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愷元
賺錢是為了什么?
有一次,我問一個讀MBA的學生:“你為什么要拿MBA學位?”他說:“我在這兒工作,工資不夠高,我想換個工作能夠多賺點錢?!蔽覇枺骸澳銥槭裁匆噘嶞c錢?”他說:“能夠多賺點錢可以有更大的權(quán)?!蔽艺f:“你為什么要有更大的權(quán)呢?”他說:“有了更大的權(quán)可以賺更多的錢?!?/p>
他轉(zhuǎn)不出這個怪圈,問題是很多人的腦子都轉(zhuǎn)不出這個怪圈。仔細想想,發(fā)展經(jīng)濟、賺錢,不管個人也好,國家也好,都是一個手段,并不是一個目的。賺錢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幸福感不光是指吃喝玩樂,也包括精神。既然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幸福,那么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去追求財富呢?究竟增加了財富是不是就能增加幸福呢?
中彩票的人比一般人更幸福嗎?
有一個很出名的研究。一個叫Brickman的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他跟蹤美國一批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研究他們的幸福程度;他同時還跟蹤了一批遭遇車禍并且終身殘疾的人。人們往往認為,中大獎的人會一生幸福,殘疾的人會一生痛苦。但事實上,事后不久,得大獎的人的幸福程度已經(jīng)和一般人的幸福程度幾乎一樣。而那些殘疾的人,確實幸福程度要比一般人低些,但是差距比絕大部分人包括他們自己預測的要小得多。研究說明,即使是那些非常極端的事情——中六合彩和終身殘疾,人都會適應。不是100%的適應,但是適應程度往往比預測的要強。
再舉一個例子,婚姻。很多人結(jié)婚時都沒有想清楚為什么要結(jié)婚。我的同學結(jié)婚,所以我也要結(jié)婚,很多人是這樣子,對不對?還有,我的爸爸媽媽結(jié)了婚才生出了我,所以我才要結(jié)婚;我年齡大了,老媽叫我結(jié)婚。也有很多人想得比較清楚,覺得結(jié)婚比較幸福。確實有很多婚姻是幸福的,但看看最近的一個研究。它追蹤年輕人婚前和婚后的幸福程度,結(jié)婚后和結(jié)婚前差不多,說不定還不如結(jié)婚前。
住什么房子才幸福?
講到現(xiàn)在,可能給大家一個感覺:既然人對什么都能適應,那還追求什么?為什么我們還要拼命去賺錢?
問題在于,人不是對所有的東西都會適應。相對來講,人對以下這三種東西是不太適應的:第一,影響一個人生存的東西不容易適應,比如說人對饑餓是不容易適應的;第二,人對很多絕對的東西是適應的,但是在比較中會產(chǎn)生刺激;第三,人往往對恒定的東西容易適應,但是對變化無常的東西不容易適應。
現(xiàn)在很多人都要買房子,有小的房子就要大的房子,有大的房子就要更大的房子。舉兩口之家為例:如果兩口之家住的房子太小,只有20平方米,這是不容易適應的,他們要比住100平方米的人不開心。總是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容易吵架、容易煩躁、容易壓抑、容易緊張等等。但住房面積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兩口之家住100平方米的房子,其實跟住120平方米的房子沒有太大的差別。
第二點,如果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很多人蠻開心的,因為絕大部分你的同胞還無法在上海市中心買下150平方米的房子,而你有這樣一套房子,所以感到開心,這是比較產(chǎn)生的。如果人人都在上海有一棟洋房的話,你就覺得在上海有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特別不舒服。經(jīng)濟學家萊亞德舉了個例子,在一個看臺上觀看足球賽,起先大家坐著,坐著的時候看得還可以。但是為了看得更清楚,有一個人站了起來,由于他站了起來,大家都站起來了,當大家都站著時,清楚的程度與大家都坐著時是一樣的,但結(jié)果是大家都站著看。對物質(zhì)的追求很有這種味道,從幸福的角度講,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個“零和游戲”,但是它卻耗費了很多。
按適應性尋求幸福
總的來說,我們幾乎可以把所有的事物歸為以下四類:容易適應的好事,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容易適應的壞事和不容易適應的壞事。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穩(wěn)定的、與物質(zhì)相關的享受。比如住大房子、開豪華汽車等。不容易適應的好事,往往是不斷變化的、可帶來驚喜的享受,比如旅游、社交、藝術(shù)創(chuàng)作等。容易適應的壞事是指穩(wěn)定的、往往是物質(zhì)上的匱乏,比如較小的房子或較低的收入。不容易適應的壞事,往往是不穩(wěn)定或不可控制的、不斷帶來焦慮的痛苦,比如受老板的氣或從事危險的工作。從前面講的適應性理論而言,能得出下面的結(jié)論:在追求好事的時候,我們盡量要追求不容易適應的好事,而在避免壞事時,也應盡量避免不容易適應的壞事。
最后一個例子,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很多城市里的白領都會作這樣的選擇:要么在離上班近一點的地方買一套小房子,要么在遠的地方買一套大房子。很多人現(xiàn)在越買越遠,房子越來越大,這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房子看起來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房子的大小對幸福程度的影響不是很大。如果你住很遠而每天要上下班,這會給人帶來很大的生活壓力。每天花在路上三個小時,這三個小時拿走的往往是真正能夠產(chǎn)生幸福的時間。
發(fā)展經(jīng)濟本身不是終極目的,即使經(jīng)濟學家也承認這一點,我們怎么把發(fā)展得來的物質(zhì)的東西轉(zhuǎn)換成幸福,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
(選自《今日文摘》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