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海 胡大偉 樊春光
摘要:通過對大量的古代藝術品,如文獻、文學作品、繪畫等進行參閱,檢索和梳理,解讀我國古代女子體育活動目的、特點及興衰,讓大家在領略燦爛的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同時,能以歷史為鏡,有所感悟,以期能促進我國現(xiàn)代女子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古代藝術;中國女性;女子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2-0053-03
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體育”這個詞,但表現(xiàn)體育活動的內容,在文獻和文物資料中都有體現(xiàn)。只是作為古代的女性,她們給很多人的感覺都是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生活,身體弱不禁風,有雙三寸金蓮,跟體育活動好象不怎么沾邊。在整個人類古代史上,體育難道僅僅只是 “男性的獨占地”嗎 ? 女性只是旁觀者嗎?讓我們從豐富而燦爛的中國古代藝術中去感悟其中的歷史語言,尋找古代女子體育活動的蹤跡,找出答案,以史為鏡,相信對于發(fā)展今天的婦女體育事業(yè)有一定的幫助。
1 引 言
在考古學上,對可移動的古代遺留物稱遺物,對不可或不能移動的古代遺留物稱遺跡。因此古代藝術品可分為遺物和遺跡兩大類。中國古代藝術的種類紛繁復雜,除了繪畫、雕塑、碑刻書法、文學作品和工藝美術品之外,還包樂舞百戲、瓦當、剪紙等其它藝術。藝術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其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藝術是文化載體,有眾多的古代藝術是展現(xiàn)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和活動內容的最好見證,其中墓葬壁畫、畫像磚、史籍及詩、賦等,記錄下諸多體育游戲活動。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有女伎歌舞彈唱、女子蕩秋千、校場騎射練武等場面。明代杜堇《仕女圖卷》呈現(xiàn)騎馬擊球、捶丸、蹴鞠等場景,還有不少文史資料和文學作品,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女子體育活動的發(fā)展狀況。
2 古代藝術中的女子體育概觀
中國古代體育娛樂活動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從古代藝術中可以看到,女子參與的項目還不少,其中就有以下幾類:
2.1 球類
球類運動包括蹴鞠、馬球、捶丸等。中國女子蹴鞠運動,早在漢代就有記載。公元 123 年,始建于河南登封嵩山的中岳三厥建筑物上,就繪有女子蹴鞠的各種畫像。河南南陽漢畫像石中,有三塊“女子蹴鞠”畫像石,畫面中的女子形象,為高髻,舒長袖,姿態(tài)瀟灑,栩栩如生。宋代的女子蹴鞠運動很興盛,當時從皇宮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熱愛這項體育運動。宋代不少詩人詞家、畫家在其詩詞、繪畫作品中有對女子蹴鞠運動的描述。例如,陸游《春晚感事》詩曰:“ 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睋?jù)宋末元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記載:當時女子蹴鞠隊中:“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痹谀暇┎┪镌菏詹氐囊惶檬让鞔扌湍咎テ溜L[JY]《黑漆彩螺鈿仕女游藝圖屏風》上[LM]面的園林仕女圖中,就描寫了一群貴家婦女正在園內進行蹴鞠等的游樂活動,這可以說是一幅當時上層婦女優(yōu)游行樂的真實圖景。而在元代散曲,諸如關漢卿的《女校尉》,鄧玉賓的《仕女圓社氣球雙關》,薩都剌的《妓女蹴鞠》諸曲中,均描述了有關男女同場踢球的情狀。
