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課本里選進了部分古代著名的詩詞散文,讓學生學習古代文學家們深邃的思想、獨特的寫作技巧,感受古典文學那字字珠璣、意蘊深長的魅力。因此,對古典作品的教學,教師總是字字精講,句句解釋,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學生上課時又聽又記,手忙腳亂,害怕稍不留神,錯過了某一個字詞就不懂了,讓人有一種負擔沉重但又不能放過的感覺。時間長了,學生課堂上專注學習的神情沒有了,吸取知識甘霖的酣暢感受沒有了,探究知識疑團時緊鎖的雙眉不見了,課堂缺少了令人神往的磁性,缺少了使人奮進的動力,缺少了給人驚奇的情趣。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奔纫蚝谜Z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讓他們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也就是說語文學習的功用關鍵在于它的熏陶作用、感染作用,只有靈活地掌握語文課文的知識,才能讓語文的熏陶作用、感染作用發(fā)揮出來。如何讓語文課堂尤其是古代詩文的學習散發(fā)出它應有的魅力,這是語文教師所要解決的問題?,F(xiàn)代學習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十分巨大的學習潛力。根據(jù)腦科學理論證明,人腦的潛力十分巨大,我們每個人僅僅運用和發(fā)揮了其10%的功能,而這種學習潛能的開發(fā)必須順應學生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現(xiàn)代學習理論又揭示,每個人都具有自主學習的需要和特點。自主學習是人的本質(zhì)需要,學習是在需要基礎上個體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獲取的過程。自主學習是人類最為自然的學習過程,其特點是:學習是個體自身的需要,或好奇、或適應、或解決問題、或滿足情感交流與自我價值肯定的需要等;學習過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習內(nèi)容體現(xiàn)綜合性;運用多種方式綜合學習,即充分利用多種感官、思維、直覺,通過動手、交流、觀察、體驗方式進行學習;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針對中職生的情況,遵循自主學習原理,可以拓寬思路,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合作、探索、交流,讓學習古詩成為需要,有效地學習和吸收古詩的精華。筆者設計了四個學習環(huán)節(jié)。
第一,要求學生抓住故事,了解故事情節(jié),掌握故事情節(jié)中增加必要的“斷層”描寫。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眹H學術組織“羅馬俱樂部”提出創(chuàng)新性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應只是一種被動接受過程,而是在自我發(fā)展需要的引導下,自主運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古詩有它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獨特感人的人物形象,這些都富有吸引力,在教學《詩經(jīng)》中《氓》一詩時,筆者進行了嘗試?!对娊?jīng)》里的作品,說古樸典雅、拗口難懂都行,光照字面上翻譯,文理不通,即使字字解釋,句句直譯,許多學生也不知道說了什么,所以,首先要讓學生把詩歌變成故事,了解故事情節(jié),弄清人物的關系。課前讓學生做準備,查找資料,利用工具書,運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識,梳理全文脈絡,編成扣人心弦的用現(xiàn)代漢語表達的故事。方法有三:1.學生口頭講述。這是小組“爭霸賽”。分小組進行,各小組要各自準備,講述時要求生動精彩,不遠離原文但又適當增加內(nèi)容,聲情并茂。2.學生利用電腦平臺播放演示文稿,演示文稿只有畫面和音樂,讓學生對著畫面講故事。進行個人“爭霸賽”,由學生個人獨立完成。3.學生制作錄音,在課堂上放聽。分小組進行。前兩種方法可以模仿小說連播的講解員,不同的人物設計不同的語言、表情、動作,可以使用道具,道具可簡單,可復雜,簡單的可以就是一把扇子,復雜一點的可以布置背景,穿上服裝。第三種就完全憑聲音來判斷講得好不好了。學生準備時,教師向?qū)W生提出講述詩歌翻譯的故事應該增加一些適當?shù)拿鑼懪c敘述的要求,即“斷層”描寫。學生雖然感到有難度,但仍然完成得很好,特別是應增加的內(nèi)容,各有各的精彩,如開頭兩句“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譯為“那漢子呵笑嘻嘻,抱著布匹來換絲”。