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墨
2008年的這個冬天對陜西韓城芝川鎮(zhèn)東少梁村六組村民王英勤來說,是個難得放松的季節(jié),因為他原先耕種的8畝責任田,已經全部轉包給了東梁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簡稱東梁公司),而他也搖身一變成了東梁公司的一名工人。
說起土地轉讓前后的情形,王英勤感慨地說:“那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p>
從兩年前開始,東梁公司陸續(xù)以簽約的形式先后承包了東少梁村]200畝土地,用于農業(yè)開發(fā)經營,60多戶東少梁村村民就此過上了坐地收租的生活。
韓城當地人稱這種現象為“東梁模式”。
坐地收租的東少梁村民
38歲的王英勤是家里的頂梁柱,過去六口人的責任田全靠他和妻子耕種,辛辛苦苦干一年,卻沒多少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不過,東梁公司剛開始承包村里的土地時,王英勤心里也沒底,只把4畝灘地轉了出去。灘地十年九澇,收成沒有保證,王英勤也從沒指望過靠這塊地掙錢。誰知到了東梁公司手里,這塊水淹地轉眼間變成了荷花園,王英勤也按時拿到了土地承包款。2008年11月,他干脆將塬上的4畝早地也包給了東梁公司。
春節(jié)前,王英勤已經拿到了3年的土地承包款以及國家對農作物的直補款,總計有1萬多元。不用種地,還旱澇保收,王英勤顯得很高興。
不用再為種地操心了,王英勤便尋思著出去找點活兒干,恰好東梁公司在蒲城縣建的一個花炮生產基地招工,他就去那里上了班,干得好的話,一個月能拿到2000多塊錢。
60歲的衛(wèi)明里是五組的村民,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如今,他也發(fā)現種地越來越不劃算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小麥從種到收,澆水(按一個小時計)60元,旋耕地40元,種子30元,一袋復合肥200元,收割20元……不算自己的工錢,單是投入的成本就有350元左右。他們這兒早地小麥畝產在400到500斤之間,按市價一斤8毛到一元計算,每畝地的收入只有400元左右,收成不好了還得賠錢。他說,夏糧不賺錢,只能指望后季雨水好點,多收些玉米。
“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種地,寧愿把地交給別人種,自己到外頭打工?!毙l(wèi)明里說,我們這些人是沒有辦法,在家閑著也是閑著,還能干得動,就多種幾年。
衛(wèi)明里告訴記者,地里打的糧食總是不夠吃,他這個冬天已經買了兩個月的口糧,還沒過年,糧食又快要吃完了。兩個兒子在外打工,一個28歲,一個26歲,都到娶媳婦的年齡了。
記者問他,如果東梁公司來租地,會不會把地租出去,他說,“說心里話,一畝地360元倒不少,而且人家很講信用,能及時兌現承包款。如果人家統(tǒng)一承包我們組的地,我會考慮給他們的?!?/p>
東少梁村約2800人,7個村民小組,塬上塬下有4000多畝地。東梁公司承包的主要是六組的土地,村里更多的土地還是由村民自己耕種。記者在采訪中得知,東少梁村剛剛完成了村民委員會的換屆選舉,東梁公司的老板馬建功高票當選新一屆村委會主任。據說,馬建功有可能承包全村的土地。
蓋房的老板看上了種地
在前往東少梁村的途中,當地的司機指著路旁一片片整治過的田地對記者說,這都是東梁公司的荷花園,你要是夏天來就好了,很漂亮,城里人一到周末都跑到這兒來看風景。記者注意到,路的另一邊卻是大片大片的荒灘,長滿了馬藺和蘆葦。
東少梁村位于濾水、芝水與黃河的交匯處,依塬傍水,自然條件優(yōu)越,塬上有早地,河灘有水田,應該是個美麗富裕的村莊。但近十多年,由于黃河河床不斷抬升,流經東少梁村的濾水時常漲水,雨季時甚至黃河水也會倒灌進來。昔日的數百畝良田,被洪水淹沒過后已經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灘野地。村民們說,灘地十料九不收,只能靠少量的旱地維持生活。
馬建功是從東少梁村走出來的民營企業(yè)家,他開辦的企業(yè)——一建功建筑有限責任公司在當地小有名氣。雖然出身農家,馬建功卻幾乎沒有在地里刨過食,誰知靠蓋房子發(fā)家后,他竟對種地發(fā)生了興趣,建起了韓城第一家農業(yè)發(fā)展公司。
2006年春節(jié)前,馬建功回村參加一個婚禮。在與村民的聊天中得知,因為水災,村上的地越來越不好種了。馬建功一個人走出村子,沿著河堤,把全村的數百畝河灘地察看了一番。他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要在這片土地上做些什么。
2006年7月,東梁公司掛牌成立。這一年,馬建功將村上500多畝荒山坡地和300畝水淹地整體承包治理,使荒山地變成了二臺平原地,水淹地變成了荷花園,畝均收入近千元。
200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使東少梁村的村民第一次聽到了“土地流轉”這個新鮮詞兒,可回頭一琢磨,馬建功的做法不就是這么回事嗎?一個月后,東少梁村60多戶村民將400多畝土地以每畝360元的價格,轉包給東梁公司,承包期15年。
