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的王
在我們的皮膚基底層中,基底細胞間可以看見一種形狀不規(guī)則,呈透明狀的細胞,叫黑色素細胞;它可以產(chǎn)生黑色素顆粒,并送到基底層細胞、棘細胞中去,使這些細胞都含有黑色素顆粒。因此,皮膚中黑色素含量的多少,表現(xiàn)在皮膚上就有不同的顏色。也就是說人體皮膚中的黑色素含量高,那么皮膚色澤就呈現(xiàn)黑黃,反之皮膚則白。
人類皮膚顏色的不同是非常明顯的,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常根據(jù)人的膚色不同來界定不同的人種,例如,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全球人類膚色的不同是億萬年自然選擇的結果,其作用是調節(jié)紫外線輻射對人體重要營養(yǎng)物質的影響,以保證人類繁衍的成功。
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只有人類的皮膚裸露,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人類膚色的進化與人類的脫毛過程有關。人類的祖先從猿進化而來。當初人類的祖先的膚色與現(xiàn)在的黑猩猩(生物進化上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膚色類似,除了少量皮膚裸露部分(如面部、手和腳)呈粉紅色,大部分皮膚由于毛發(fā)覆蓋的原因,膚色很淺。原始人由于覓食的需要而不斷奔跑,體內產(chǎn)生大量熱量,于是便面臨著如何降溫和維持頭部不致過熱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增加體表汗腺的數(shù)目和減少體毛來解決。但是,一旦脫除了大部分體毛,原始人類又面臨一個嚴峻挑戰(zhàn):如何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尤其是紫外線的傷害。
當人類脫掉絕大部分體毛以后。皮膚產(chǎn)生黑色素的功能就顯得十分重要。太陽光中有一部分紫外線,不同地區(qū)的紫外線強度不同。中波紫外線能直接被DNA吸收,引起DNA損傷,造成皮膚癌。長波紫外線能激發(fā)皮膚產(chǎn)生活性氧類物質,引起DNA的繼發(fā)性損傷。但是,紫外線可使黑色素的合成增加,這是機體防止過量陽光照射的自然防護機制。
黑色素由黑色素細胞產(chǎn)生,可以吸收紫外線。另外也可以消除紫外線照射皮膚后產(chǎn)生的自由基。不同種族的人黑色素細胞數(shù)量基本相等,不同的膚色是由于黑色素細胞內黑色素顆粒的含量不同,而非黑色素細胞數(shù)量的不同。黑色皮膚人種的黑色素顆粒大而多,不易消失,故分布于表皮各層細胞內;黃色、白色人種的黑色素顆粒小,易被分解,僅存在于表皮基底層的細胞內。
人類學觀點認為,地球上現(xiàn)在所有的人類都是從非洲起源的,也就是說,古人類是從非洲起源并不斷向世界各地遷徙造成今天的人類分布格局。時間上人類完成最后遷徙過程需要幾萬年,而古人類時期地球各個大陸之間的距離遠沒有今天被海洋隔開這么遠。當非洲赤道地區(qū)黑皮膚的古人類進行上萬年漫長部族遷徙時,部族成員的皮膚顏色也隨著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而進行了黑色素的含量變異,這種變異最終通過遺傳變成現(xiàn)在這種各膚色的人群。比如上萬年之后,到達亞洲的部族經(jīng)過若干代變異變成黃皮膚,而到達歐洲的則是白皮膚。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黑色素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目前的觀點是生活在低緯度的居民,皮膚中較多的黑色素顆粒不但可以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灼傷,而且可以防止紫外線對葉酸的破壞,而生活在高緯度的居民,皮膚中黑色素顆粒較少,可有利于紫外線進入皮膚,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
科學家做過試驗,讓那些膚色較淺的人暴露于強烈日光下,其血液中葉酸的含量呈反常的低水平。葉酸是一種維生素,人體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獲取。綠葉蔬菜、蘑菇、肝臟、豆類、堅果等食物含有較豐富的葉酸。而中波紫外線雖然對人體有一些危害,但它卻能促進皮膚內維生素D的合成。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進骨骼的正常發(fā)育和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tǒng)。人體維生素的主要來源是光照,一般來講每天15分鐘左右的光照便可以維持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求。
生活在赤道地區(qū)的人們常年接受充足的光照,所以有足夠的中波紫外線進入皮膚以產(chǎn)生維生素D。赤道以外的地區(qū)則不同,人們接受的光照相對較少,為了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他們的膚色較淺。因此,日照水平對人膚色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赤道附近的土著居民的膚色較深,當他們遷徙到遠離赤道的南非后,由于接受的中波紫外線減少,因此其膚色逐漸變得比赤道附近的居民稍微淺一些。這種適應性變化有利于合成維生素D。
而不管任何人種,女性的膚色都要比男性稍淺。人類學家認為,在女性的一生中,尤其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需要比男性更多的鈣。因此,女性的膚色淺有利于更多的中波紫外線穿過皮膚,合成更多的維生素D。在世界上光照強烈的地區(qū),女性的確經(jīng)歷了自然選擇的嚴峻考驗,一方面要讓皮膚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減少紫外線對葉酸的破壞;另一方面又要保證維生素D的合成。
交通發(fā)達之后,不少人遷到別的地區(qū)生活。原先生活在緯度較高的歐洲居民遷徙到距赤道較近的區(qū)域生活,這樣他們接受中波紫外線輻射的劑量就比原來多,因此在這些人群中皮膚癌的發(fā)病率明顯增加。而某些膚色較深的非洲和南亞居民到了緯度較高的區(qū)域生活后,因為日照減少,他們因缺乏維生素D而患軟骨病,佝僂病的概率比原地居民要高。這些資料充分說明,人類膚色的不同主要是人類適應不同環(huán)境的結果,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繁衍。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