就好像事情正在發(fā)生,而通觀全文,是以故事的女主人公的口吻追述自己過去的事情,講述跟負心的丈夫相識的經(jīng)過,如果沒有任何交代就這樣開頭,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仍然不懂。有的學生加上“我回到父母的家里有一些時日了,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我在柜臺里幫忙招呼客人,外面的陽光熾熱,曬得人受不了,越臨近中午,空氣越悶熱,趴在門邊的小狗也在吐著舌頭喘氣,樹上的夏蟬在煩躁地鳴叫,送走最后一個客人,我才坐下來,望著門外耀眼的陽光,我不禁想起了三年前的一幕。”開頭的兩句就應該變?yōu)椤耙彩菦]有什么客人的一天中午,我正閑得慌,正逗著家里的一只要睡覺的貓玩,忽然,眼前人影一晃,一個青年男子就站在我的面前,我定睛一看,那青年相貌端正,正笑瞇瞇地望著我,笑容就像門外燦爛的陽光,我被他看得有點不好意思,都忘了問他要買什么,倒是他先開口說他有一匹布,想換成絲綢的料子,可以換多少。這時我才看清楚他手里抱著一匹布,我臉一紅,忙替他丈量布匹,把該給的絲綢給了他?!睂W生認為后文寫到女主人公指定秋天為婚期,而在渴望男方下聘禮之前女主人公有一段時間與男方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痛苦異?!獞偃碎g正常的感情與心態(tài),所以男女雙方的認識應該是在夏天。還有,后文還談到女主人公被“休歸”的時候,經(jīng)過的那條河,河水漲了,把她的車篷都打濕了,應該是在五六月的時候被趕回家的,因為這個季節(jié)正是洪水泛濫的時節(jié)。三年前的夏天認識,秋天結婚,三年后的夏天,嚴格說,還不是完整的三年后的夏天被拋棄的。所以添加上的這一段把時間想象為夏天應該是合理的。有的學生加上:“我百無聊賴地在鏡子前梳頭,哥哥嫂嫂都不在家,不知道去了哪里,讓我看著門,家里靜悄悄的,讓我想起在三年前的一天。那一天也是家里靜悄悄的,忽然有個陌生的聲音叫我的名字,我抬眼一看,啊,一個高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微笑地望著我?!逼渌髡吕镌谛枰牡胤揭蔡砑颖匾膬?nèi)容。經(jīng)過合理地加工,就把原文中的“斷層”銜接完美,也就是使故事結構更嚴密,情節(jié)更完整。再加上講述時不是簡單的直譯,使《氓》這篇晦澀難懂的敘事詩變成了一個凄美動人的故事。
第二,要求學生創(chuàng)作“小人書”,即圖畫書,并且寫上簡要的文字說明。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薄昂献鲗W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xié)作和分享?!惫P者認為把繪畫引入古詩教學不失為有效的嘗試。要求學生把課文的內(nèi)容編成圖畫故事書,就是“小人書”。它可以是精筆細描的工筆畫,可以是自己喜愛的漫畫,可以是簡筆畫。這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讓小組學生互相討論,先定畫種,再定人物形象,第三定背景,最后定文字說明。同一小組的學生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對繪畫一竅不通,但有的欣賞能力較好,有的理解能力較好,有的文字組織能力較好,就讓他們互相協(xié)作,各施所長。學生完成后,就檢查學生的制作情況,挑選設置較符合原詩內(nèi)容的圖畫書,展示出來讓全班學生欣賞,共同討論圖畫作品與原詩內(nèi)容是否一致,是否體現(xiàn)了原詩的精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作出各種各樣的繪畫作品。如《氓》,全詩共六章,每章十句。有的學生每二句一幅畫,有的學生四句一幅畫,有的學生六句成一幅畫面,根據(jù)情節(jié)的需要而定。如第一章頭四句“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作一幅畫,中間四句“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作一幅畫,最后兩句“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作一幅畫,分別寫上的說明文字是“提親、送別、相約”或者詳細一點的:他來到我家借口以粗麻布換絲綢,向我表示愛意;我很驚喜,但拒絕跟他成婚,送他先回家,我告訴他不是自己不愿意,把好事推遲,因為他沒有請媒人和下聘禮,不合規(guī)矩;我勸他不要生氣,如果真的喜歡我,就準備好一切,在秋天時節(jié)來把我娶回家。第三章頭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為一幅畫,后六句“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為一幅畫。說明文字是“后悔、告誡 ”。也有的每一章作一幅畫,六章就六幅畫,文字說明有:他向我求婚,我和他相戀、相約;我和他相思、結婚;我規(guī)勸少女們不要癡情;我怨恨他的負心;我結婚后的苦楚和處境;今昔對比的怨恨和最終的選擇。再如筆者講授《伐檀》這課的時候,也采用繪畫的方式。全詩共三章,要求學生把每章的前三句設計成一幅畫,因為描寫的是同樣的伐木場面,中間每兩句設計成一幅畫,分別是割稻的場面和打獵的場面,最后兩句設計成一幅畫,是貴族老爺們不勞而獲的場面。