村民王英勤告訴記者,承包合同是組上統(tǒng)一與東梁公司簽的。在此之前,組上起草了一個轉包協(xié)議,然后挨家挨戶征求意見,每一戶都在上面簽了字。
“搞農業(yè)開發(fā)要抗洪防澇,調整產業(yè)結構,走產業(yè)化和集約化道路,不是一家一戶能干得了的。我現在有這個條件,當然應該想辦法回報鄉(xiāng)親?!眲倓偖斶x村委會主任的馬建功對記者說,“下一步準備將塬上的旱地也承包了,集中管理的土地將達到3000多畝,公司投資500多萬元專門用于發(fā)展現代農業(yè),使更多的群眾能夠在自己的土地上掙到錢?!?/p>
馬建功還為他的東梁生態(tài)農業(yè)園設計了一幅宏大的藍圖,即“四園一組”:南部建成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北部建成自然生態(tài)植物園,東部建成農家樂園,西部建成水上樂園,中部建成社會主義新村組。他說,為發(fā)展旅游觀光農業(yè),東梁公司投資近10萬元,從西安蓮湖公園引進冰清玉潔,碧血丹心等觀賞荷花80多種,又從湖北省引進西湖紅蓮、玉樓人醉等新品種10多種,總計105種。預計今年夏天,百余種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將會引來更多的游人,這樣,司馬遷祠腳下的東少梁村,也許會成為韓城新的旅游勝地。
東少梁村黨支部書記王俊昌告訴記者,村民把地交給馬建功放心,他們相信馬建功的實力和能力。村支部也愿意支持和配合東梁公司,讓東少梁村更多的人富起來。
政府引導還是空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土地經營權流轉在韓城農村其實很普遍,只是這種流轉一般規(guī)模較小,承租期較短,而且大都在私下完成,因而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像東梁公司這樣大面積的長期轉包還是少數。
芝川鎮(zhèn)副鎮(zhèn)長高社武告訴記者,在該鎮(zhèn)的芝北村和芝西村也有300畝到700畝規(guī)模的土地轉包和轉租現象,有的是包給了當地的專業(yè)大戶,有的是轉包給了外地人?!爸ケ钡?00多畝地就是由合陽人承包的,轉包的村民家家戶戶都簽了合同?!?/p>
高社武還說,由于市上這方面的具體政策還沒有下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大都是通過承包者與村民或村民小組直接簽訂合同完成的,鎮(zhèn)政府目前還沒怎么介入。至于像東少梁村這樣的大面積土地流轉是否需要在鎮(zhèn)上備案,是否有相應的管理辦法,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每個村的責任田在鎮(zhèn)上都有備案,但流轉的土地怎么管理還是個新問題。
“不過,東梁公司這種承包形式還是很受歡迎的?!备呱缥湔f,“根據我在幾個村的走訪和調查,發(fā)現群眾比較樂意接受這種形式,(土地承包)價格也相對較高?!睋呱缥浣榻B,當地的土地承包價格一般在每畝150元左右,最高可達400元。因此,東梁公司每畝360元應該是一個不低的價位。
當然,流轉不是目的,土地集中管理后,怎樣能讓村民增加收入,這不僅是馬建功操心的問題,也是政府部門最關心的問題。據芝川鎮(zhèn)政府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馬建功將村里一些有經營和管理才能的人吸收到公司,這些人除了土地承包款之外還有工資,收入自然比以前增加了。同時,馬建功在韓城和蒲城的項目上也安排了不少東少梁村的人,更多的村民則是選擇去外地打工,或在本地另謀生路。
土地流轉和規(guī)模經營,對土地管理者和經營者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專業(yè)的農業(yè)公司,還是專業(yè)生產大戶,都要求生產者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技能。在采訪中,記者不時聽到這樣的感嘆:“再過些年,村里就沒有多少人會種地了。”一方面,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將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小生產方式在一些地方將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從東梁模式的初步實驗中不難看出,以土地流轉為核心內容的新一輪土地改革在給中國農村帶來新的生產方式的同時,還將催生適應這種生產方式的新型農民。
現在的問題是,當地政府雖然對東梁模式給予了謹慎的認可,卻無法在政策上進行更具體的引導或規(guī)范,那么,如果這一模式在運行中出現偏移,使參與土地流轉的某一方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誰又能給他們做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