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銘
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正式組成美利堅合眾國,但這個新誕生的國家在歡慶勝利的同時卻不得不面臨經濟上的困境。
而在此時,早期對華貿易使美國迅速積累了經濟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幫助美國打破了英、法、西等國的封鎖和半封鎖。進入19世紀以后,英國等國家再也無法對美國進行貿易禁運了。
美國把目光
投向“發(fā)達的中國”
戰(zhàn)爭期間,為支付軍費,美國許多州都印發(fā)了大量的紙幣,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國庫空虛。然而,當時的英國卻落井下石。為了報復美國,英國對美國實行貿易禁運,不僅取消了對北美原13個殖民地的一切貿易優(yōu)惠,還刻意抬高美國商品的關稅,嚴禁美國船只駛入加拿大與西印度群島。
在英國的強大壓力下,歐洲國家也不愿意因為和美國接近而冒犯強大的英國。以前的“盟國”西班牙背信棄義,于1784年封鎖了密西西比河口,嚴禁美國船只通行;曾經與美國并肩作戰(zhàn)的法國,勉強向美國開放了西印度群島的幾個港口,但只允許60噸以下的船只出入。
美國一位學者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感慨地說:“當時美國沒有資源,沒有資本,沒有商業(yè),沒有朋友。美國與歐洲的貿易變得困難重重,經濟面臨崩潰的危險?!?
萬般無奈之下,美國把目光投向了東方的中國。當時的美國人對中國的“繁榮”十分羨慕。
1771年,費城的一份雜志自豪地宣稱,北美農業(yè)已經成功引進了中國的稻米、高粱和豌豆。這份雜志滿懷憧憬地預言:“美國有一天終將成為像中國那樣人口興旺、經濟繁榮的國家。”
1782年,一個叫雷雅德的美國人在遠航太平洋歸來后,神秘地對他的父老鄉(xiāng)親說:“在美洲西海岸花6便士買的一張毛皮,到中國的廣州竟然可以賣到100美元!”因此,他竭力主張和中國進行貿易。
雷雅德夸大其詞的言論越傳越廣。次年11月,美國最高財政監(jiān)督官羅伯特·莫里斯忍不住給外交部長約翰·杰伊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一定要派船只到中國,大膽尋求兩國之間的商機,以幫助美國渡過經濟困境。
“中國皇后號”
肩負反封鎖重任
1783年,莫里斯積極行動起來。莫里斯靠在內戰(zhàn)期間獨攬華盛頓軍隊中的所有軍火生意發(fā)家,組建了北美第一家私人商業(yè)銀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紅頂商人”。精明的莫里斯利用自己亦官亦商的特殊身份,聯(lián)合紐約商界著名人士,投資12萬美元,共同購置了一艘商船及相關的貨物。這艘非常精巧的木質帆船,配有各種新式航海設備。由于承載著莫里斯本人和投資商的巨大希望和對中國的無限幻想,這艘360噸的商船被命名為“中國皇后號”。
為了保證首航成功,莫里斯做了精心準備。他聘任有豐富航海經驗的格林為“中國皇后號”船長,邀請善于與人打交道的山茂召作為他的商務代理人。
1784年1月25日,紐約州州長喬治·克林頓發(fā)給“中國皇后號”兩份證件:出入港許可證和航海護照。1月30日,有關方面頒發(fā)給該船航海證書,證書上加蓋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大印。
美國官員設想,“中國皇后號”會接觸到中國各種官員和重要人物,因此在證書上空前絕后地寫上了無數(shù)頭銜:君主、皇帝、國王、親王、公爵、伯爵、男爵、勛爵、市長、議員……
為隆重起見,莫里斯甚至連起航日期也精挑細選,最后選定了一個當時公認的“黃道吉日”:1784年2月22日—總統(tǒng)華盛頓的生日。這一天,“中國皇后號”載著473擔人參、2600張毛皮、1270匹羽紗、26擔胡椒、476擔鉛、300多擔棉花和43名船員,揚帆起航駛向中國。
華盛頓總統(tǒng)
也搶購了300余件中國產品
1784年8月底,經過6個多月的航行,“中國皇后號”抵達中國廣州黃埔港。雖然廣州的官員把美國人當成了英國人,但當后來得知美國是新獨立的國家時,中國官員不僅沒有輕視,反而對他們十分友好。他們盛贊這些來自“花旗國”(清朝對美國的稱呼)的商人遵紀守法、態(tài)度謙遜。
此后,在中國方面的大力協(xié)助下,“中國皇后號”生意開展得非常順利。在賣出帶來的貨物后,購買了大量中國貨物,其中包括紅茶2460擔、綠茶562擔、瓷器962擔和大量絲織品、象牙扇、梳妝盒、手工藝品。
在“中國皇后號”返回前,廣州官吏還特意贈送兩匹綢緞給美國政府。
1785年5月15日,滿載中國貨物的“中國皇后號”回到紐約。船長興奮地鳴禮炮13響,結束了這次歷時15個月的偉大航程。美國報紙稱這次航行是“美國商業(y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由于英國封鎖,美國人很難買到來自海外的貨物,因而早早就有人等在碼頭,來搶購這批盼望已久的中國貨。就連華盛頓總統(tǒng)也派人搶購了302件瓷器及精美象牙扇等。這趟買賣利潤高達3萬多美元。在當時,這絕對是暴利。
商船綿延不斷駛往
中國成為一大奇觀
由于這次與中國的直接貿易起到了突破禁運的作用,它的策劃人莫里斯可謂名利雙收。在從中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他本人也一躍成為美國聯(lián)邦政府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政府決定,由莫里斯負責對華貿易,以解決當時的經濟困境。
為了推動對華貿易,美國國會向全國發(fā)布了對此次航行的通報表揚信。各大報紙爭相報道此事,并發(fā)表大篇幅的評論,稱此行是“一次有遠見卓識的、成果豐碩的航行”。在政府推動與巨額利潤的刺激下,美國出現(xiàn)了第一次“中國熱”。不僅幾百噸的商船(在當時的美國稱得上是“巨輪”了)揚帆遠航,前往中國,甚至連一些幾十噸的小船也不畏艱險,載著有限的貨物駛向廣州。一時間,在通往中國的航線上,美國商船綿延不斷,成為一大奇觀。從此,美國對華貿易從無到有,迅速超過荷蘭、丹麥、法國等國。18世紀90年代以后,已經僅次于英國排在第二位。
中國商人也對處于困境的美國商人十分照顧,經常把貨物賒給資金不足的美國商人。對此,美國商人感激之余大加夸贊,認為中國商人“在所有交易中,是篤守信用、忠實可靠的,他們遵守合約,慷慨大方”。
早期對華貿易使美國迅速積累了經濟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幫助美國打破了英、法、西等國的封鎖和半封鎖。進入19世紀以后,英國等國家再也無法對美國進行貿易禁運了。
(尚陽摘自《中華傳奇》,
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