馬球在古代又稱擊球,唐代最為盛行,上到唐皇,下到士兵,都把它作為一種經(jīng)常性的活動。在唐代宮庭里,女伎一般都受過打球的訓練,她們主要是陪皇帝、貴族消遣。后蜀花蕊夫人的《宮詞》中說:“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這種景象在擊球銅鏡和唐明皇擊球圖中都有記載。宋哲宗時的進士王珪,宋徽宗趙佶,南宋寧宗的楊皇后,在他們寫的三家《宮詞》中,都有關于女子打馬球的詩。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寫宮女打球的情景是:“人人乘騎精熟,馳驟如神,雅態(tài)輕盈,妍姿綽約,人間但見其圖畫矣?!痹陉兾髑h出土的墓章懷太子李賢墓穴中的壁畫,逼真反映了唐代皇室貴族生活場景與社會風貌,畫中女球手身著窄袖長袍,黑靴馬褲,腰間束帶,縱馬勒韁,馳騁于山谷之間,背景襯以起伏山巒、古樹等。此圖為“中國馬球”最早形象資料。由唐及宋,直至明朝,馬球均為古代女子喜歡之娛樂活動,這都有歷朝繪畫作品為證。
捶丸是中國古代球類運動和游戲的一種,由盛行于唐代的“步打球”發(fā)展而來,宋、金、元是“捶丸”發(fā)展鼎盛時期,當時,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樂此不疲。因為與現(xiàn)代高爾夫球相似,被戲稱為現(xiàn)代高爾夫球的“鼻祖”。上博館藏的《仕女圖卷》由明代白描高手杜堇所畫。在《仕女圖》中,老松樹下,兩位丫環(huán)權充桿弟,三位簪花仕女在松樹下姿態(tài)優(yōu)雅,輕松推桿,捶丸正興。
2.2 棋類
齊朝東陽地方,有一個名叫婁逞的女子,為了下棋,婁逞如同木蘭一般,女扮男裝與達官貴人交往??梢姺饨ㄉ鐣凶鹋?,女子學棋十分不易,婁逞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位女棋手。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日高房里學圍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時,為賭金錢爭路數(shù),長憂女伴怪來遲?!钡脑娋?,專門記述此事。據(jù)《紅樓夢新證?文物雜考》記載,明末還出現(xiàn)一位女棋手薛素素,她是明代唯一有史料可查的女棋手,她是蘇州人,多才多藝,棋、詩、書、琴、蕭、繡等,無不工絕,有“十能”之稱,是位有才氣的女子。曹雪芹在《紅樓夢》幾次寫到下棋的場面,賈府會下圍棋的女子也不少,如妙玉、湘云、黛玉、寶釵、寶琴、迎春、探春等。
新疆阿斯塔那村1972年唐墓出土的仕女圍棋絹畫,上面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是十七道的棋盤,證明唐代有女子圍棋。唐代張籍《美人宮棋》云:“紅燭臺前出翠娥,海沙鋪局巧相和”,寫的就是宮女弈棋的情形。
2.3 武術
2.3.1 劍術
據(jù)《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于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就之術。越女明確的提出武術的“道、意、陰陽、開閉、內外、形神、呼吸、縱橫”等等一系列理論范疇,闡明了其中動與靜、快與慢。攻與防、虛與實、內與外、逆與順、呼與吸等矛盾雙方的關系。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劍伎之家,斗戰(zhàn)必勝者曲城越女之學也,兩敵相遭,一巧一拙,其必勝者有術之家也?!?
