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兒科,吉林 長春 130021)
清熱瀉脾散出自《醫(yī)宗金鑒》,由黃芩、梔子、生石膏、黃連、茯苓、生地黃、燈心草組成,其原方為治療鵝口瘡實證的首選方劑,具有清心瀉脾之功效。筆者采用清熱瀉脾散加減治療兒科多種疾病,取得良好療效,報道如下。
患兒,男,1個月,因發(fā)現口腔及舌面白色乳凝狀物5 d,于2006年7月就診,患兒口腔及舌面內出現白色乳凝狀物,伴煩躁,哭鬧,面紅,唇赤,大便干,小便黃赤,舌紅,苔薄白,指紋紫滯。診斷為鵝口瘡,治以清心瀉脾。方用:黃芩3 g,黃連1 g,竹葉3 g,梔子10 g,生地黃3 g,燈心草2 g,白芍3 g,水煎服。經治療6 d后白色乳凝狀物消退。
按: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由胎熱內盛或將養(yǎng)過溫或感受穢毒之邪而致[1],該患兒母親懷孕期間喜食燒烤及辛辣食品,熱留脾胃,遺患胎兒,出生后伏邪上攻于口舌而發(fā)病。應用本方清心瀉脾,清除胎熱之毒,故口中白屑可消退。
患兒,女,12歲,口唇癢痛1個月,于2008年4月就診。患兒近3年每到春季出現口唇癢痛、紅腫,風吹及進食后加重,平素挑食,喜甜食,伴納差,小便黃赤,大便干,舌尖紅,苔黃,脈數。證屬脾胃實火為本,虛火為標,治以清心瀉脾,滋陰生津,清熱瀉脾散加減。方用:黃芩15 g,梔子15 g,黃連3 g,薄荷5 g,生石膏20 g,生地黃15 g,地骨皮15 g,知母15 g,白鮮皮15 g,生甘草5 g,配合外用黃連膏在睡覺之前涂于唇部,囑咐飲食上清淡,多食蔬菜,5劑水煎服后諸癥俱消,隨防未再復發(fā)。
按:脾氣通于口,脾有伏熱,循經上行[2],則口唇癢痛、紅腫。該患兒平素少食蔬菜,多食甜食,久之脾胃蘊濕熱,每到春天感受風邪,熱毒挾風上攻,發(fā)于口唇而出現唇風。本病若不從體內伏火治療,容易再次反復,很難達到根治目的。
患兒,男,8歲,因左側眼瞼紅腫,疼痛5 d,于2004年3月23日就診,伴手足心熱,厭食,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數?;純浩剿叵彩橙忸惣靶晾敝?,不吃蔬菜。辨證為脾胃積熱,循經上攻眼瞼,毒結眼瞼所致麥粒腫。治療上給予清熱瀉脾,解毒散結。方用:黃芩15 g,梔子15 g,防風10 g,生石膏20 g,紫花地丁15 g,茯苓10 g,野菊花15 g,連翹20 g,川芎15 g,燈心草5 g,山楂15 g,生甘草5 g,水煎服,服藥6劑后病情痊愈。
按:麥粒腫屬中醫(yī)學“針眼”范疇,是一種臨床十分常見的眼瞼腺體化膿性疾病[4],該患兒因平素偏食,少食蔬菜,故導致脾胃積熱,熱毒上攻而出針眼,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飲食清淡,多飲水,改變飲食習慣,防止病情反復。
《素問·奇病論》謂:“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小兒時期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平素喂養(yǎng)上強調多食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久之因過食肥甘厚味而導致脾胃積熱,從而引發(fā)各種疾病,本文所舉病癥雖然表現不同,但分析其病因均一致,故治療上采用清熱瀉脾散加減疏散心脾之蘊熱,并囑家長改變喂養(yǎng)習慣,在治療上取得了較好療效。
[1]奕克敏.“清熱瀉脾散”治療小兒口瘡的治療體會[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3):19.
[2]江 超.瀉黃散新用[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9(6):92.
[3]周麗華.中醫(yī)內外合治滯頤的臨床分析[J].吉林中醫(yī)藥,2002,22(2):31.
[4]薛楨奇.耳針治療麥粒腫62例[J].吉林中醫(yī)藥,1993,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