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東
“一代威名邁光弼,千秋知已屬青蓮?!边@是一首詠史詩中評論唐朝名將郭子儀的詩句。意思是說,郭子儀的名氣蓋過了當(dāng)時戰(zhàn)功顯赫的大將李光弼,他的知己則是大詩人李白。
李白與郭子儀之間的關(guān)系,有這樣一個故事流傳甚廣。郭子儀2 O歲的時候,曾在太原服役。因押運的糧草被燒,要以軍法處置。在押赴刑場途中,正好遇上了李白。李白見他相貌非凡。且臨危不懼,認(rèn)定他將來一定大有造化,于是從中斡旋,搭救了他。郭子儀后來果然不負所望,安史之亂爆發(fā)前,他已出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安史之亂期間,李白因加入永王李遴幕府,涉嫌反叛唐肅宗,兵敗后身陷囹圄。郭子儀得知后出面解救,甘愿以其官爵為李白贖罪,于是唐肅宗免了李白的死罪,改為流放夜郎。
這個故事在《新唐書·李白傳》、《翰林學(xué)士李公墓碑》等史料中均有記載,看似可信度很高。不過,歷來也有不少研究者懷疑其真實性。如著,有《二十二史札記》的清代史學(xué)家趙翼就曾經(jīng)指出:“青蓮救郭子儀,及坐王遴事得子儀救解,此見《樂史·序》,《新唐書》本傳亦戴之。然青蓮粟中無一字與子儀往來者。當(dāng)其系獄時,以詩上崔渙、宋若思求雪,如果有德于子儀,豈無一字乞援?即或道遠不相及,而子儀救釋之后,何又無一字述其恩、記其詩?則此事之有無,未可信也?!边@種懷疑不能說沒有道理。涇縣縣令汪倫只是邀請李白到家中喝了幾杯美酒,李白便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如果李白與郭子儀之間相互有救命之恩,他不可能不留下片言只語。
除此之外,這個故事的時間和地點也明顯存在漏洞。郭子儀生于696年,故事中說他20歲時在太原服役,其時應(yīng)該是716年左右。而這時候李白才15歲(李白生于701年),還居住在四川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汪油)鄉(xiāng)下,怎么可能到太原去搭救郭子儀呢?
李白在24歲時才離開四川,沿長江而下流浪東南各地。727年,李白流浪至安陸(今湖北安陸),經(jīng)朋友撮合與前宰相許囤師之孫女結(jié)婚。在此地停留了10年后,因老婆去世,又繼續(xù)北上流浪。也就是說,李白到太原,是737年以后的事情。此時的李白仍是一個流浪漢,而郭子儀已是北方邊境軍事重鎮(zhèn)單于都護府的副都護,屬于級別很高的將領(lǐng)了。
那么,郭子儀甘愿以其官爵為李白贖罪是否可信呢?仔細想想,這種可能性同樣鬼微乎其微。雖然李白于天寶初年(742年)經(jīng)道士吳筠推薦,受到朝廷召見,供奉翰林,但實際上只是一個起草詔敕的文職,沒有什么權(quán)力,而且沒干多久就被趕出了朝廷。郭子儀長期駐扎在邊境,李白想同他混個臉熟都難有機會,成為至交就更不可能了。試想,如果郭子儀與李白真是千秋知己的話,那李白被趕出長安后,根本就用不著再去流浪,直接到郭子儀手下混個差使豈不更好:
所以,李白與郭子儀相互有救命之恩這個故事盡管出自正史,但實際上同“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差不多,純屬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