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鈿
在少年時代,我生活在農(nóng)村。過春節(jié)是非常隆重的事情,整個社會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氣氛中。
除夕晚上,每家都擺上10碗食品,10杯酒,點上兩根蠟燭,再點上香,燒起紙錢,還放鞭炮和焰火。全鞭是100個小炮連在一起的,一點著,一分鐘內(nèi)要響100聲。這家點完那家點,接連不斷,呈現(xiàn)出熱鬧的過節(jié)氣氛。一個家族都在一塊上供,獻給同一的祖先。擺了很多桌子,點著很多蠟燭,香火大盛,一片輝煌,煙霧彌漫。小孩子在一起,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跟著興奮。以后,把大家歡樂的事都說成像過年那樣。到了深夜才結(jié)束。然后才收拾回家,關(guān)門吃年夜飯。關(guān)門之前,先放炮,告訴別人請不要打擾。全家自己安心過年了。平時,吃飯多,吃菜少。這一晚上,菜隨便吃,當(dāng)時,我們認為這是一次大的享受。但是,飯也要吃,哪怕只吃一口,也要盛一碗,剩下半碗飯,表示年年有余。還有一樣是必須吃的,那就是鴨蛋、雞蛋。福建海邊,航海忌諱“浪”,蛋與浪同音。因此蛋不說蛋,而叫蛋為“太平”。吃蛋就說吃“太平”。“太平”當(dāng)然是吉利的話。福建有一句俗語叫:“吃蛋講太平”,意思是很講究。年夜飯有“太平”,是祈求一年太平的意思。
正月初一,早晨很早起床,一開門,先在門前放一鞭炮,表示已經(jīng)起來。這一天的禁忌有:不干活,不拿鐵器,不掃地,不倒垃圾,不倒水。水是銀,代表錢財,倒水意味著破財,所以要忌。吃飯要小心,不能打破碗盤杯碟,打破碗,是今年要死人的兆頭,特別忌諱。早飯吃素。小朋友都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吃飽就玩。不吵架,不打仗,好像這一天不和諧,會給這一年帶來不好的命運。每個人都覺得應(yīng)該過好這一天。拿著壓歲錢,想去買什么玩的吃的,結(jié)果都買不到,因為商家也都回家過年,商店大多停業(yè)了。這一天有兩個去處:一是看戲,二是看游神。木頭刻的神頭像,木板做成的身軀架子,披上彩色的神衣,由一些青年人在里面頂著,游行。除了游行,有的還頂著神像玩耍,跑來跑去,其他人就跟他們打鬧。什么事不做,就是玩。出外工作的人也都回來,在一起談天說地,講一些外地的奇聞怪事,很有趣味。好像全社會都放假,也像剛打完仗,進入休整階段,輕松一陣子,準(zhǔn)備新的戰(zhàn)斗。
開始,小孩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可以帶來許多歡樂。但隨著年齡增加,情緒也在變化,考慮的問題就不同了,小孩想的是如何玩,大人想的就非常復(fù)雜了,但都一致認為這個節(jié)日是重大的、重要的,要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