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婷
這個“少”并非數(shù)量意義上的匱乏,而是在融合中經過標準統(tǒng)一后的“秩序”。
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移動智能終端家族里,究竟誰能成為“一家之主”?是機身小巧的智能手機?物美價廉的上網本(Netbook)?抑或是上網方便的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s,移動互聯(lián)網設備)?
作為FMC(固定與移動融合)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移動”與“互聯(lián)”不斷深入的融合無疑是移動智能終端始終追求的目標。從拍照、音樂功能,到移動E-mail、移動文檔處理功能,再到移動電視、GPS功能,移動智能終端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功能融合熱潮。
諾基亞曾經在全球范圍內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全球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將他們的移動設備作為主要的相機使用,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預言一個具備音樂功能的移動設備將會取代他們的MP3播放器;半數(shù)以下的人們希望將移動設備與他們的家庭電器相連。
移動互聯(lián)網在高速發(fā)展,廠商們對智能終端迸發(fā)出日益濃厚的興趣。智能手機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它的身價便從來沒有下滑過,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傳統(tǒng)手機廠商,惠普、宏籍等PC廠商,甚至搜索引擎老大Google,都已經涉獵其中,甚至將其作為未來發(fā)展的重頭戲;隨著華碩Eee PC宣布與英國T-Mobile達成捆綁3G網絡銷售合作協(xié)議,短短時間內,惠普、戴爾、聯(lián)想、微星、海爾等幾乎所有一二線PC廠商均大舉殺人上網本市場。一時之間,關于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智能終端的最終標準究竟是上網本還是智能手機,人們爭論不休。還有觀點認為,比筆記本便宜卻比智能手機更方便上網的MID才更有可能成為主流智能終端,而多普達推出的超大U1000智能手機(身形及使用已接近MID),似乎也印證了這個說法。
然而,對于用戶來說,誰將成為智能終端的最終標準并不重要,他們更希望擁有一個像“變形金剛”一樣的多功能移動智能終端。而對于智能終端來說,在實現(xiàn)FMC的過程中,它們還存在著諸多制約自身發(fā)展的問題,比如形形色色的標準不統(tǒng)一。
完全不同于桌面PC時代的壟斷,智能手機顯然面臨更多的麻煩。智能手機瀏覽器的成員除蘋果的iPhone、諾基亞主導的Symbian、微軟的Windows Mobile以及谷歌GI手機的Android等4大手機操作平臺自帶的各種瀏覽器之外,UCWEB、Opera等建立在各種操作平臺上的專用手機瀏覽器軟件也風起云涌。由于每一款手機都有著不一樣的硬件配置,而人們又總希望手機瀏覽器的顯示模式能夠與通過PC上網的效果盡量一致,這就使智能手機瀏覽器的標準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
2008年3月12日,《數(shù)字移動終端外圍接口數(shù)據(jù)交換》技術標準正式發(fā)布實施。一直以來,各廠家的手機終端用戶,甚至同一廠家的不同型號手機的終端用戶數(shù)據(jù)信息的數(shù)據(jù)格式和傳輸方式各不相同,此項標準的推出顯然會大大方便我國近七億使用手機終端的用戶。
目前,手機的顯示屏、紅外線、藍牙等外部接口大多仍不能實現(xiàn)共用和兼容,不僅給用戶帶來不便,造成了資源浪費,也不利于移動智能終端自身的發(fā)展。事實上,不管是手機也好,MID也好,還是各類智能終端也好,標準的統(tǒng)一都是大勢所趨。
智能終端的許多特性與PC極為相似,操作系統(tǒng)、運行平臺、用戶界面等的重要性正越來越突出,從PC的發(fā)展之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經驗:要順利完成向智能終端的轉換,標準化是必由之路。當一個有著統(tǒng)一協(xié)議和接口的平臺誕生,移動“變形金剛”才能變幻出豐富的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