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才
網(wǎng)絡時代,“宅”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群中尤其流行。然而,在“宅居”生活背后,也凸顯出了浮躁的社會生態(tài)、不當?shù)慕逃砟?、扭曲的人生價值觀等一系列深層問題。某種程度上,“宅”現(xiàn)象折射的也是一種“時代病”。
“宅”即是“家”?!罢币蛔逯改切┫矚g待在家里,不愿外出社交或工作,依賴電腦扣網(wǎng)絡生活的人。2008年,有媒體調查顯示,在4610名參與者中,56.9%的人認為自己身邊存在宅男、宅女。據(jù)了解,“宅”一族的年齡跨度在“70后”至“90后”之間,社會職業(yè)以白領和大學生居多。
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宅”的原因不外乎三類:一是城市里生活成本過高,二是新媒介技術帶來的社會效應,三是社交障礙。前兩類“宅男宅女”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他們之所以“宅”,完全是為了追求放松的生活,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孤僻、怪異使然。相反,他們大多性格外向、能說會道,即使“宅”在家里,也不會和周圍失去聯(lián)系。但第三類“宅男宅女”在社交能力上確實存在障礙:越恐懼和人打交道,越不愿走出去,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就越差。
“宅”現(xiàn)象的形成有其時代性,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網(wǎng)絡時代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待在家里也可以開網(wǎng)店當老板;足不出戶仍可以了解時事;網(wǎng)上的即時通訊工具可以立刻讓人進行視聽全方位交流。另一方面,不恰當?shù)纳鐣?、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了并不正面的角色。首先,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誕生,家庭幾代人的溺愛,導致這個群體以自我為中心,比較缺乏和許多人交往時需要的寬容和付出。其次,隨著高考“指揮棒”的強化,“分數(shù)至上”,教育人才評價指標單一,導致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的呼聲得不到重視,情感教育比較缺乏。最后,現(xiàn)代社會扭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青年人造成自面影響,認為有錢就是成功,忽視了自身所承擔的其他責任。
有專家認為,適當?shù)莫毺幒头潘墒潜匾?,但是凡事應有“度”,不應為了追求個人的享受而放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過分的“宅”,或許能滿足物質需求,但不利于長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選自《經濟參考報》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