劍器舞是表演者手持雙劍,合著音樂的節(jié)拍,進行舞蹈表演的動作。此類舞是從西域傳入的,屬健舞中的一種[1] 。著名的公孫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劍器舞,是劍術舞蹈化的產物,并為后來劍術套路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杜甫在河南時曾看過公孫大娘舞劍,后來在四川夔州他又看到了她的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所以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看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低昂 ……”詩中對唐朝的劍舞水平進行了詳盡的描寫。
2.3.2 相撲
中國古代角抵也稱為角力、相撲,即現(xiàn)在的摔交。說到古代女子相撲,不得不提到那場“裸戲風波”。宋仁宗嘉佑十年正月二十八日,仁宗在宣德門,堂而皇之地觀看各種藝人的精彩表演,其中,包括女子相撲。藝人因表演出色,受到了皇帝的獎賞。張萱在《疑粗》書中記道:“上有天子,下有萬民,后妃侍待,臣旅縱觀,而使婦人裸戲于前。”皇帝和內眷們看得不亦樂乎,事畢還厚賜“銀絹”。唯有司馬光看不下去了,向皇帝上了一道《請停裸體婦人相撲為戲》的本章,他要求“仍詔有司,嚴加禁約,今后婦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眾為戲”。迄今猶存于《司馬溫公集》之內。盡管司馬光首先提倡詔禁,然而卻禁不勝禁。據(jù)南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南宋候潮門外,女子民間相撲,作為一種藝人職業(yè)形式,長盛不衰。 民間相撲表演時,“先以女數(shù)對打套子,令人觀睹”。即以女子相撲吸引觀眾, 作為男子相撲序幕,她們表演的動作花俏,以吸引觀眾注意力。《武林舊事》中就記錄有:張椿、韓春春、繡勒帛、錦勒帛、賽貌多、后輩僥、女急快等著名相撲女子高手。后來,像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已經(jīng)可與男相撲手,并臺演出,“俱瓦市諸郡爭勝,以為雄偉耳?!?
2.3.3 射箭
唐朝社會風氣開放,許多以前只有男子才能從事的活動女子也紛紛參與,射獵便是其中之一。 北京故宮館藏雕塑有唐代畫彩女射俑,女俑發(fā)髻梳成“丫”形,身穿翻領窄袖衣,腰系帶,下著靴。頭偏向左,雙手作持弓射獵狀。此俑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杜甫的《哀江頭》:“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齒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描寫了唐朝宮廷中一些射技高明的宮女射取獵物時的喜悅心情。王建的《宮詞》: “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备钱敃r的真實寫照。不僅宮中女子能射獵,民間女子也有不少能騎善射者,李昌夔之妻獨孤氏就有一支兩千人的女軍,穿清一色獵服,專門從事打獵活動。《魏書》卷五十三記載:李波小妹也是一位騎射高手,當時流傳的民謠說:“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2.3 民間體育活動
中國古代有諸多的民間節(jié)日, 一些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本身就是體育活動, 如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的蕩秋千, 玩蹴鞠, 上已節(jié) (三月三) 的水濱游春, 重陽節(jié)的登山望遠等。在古代,清明節(jié)(又稱:寒食節(jié))有蕩秋千的習俗。清明時節(jié),仕女們走出閨房,在芳草地賞相伴歡嬉,楊柳舞于春風,秋千架上,仕女的身姿輕盈如燕,裙裳上下翻飛,衣飾、錦帶、披皂、巾綬、步搖猶如藻井上的花瓣,隨風齊舞,妙麗無比。據(jù)《湘素雜記》中記載,“秋千,漢武帝后庭之戲也,本云千秋祝壽之詞也”,經(jīng)漢武帝的提倡,蕩秋千成了婦女兒童喜歡的活動,而歷代的許多著名詩人,也喜愛描寫這種少有的婦女游戲。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春深二十首》描寫了女子秋千的情景: “何如深春好,春深幼女家。妝不頻臨鏡,身輕不占車。秋千爭次第,牽拽彩繩斜?!鼻寮纠盥曊瘛栋賾蛑裰υ~》,有《秋千架》一首,詞云:“半仙之戲,無處無之。仕女春圖,此為第一。近有二女對舞者。日影垂楊舞半仙,御鳳圖畫兩嬋娟;飄紅曳綠渾閑亭,蹴損湘鉤劇可憐。”把女子蕩秋千時的熱鬧與美妙情形生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唐代時, 春游踏青更是蔚然成風?!罢丫恢卸嗯? 永安宮外踏青來”唐?劉禹錫《竹枝詞》);杜甫《麗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氣新 , 長安水邊多麗人[2] ”,以及唐?林寬《曲江詩》:“傾國妖姬云鬢重, 薄徒公子雪衫輕”,描繪的是唐代上已節(jié)曲江池畔游女如織的盛況。另據(jù)《新唐書?中宗本紀》記載: “景龍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反映了唐代還有女子拔河等。
