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鵬
十堰市張灣區(qū)漢江路街道辦事處轄區(qū)的浙江路拆遷,歷時3年多,收獲了“助民知曉”、“為民爭利”、“讓民做主”的寶貴經驗——
“到我家坐坐吧!”主人家張萍熱情地邀請。步上三樓,張萍打開房門,將幾雙拖鞋放在門口,順手打開飲水機,又從茶幾上拿起香煙分發(fā)。隨后,幾杯冒著清香的綠茶,被端了上來。張萍忙碌的身后,是一臺42英寸的新彩電。
看著張萍家上下4層,每層120平方米的新樓房,記者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三年前,張萍與她的鄉(xiāng)親們,大部分還住在典型的鄉(xiāng)村土坯房中,房內昏暗、凌亂、擁擠。而今,在浙江路拆遷戶集中安置點,80多戶拆遷戶均建起了4層小樓。張萍感嘆道:“這真是我們幾輩子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浙江路改造,是2005年湖北省十堰市政府向市民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浙江路從漢江路街道辦事處七里埡村穿越。這一市政建設引發(fā)的拆遷,打破了該村100多戶村民的生活節(jié)奏。拆遷過程中,雖然有摩擦,有坎坷,但幸運的是,這一涉及100多戶村民的拆遷,沒有陷入暴力和強制的怪圈。當?shù)馗刹颗c群眾一道,創(chuàng)造了一個典型、生動、真實的農村拆遷樣本。
從“防民知道”到“助民知曉”
2005年5月,十堰市張灣區(qū)漢江路街道辦事處的20多名干部,臨時組成了浙江路拆遷小組,進駐七里埡村。有村民半開玩笑:“拆遷對于七里埡的老百姓,是大姑娘坐轎!”對于拆遷干部來說,拆遷也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于是,拆遷初期的碰撞便不可避免。
時至今日,街辦干部阮義軍還清楚記得“紅頭文件”和“黑頭文件”事件。那是2005年6月,七里埡村涉及浙江路拆遷的100多戶村民,一戶一冊,無一例外地收到了《浙江路開發(fā)建設土地征用及拆遷補償安置方案》。100多份材料,每份材料都有十幾頁,因部分材料是復印件,其文件抬頭自然是黑色字體。對于街辦干部來說,復印是一種節(jié)約。然而,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卻激起了拆遷戶的不滿和質疑。
一個說法以驚人的速度傳開:紅頭文件與黑頭文件內容不一致,黑頭文件降低了補償標準,刪除了有利拆遷戶的內容。時任漢江路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的魯斌說:“現(xiàn)在想起來,我們無意之間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引發(fā)了村民的懷疑?!薄凹t”與“黑”之爭,只是一個引子。魯斌和他的同事開始意識到,拆遷戶對拆遷政策的知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拆遷的進度。于是,一系列“助民知曉”的行動,緊鑼密鼓地展開。
從2005年6月起,在張灣區(qū)建設局、區(qū)政府和十堰市政府先后召開三次拆遷標準討論會。10多位拆遷戶代表,參與了全部會議。村民在會上提出的意見,被總結為“要確保拆遷戶拆遷后蓋得起房,生活不低于現(xiàn)有標準及有一定的生活保障”三原則,寫入了拆遷方案。
2006年3月,一輛旅游大巴上,20多名村民代表激動而忐忑。拆遷組組長、街辦黨委副書記楊長春邀請村民代表考察附近區(qū)縣拆遷標準。村民代表來到白浪開發(fā)區(qū)、柏林鎮(zhèn)的拆遷現(xiàn)場,同那里的拆遷戶進行交談。最終,代表們得出了一致結論:浙江路拆遷補償標準,是附近區(qū)縣中最高的。
此外,拆遷工作組還聘請村民代表為“特約觀察員”,親臨每戶的實物丈量現(xiàn)場。在觀看丈量全過程后,一名觀察員說道:“這就像在咱們老百姓心里,裝了一個百瓦燈泡一樣,亮堂堂的?!?/p>
從“與民爭利”到“為民爭利”
浙江路拆遷所涉及的勞動力安置補償共有800多萬元,這個香餑餑竟引來了七里埡村的“移民潮”。因為勞動力安置補償,被多數(shù)人誤解為是按戶口分配。于是,許多之前將戶口移出的村民,現(xiàn)在又想盡辦法,將戶口從城市移回農村。從2005年初到2006年4月,僅七里埡村一組的戶口數(shù),就由141個躥升到了189個。有村、組干部見利起心,打起了戶口移入的主意。每遷入一個戶口,收費1000元。與此同時,拆遷戶家庭中有在外就讀的學生,卻因戶口已遷入學校所在地,眼見著無法參與分配。
拆遷戶開始憤怒。幸好,街辦干部及時發(fā)現(xiàn),并將所收費用全額退回。拆遷工作組為此專門召開群眾大會,并向拆遷戶承諾:勞動力安置補償方案,只有經過拆遷戶多數(shù)表決通過,才為合法。聽到這里,拆遷戶躁動不安的情緒才開始緩和。
拆遷中,更多的是拆遷干部為拆遷戶爭取利益最大化。有的干部幫拆遷戶租過渡房,有的送拆遷戶去醫(yī)院看病,拆遷干部陳星甚至還幫助拆遷戶遷墳。
村上的五保戶賀開芝,長期臥病在床。在她家拆遷那天,區(qū)、街辦、村干部一起發(fā)力,從民政上給予了1500元搬家費,又從村上照顧500元。負責包戶的拆遷干部王曉榜,則一大清早忍著胃痛,主動為賀開芝家做飯,招待前來幫忙的鄉(xiāng)親。這件事情過去很久,賀開芝還時常向人提及。
拆遷干部的真誠付出,得到了回報。當時的拆遷組組長楊長春,現(xiàn)在回到安置點,群眾老遠見到他就打起招呼:“楊書記,到咱家坐坐啊?!?/p>
“這份感情,千金不換!”楊長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