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將
“雙手胸前傳接球”是初中的教材內容,在教學中,一般是教師示范講解,學生原地徒手模仿練習,然后持球練習。由于可使用的練習方法比較少,加之教師對技術動作要求較細,有時一節(jié)課都在重復同一動作,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同時,在單元安排中,原地練習后,因為沒有有效的教法、學法來過渡,直接安排行進間傳接球的練習,讓學生同時達到行進間側身跑動、傳球提前量、跑動中的步法要求、傳接球動作連貫動作的要求,對初學的學生來說難度太大了,學生很難較好地掌握技術動作。
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練習積極性,使學生有效地掌握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以及能在籃球運動中合理地運用,成為本文進行探究的問題。
一、實驗設計
1、實驗研究前,作者通過對國內外各級別籃球比賽中雙手胸前傳接球運用的頻率和效果的觀察,通過對收集到的各種教學方法、手段的研究比較,設計了如下實驗(表1)。
為了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和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技能的理解和運用,在對照班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移動后急停傳接球、運球后傳接球、接球后前轉身、后轉身傳球等練習方法,這樣做可以改變單純原地練習的枯燥無味,使學生在饒有興趣的練習中體會技術的價值和掌握技術動作。(表2)
行進間雙手傳接球練習對于初一學生來講難度比較大,如果沒有必要的并且有效的過渡性練習,想要學生比較好地掌握這項技術是很困難的。把行進間雙手傳接球技術動作分解并降低練習難度,設計有效的、結合實戰(zhàn)的練習方法,將加快動作掌握的速度,提高教學質量。實驗班采用的“定、動傳接球練習”方法,是指兩人一組,一人在限制區(qū)內原地傳接球,另一人沿三分球線跑動傳接球,這一教法可以降低練習難度,集中精力體會側身跑和傳球提前量技術,為雙人行進間傳接球練習打下基礎。
在教學單元的中后期,結合游戲、比賽的雙手胸前傳接球的練習是教學中常用的教法,但往往由于對這一教法理解不深,實施過程中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示、糾正,常常既破壞了剛剛建立的動力定型,又使學生對運用產(chǎn)生誤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學中采用“移動變方向急停傳接球”的教法,重點要求無球者積極跑動,強調“擺脫”對手后接傳球,使學生理解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價值,從而加深對技術運用的理解,提高動作的穩(wěn)定性。(表3)
2、本實驗對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效果也進行了技術達標統(tǒng)計,分優(yōu)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個等級評價標準(表4)
二、結果與分析
1、本實驗對參加實驗的三個初一班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可以看出:1)對照班與實驗班的學生在學習“雙手胸前傳接球”的過程中,對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的感受和對課堂氖圍的認識有明顯不同,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實驗班學生對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的興趣,積極性高,說明實驗班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力法(教材教法)是成功的、合理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得到了學生的認可。2)實驗班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手段能夠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動作的掌握,并能夠在游戲或比賽中運用這個技術,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效果非常明顯。2、通過對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效果進行技術達標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
1)原地傳接球技術動作的優(yōu)秀和良好率:實驗班(78.6%)比對照班(58.2%)多20.4個百分點;而及格和不及格率:實驗班(21.4%)比對照班(41.8%)少20.4個百分點。說明在原地練習中實驗班的教學效果更好,有利于學生掌握技術動作。
2)行進間傳接球技術的優(yōu)秀和良好率:實驗班(75.3%)比對照班(44.2%)多31.1個百分點;而及格和不及格率:實驗班(24.7%)比對照班(55.8%)少31.1個百分點。說明實驗班的教學方法比較合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原地至行進間的平穩(wěn)過渡,易于學生掌握技術動作,效果明顯。
3)在游戲練習中優(yōu)秀和良好率:實驗班(71.9%)比對照班(32.6%)多39.3個百分點;而及格和不及格率:實驗班(28.1%)比對照班(67.4%)少38.3個百分比。說明在游戲練習中實驗班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熟練掌握技術動作,并能把學到的技術在練習中主動運用或得到運用。
以上三方面表明,實驗班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手段能夠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動作的掌握,并能夠在游戲或比賽中運用這個技術。
因此,只要教師認真?zhèn)湔n,根據(jù)籃球教材的教學功能,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學條件,去鉆研、挖掘教材,設計、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盡量去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是可以達到教師預定的教學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