3 解讀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子體育
3.1 古代婦女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
在古代的倫理觀念中,女性基本是作為男性的附屬物而存在的。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女性只能扮演被動者的角色。即使表現(xiàn)在體育活動的參與上,也是被動而且受到限制的。
3.1.1 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愛好使后宮佳麗成了體育活動的參與者
從不少古代藝術品中可以看到,參加體育活動的多是宮廷女子,她們不愁溫飽,進行體育活動成了她們打發(fā)時間和取悅主子的方式。統(tǒng)治者的個人嗜好則決定了她們活動的內容。如先秦春秋戰(zhàn)國時,女子相撲,漸露端倪。至兩漢,漢武帝與劉秀,皆深喜此術,以至“宮廷伎人,擁而佼之。”宋徽宗趙佶就是個球迷,他觀看了宮女蹴球后賦詩曰:“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唐代的皇帝們大多喜歡體育活動,尤其是馬球、狩獵和摔跤。據(jù)考證,唐代十九位皇帝中,就有十一位是馬球、跳鞠的好手。社會提倡尚武,皇帝身體力行,這種社會風氣無疑為女子體育尚武精神的發(fā)展提供了文化氛圍,同時,唐代三教并行,漢儒地位的削弱,也為女子參與強競技活動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古代女子體育嘆為觀止的盛況。中國的唐代 ( 公元618-907 年) 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在體育史上,也有:“惟有‘大唐三百年,是中國古代體育最輝煌的時期”之說 [3] 。
3.1.2 因為謀生的需要,伎女把體育活動當成手段
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藝人?!凹俊备凹恕蓖袅x,中國古代的倡伎,是個很特殊的群體,她們不只是姿色可人,大多數(shù)受過嚴格技藝訓練,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且棋琴書畫無一不精。青樓中的女子猶如別人手中的玩偶,一生難得為自己做一次主。她們附庸風雅、攀權附貴,無非是為了結束自己浮華而空虛的風塵歲月,找到意中人,過上平靜的生活。因此娼門賣俏所必備之技藝,便是她人生的第一章,而某些富于娛樂性的體育活動也就成了她們要掌握的技能。在鄧玉賓的《仕女圓社氣球雙關》和薩都剌的《妓女蹴鞠》諸曲中,有這樣的描寫“包藏著一團和氣,踢弄出百般可妙?!?似這般女校尉從來較少。隨圓社常將蹴踘抱拋,占場兒陪伴了些英豪?!钡鹊?。這些“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女子,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里”的“絕色嬋娟”,可見在那個時代蹴鞠和歌舞一樣,均成了青樓女子的一種娛人的伎藝,成為她們獲取生活保障的一種手段。
被稱為明代社會百科大全的小說《 金瓶梅 》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伎女以踢球娛客的情形。
在古代,有伎女的地方必有文人,有文人的地方必有文字,而有文字的地方就會有女人的出現(xiàn)。文人通過自己的筆墨,記錄了伎女的生活,同時也把古代女子的體育活動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可見,伎女為文人提供了古代女子體育活動的素材,有的還通過自己的參與把活動的情形與感受記錄了下來。從這個角度看,古代伎女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體育,間接或直接記錄了古代的體育活動,是古代女子體育的參與者與記錄者。
3.2 婦女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體育活動特點的娛樂性
歷史上,中國女性曾有過輝煌的過去(母系社會),但從周代起,中國便建立了以男性為主的父系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現(xiàn)象開始形成。所處的社會地位的卑微,也體現(xiàn)在她們體育活動的特點。古代婦女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娛樂別人和娛樂自己,如琴棋書畫詩酒花茶,是古代知識女性的必修功課。就算在社會風氣較開明,經(jīng)濟繁榮的唐代,女子體育活動以各類游戲 , 如蹴鞠、擊鞠、步打球、射箭、舞蹈、劍術、秋千、拔河、圍棋等為主,活動范圍和活動強度雖然較歷屆封建王朝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大凡男子參加的項目 , 差不多都能看到宮廷女子參與的身影[4] 。但這些活動競技成分少, 表演成分多,帶有明顯的娛樂性。
3.3 古代社會的審美標準影響了古代女子體育的發(fā)展