學生共同動手繪畫和寫文字說明的方法,能使學生避開自己的弱點,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沒有了心理負擔,調(diào)整了學習心態(tài),輕松愉快,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詩的內(nèi)容、情節(jié)、人物形象。這是一種學習古詩的比較合適的方法。
第三,鼓勵學生暢談人物形象,了解值得學習的地方或應該吸取的教訓。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泵恳皇讛⑹略姸紩茉烊宋镄蜗?。理解主題,可以通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有著強烈的感染作用,假惡美丑,是非曲直,都可以在人物形象上找到答案,所以學習古詩,需要學生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后再談談人物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采用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教師列出問題,學生各抒己見。第二種是辯論,以辯來明是非,美性情。如《氓》詩,用提問題的方式,可提的問題是:1.女主人公“女”和男主人公“氓”是怎樣的人?2.詩中是怎樣刻畫這兩個人物形象的?3.女主人公可憐嗎?4.男主人公只是可恨嗎?5.你贊成男女主人公的這段愛情和婚姻嗎?6.你是女孩,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這樣的男子你會喜歡嗎?為什么?7.你是男孩,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這樣的女孩你會怎么對待她?為什么?8.你認為你的愛情和婚姻應該是怎樣的?辯論方式的辯題是:1.《氓》中的“女”該不該嫁給“氓”。正方的觀點是“女該嫁給氓”,反方的觀點是“女不該嫁給氓”。2.《氓》中的“女”該不該離開“氓”。正方的觀點是“女該離開氓”,反方的觀點是“女不該離開氓”。不論是習題方式還是辯論方式的教學,學生都普遍認為男主人公“氓”是虛偽狡詐負心的,他欺騙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獲得了她的愛情、身體、勞動力、財產(chǎn)。結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他由“蚩蚩”地扮老實,“言笑晏晏”地扮溫情,“信誓旦旦”地扮忠誠,到“二三其德”地變心,到“至于暴矣”地虐待,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腳踢出了家門。女主人公“女”是純潔善良勤勞的,又是堅強剛毅、冷靜理智的,她真心愛氓,看不到他時,“泣涕漣漣”,看到他時,“載笑載言”。她敢于無媒(也就是沒有辦手續(xù))而和氓同居。結婚以后,她安貧,和氓共同過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務勞動一齊挑起來。她堅貞,當家境逐漸好轉(zhuǎn),遭受丈夫虐待時,始終不渝地愛氓(女也不爽)。被棄以后,堅決地和氓決絕。兩個形象的鮮明對比,誰真誰假,誰善誰惡,誰美誰丑,就很清楚,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真實面貌,就如在眼前了。辯論中學生還認為《氓》這個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可與陳世美故事里的秦香蓮媲美。女主人公比秦香蓮更有勇氣,更有自尊。女主人公通過自己的遭遇告誡天真的少女,不要對愛情有太多幻想,不要把自己完全陷在情網(wǎng)中而迷失了自我,當男人已變心的時候,不要奢望他會回心轉(zhuǎn)意,不要以為自己的辛苦操勞會挽回冷酷的心。女主人公傷心地回想完過去,毅然地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多么堅強,多么有個性,表現(xiàn)出古代男尊女卑社會制度下不幸的婦女勇于面對現(xiàn)實,堅決維護自己的人格和自尊的生活勇氣,這是少有的,比那秦香蓮的先是哭哭啼啼、哀哀怨怨地求陳世美,最后才毅然告狀強得多。這樣的學習對陶冶學生性情,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是相當見效的。
