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國際足聯(lián)官網上的一行英文,奧運男足由U23年齡段改為U21的消息在國際知名媒體上并不多見,可中國足壇對此卻如五雷轟頂,在連篇累牘的分析、反思乃至問責中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比中國更重視金牌的國度,也少有比中國足球更漠視青少年培養(yǎng)的地方。
中國足球的青訓體系完全是參照“奧運戰(zhàn)略”、“全運戰(zhàn)略”來搭建的。在唯金牌論的思路指引下,原本不在奧運備戰(zhàn)周期中的1991-1992年齡段就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三不靠”球員。據(jù)統(tǒng)計,眼下中國這個年齡段注冊球員只有不足千人,活躍在中超賽場的更只有27人。他們的實力不消說在2011年世青賽上躋身前15,就是沖出亞洲也頗為艱難。
此外,造成中國足壇非奧年齡段人才稀缺的隱性原因,是中國體壇揮之不去的年齡造假現(xiàn)象。例如為了參加2008年奧運會,1981-1984年出生的苗子被迫將生日改到1985年之后,所以目前U23球員中有不少“大齡青年”早已是“不能說的秘密”。雖然FIFA的年齡新政毫無指向性,但對中國足球人來講,無異于被重重地點中了罩門。
同我國 “全運段”、“奧運段”等功利的分級體系相比,歐美頂級俱樂部從U7到U23普遍能有12個年齡段的隊伍,每個年齡段的訓練大綱都會根據(jù)該段球員的生長和發(fā)育規(guī)律來制定,這便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球員的個性,做到因材施教。毫無疑問,由于奧運足球游戲規(guī)則的修改,中國足球對2012年奧運會的豪賭還未出手就已告負?! 。ㄥX 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