在古代藝術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隋唐的選美標準以“美貌、高個、膚白”為主導,這可以從唐代仕女圖及雕塑中的婦女形象得到印證。宋代以后,由于國勢不振,纖柔病弱之態(tài)成為女性美的主流。北宋中期,纏足自宮廷傳入民間,并在元代盛行,“三寸金蓮”這個小腳的代名詞常出現(xiàn)在元人的詞曲之中。在明清朝時期,“柳腰蓮步,嬌弱可憐”的女子是最美的。清代,婦女纏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小腳成了富家子弟擇偶、納妾甚至是嫖妓的條件?!犊鬃蛹艺Z?本命解》在人體觀念上推崇“白面纖腰, 妖媚斯文, 弱不禁風”的玉女形象。在這樣的審美條件要求下,弱不禁風、舉步維艱的小腳女子能夠而且愿意去進行體育活動嗎?即使在今天,也有不少婦女仍以身材纖細柔弱為美,擔心體育活動使身材變得粗壯而拒絕運動。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正確的健康意識與審美觀在發(fā)展女子體育中的作用。因為歷史告訴我們:審美觀的變遷是促成女子自身能夠積極投入到各項體育活動的重要動因[5] 。
3.4 女子體育的興衰折射出當時的社會文明的發(fā)展
體育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整個科學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我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漢代、唐代和宋代,體育事業(yè)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但由于各個時代的社會精神面貌和經(jīng)濟結構不同,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宋代的足球藝人,可以在皇宮的宴會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賣藝,而到了明代卻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
在隋唐,社會風尚受“胡風”影響明顯,宗法約束相對減小,加上武則天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女子地位有所改善。唐代女子體育,尤其是宮廷女子體育的開展,[JY]無論從體育活動項目數(shù)量,還是體育活動內容來看,都較以前各個封建王朝有了較大的進步[6] 。她們參加社交活動,幾乎沒有什么限制。她們可像男人一樣,踏青交游,宴集結社,騎馬射箭,蕩秋千打馬球穿胡服。女子體育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但后來隨著封建禮教從思想上對婦女的統(tǒng)治的加強,從肉體上予以摧殘,強迫女子束腰纏足,這是統(tǒng)治者為了娛樂而采取的手段,是對三從四德的具體補充,這就從根本上扼殺了女子體育運動的開展。特別是到宋元以后,古代女子體育逐漸為理學所禁錮,清王室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實行弱民政策, 使女子體育逐漸偏離了傳統(tǒng)的發(fā)展軌跡 , 至明清則到了瀕臨毀滅的邊緣。我們應該謹記這樣的歷史教訓,才能更好得發(fā)展現(xiàn)代女子體育事業(yè)。
結束語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縱觀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子體育活動,無不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種社會層面通通反映在藝術大師們的作品里。解讀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子體育,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古代女子的地位決定了她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和特點,社會的審美標準和文明發(fā)展程度決定女子體育的興衰。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笠翁說,人生如戲臺,只有兩個演員:“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蹦行院团允菤v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 在社會地位上應是平等的。因此在今天,我們不應也不能忽視女性在體育事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晶,周日卿.從文物古籍看唐代女子體育[J] ,體育文化導刊, 2002,5.
[2] 引自霄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3] 關文明.體育史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50-67.
[4] 張琴 , 曉杲 . 中國古代的婦女體育活動[J]. 延安大學學報 ,1994(2) .
[5] 傅硯農,李曉華.唐代的健美觀念與唐代宮廷婦女體育活動的特色 [J]. 浙江體育科學 ,1997(2).
[6] 劉芳梅.試論我國唐代女子體育活動的特點極其原因[J]. 湖北體育科技, 2004(3).
[7] 徐永昌.文物與體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