第四,指導學生把自己繪畫作品的簡要說明與原文作對比,說說原文的語言特色。新課程標準指出: “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diào)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對比學習會使問題更鮮明、突出,更容易理解。古詩語言的精練性,較強的跳躍性,意思的完美性,是最令人嘆服的,是現(xiàn)代文無可比擬的,也是中國古代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因此,語文古詩教學絕不能脫離語言的學習。就像把中國的古詩翻譯成外文,就完全失去了原來的韻味。外國人無法體會到中國古詩的意境美。筆者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學的方法是:教師首先舉例講析,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用現(xiàn)代文寫的畫面說明跟原文比較,說說有什么不同,哪種表達更有韻味,然后列出有賦、比、興手法的詩句讓學生分析,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確定答案,然后講述答案。如《氓》學生能選出這么一句“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解釋為:這是寫“女”忍耐的痛苦生活到最后的突變,僅用16個字。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就成了:“自從我嫁到你家,三年的日子又苦又貧。見我的容顏如枯黃的桑葉般失去了美麗,就把我休掉了,還一天都不讓我多呆,在這洪水泛濫的季節(jié)里把我趕出門,我被休歸已無顏面,而被迫走的時候更狼狽,淇水已漲高了許多,十分危險,我還得要趕著馬車過河,漲高的河水把車幔濺得濕淋淋,差點沒把馬車沖走?!爆F(xiàn)代漢語的解釋使內(nèi)容明白易懂,但缺少了干脆利索,更談不上音韻和諧優(yōu)美。古漢語的那種令人心蕩神馳的味道沒有了。對于古詩中的賦、比、興手法,教師列出的問題是:1.第一章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用了什么手法?2.第三四章用了什么手法?學生通過自己小組的討論,以及跟教師的討論,得出了答案。第一章用賦的手法寫男子向女子求婚。描寫這個男子一臉老實的、討人喜歡的笑容,假裝用粗麻布換絲,向女主人公求婚,這句詩的描寫既表現(xiàn)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為下文兩人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并構成對比。第三四章用比興的手法。第三章起興的詩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币庵干H~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第四章起興的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睂懭~由嫩綠變?yōu)榭蔹S,這與士“信誓旦旦”變?yōu)椤笆抠E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睹ァ酚米匀滑F(xiàn)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這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把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既達成了理解古詩句的目標,又充分感受了古詩的藝術美。
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多的一部分內(nèi)容,而且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一部分,它是讓年青一代了解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個窗口,是繼承和發(fā)揚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而年代的久遠,語言習慣的差異使這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有點讓人望而卻步,敬而遠之,所以教學中就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利用學生愿接受的方式方法去學習與欣賞,順學而導,順學而教,必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黃水珍 廣東省肇慶市四會中等專業(yè)學校5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