意還過得去,王致和亦商亦讀的日子過得苦中作樂。
一次,王致和的豆腐做多了,當(dāng)天沒有都賣出去,剩下了不少。這可怎么辦呢?時值夏季,賣剩的豆腐很容易發(fā)霉變質(zhì)。王致和急得抓耳撓腮。為減少損失,他索性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將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配上鹽、花椒等佐料,腌在壇里。他想,這樣興許還能減緩豆腐發(fā)霉,反正這些剩豆腐無法去賣了,可留著自己當(dāng)一餐飯吃。
之后,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讀,漸漸把此事忘了。
秋風(fēng)吹過,王致和重操舊業(yè),猛地想起了那些腌在壇里的剩豆腐了。他苦笑了一下,估計早不能吃了。他不經(jīng)意地打開壇子一看,果然這些豆腐已呈青綠色,且臭氣撲鼻。棄之可惜,不知這東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塊兒用舌頭舔了舔,覺得有點咸,有點粘,可吃起來臭里透著香,香味濃郁、鮮美。他干脆又弄下一小塊兒嘗嘗,越吃越覺著好吃。
王致和甚感驚奇,于是把壇子里腌制的這些豆腐拿出幾塊送給同鄉(xiāng)品嘗,誰知大家也都一致贊好,無不稱奇。真是歪打正著,王致和喜出望外。這個獨家生意,一定能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
正好此時王致和已經(jīng)對那些味同嚼蠟的八股文厭倦了,與其將來當(dāng)一個尋章摘句、死板教條的腐儒,不如在臭豆腐上大做文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讓科舉功名見鬼去吧,老子從此要在商海馳騁了!
放棄仕途的王致和,從此專心做起“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來。此物別具風(fēng)味,價格低廉,開胃下飯,適合勞動人民食用,銷路逐漸打開,生意十分興旺。
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前門外延壽寺街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開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后廠,自產(chǎn)自銷,取名“王致和南醬園”。不久,臭豆腐的銷路擴大到東北、西北、華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遠揚,他樂得合不攏嘴,賺得盆滿缽滿。
王致和多次改進他的臭豆腐的質(zhì)量,聲望更大,清末傳入宮廷。慈禧太后秋末冬初也喜歡吃,被定為御膳小菜,按其形狀、顏色取名“青方”。臭豆腐被定為“御膳小菜”后,身價倍增。
科舉制度的棄兒,卻成了商海的寵兒。少了一個腐儒,卻多了一個“中華老字號”。王致和當(dāng)年棄科舉而自主創(chuàng)業(yè),并打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其發(fā)家歷程,對今人選擇人生道路也不無啟迪。
(摘自“劉繼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