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庚
一、出身書香門第
楊振寧,1922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一出生在安徽合肥三河鎮(zhèn)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楊克純(字武之)是安慶一所中學的教員,在楊振寧出生后不久便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費生遠赴美國留學。母親羅孟華,是楊振寧第一個啟蒙老師,在他6歲之前教會他認識3000個漢字。
楊振寧6歲那年,父親楊武之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載譽而歸,被聘為廈門大學教授,次年,也就是1929年,楊武之改任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教授,楊振寧隨父母搬入幽靜的清華園西院19號居住。
從1929年到抗戰(zhàn)開始那8年,楊振寧在北京上小學,讀中學,在數(shù)學方面顯露出特別聰慧的天賦,以至于見過大世面、閱人無數(shù)的楊武之竟欣然命筆,在其子楊振寧的一張照片后面寫下“此子似有異稟”7個字。
二、才華初顯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清華大學南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并組成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38年初,楊振寧母親羅孟華帶著楊振寧和他的4個弟妹好不容易才輾轉到了昆明,楊振寧在昆明昆華中學讀高中,楊武之開始向他灌輸近代數(shù)學知識。
楊振寧在昆華中學讀了半年高中二年級,就于1938年秋以同等學歷的資格考入了西南聯(lián)大化學系。入學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對物理學特別感興趣,就轉到了物理學系。那年楊振寧16歲,是西南聯(lián)大學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1942年7月,楊振寧本科畢業(yè)后,考入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1944年7月畢業(yè),獲物理學碩士學位。畢業(yè)時楊振寧才22歲。同年8月,楊振寧考取了清華大學第六屆留美公費生,是物理學門中唯一的一個留美公費生。按當時教育部門規(guī)定,“凡錄取各生應在原機關服務留待候信”,楊振寧的留待期為1944年秋至1945年夏,整整一年。
在等待出國的這一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附中代課,同時教高一和高二兩個年級的數(shù)學課。也就在這期間,楊振寧認識了他的學生杜致禮。杜致禮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杜聿明將軍,當時,杜聿明率遠征軍從緬甸作戰(zhàn)歸來,擔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
杜致禮是陜西米脂人?!懊字钠乓探椀碌臐h”,自古米脂就是出美女的地方。其母曹秀清也是地道的米脂姑娘,當年在榆林師范讀書時有?;ㄖQ,其父親又是有名的儒將。亭亭玉立的妙齡少女杜致禮在聯(lián)大附中簡直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杜致禮對楊振寧這位才華出眾的小老師十分敬仰。雖然二人都很注意對方,但除了課堂上外,二人從無私下接觸。
三、見到了愛因斯坦
1945年夏,楊振寧動身赴美,注冊為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選擇芝加哥大學倒并不是因為它是父親的母校,而是因為他仰慕已久的費米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學,他非常希望做費米的學生。費米是當時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之一。與楊振寧同時進入芝加哥大學的,還有李政道。李政道比楊振寧小4歲,因為楊振寧讀書讀得早,所以李政道的班次要比楊振寧低了六七級。楊振寧與李政道成了同學之后,意氣相投,志同道合,成了很好的朋友。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一年,于1949年夏去了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不久,李政道也來到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研究課題,很快合寫了兩篇統(tǒng)計物理的論文。第二篇論文的結論,后來被稱為單位圓定理,在統(tǒng)計熱力學中成為一個經(jīng)典性的發(fā)展。
楊振寧、李政道在普林斯頓大學高等學術研究所時,曾與世界物理學巨匠愛因斯坦有過一面之交,使他們引以為驕傲。楊振寧、李政道到普林斯頓大學時,年逾古稀、名聞天下的愛因斯坦教授已經(jīng)退休了。碰巧,愛因斯坦剛剛有個新的理論,叫做“統(tǒng)一場論”,這是他余生致力研究的一個課題,他給美國全國物理學界的學人就此課題作一次演講,楊振寧和李政道很幸運地聆聽到了愛因斯坦的精彩演講。
1951、1952年,楊振寧、李政道共同發(fā)表了兩篇論文,是關于統(tǒng)計力學里面叫做“相變”的。依然關注物理界動態(tài)的老科學家愛因斯坦看到了他們的論文,對“相變”問題非常感興趣,就讓他的女助手找到楊振寧、李政道,請他們?nèi)チ囊涣?。這是一次難得的學術探討機會,在愛因斯坦的辦公室里,他們談了一個多鐘頭。
四、巧遇杜聿明之女杜致禮
1949年,吳大猷先生找到楊振寧,告訴他,胡適先生在紐約要找他談談。胡適也是安徽人,跟楊振寧父親私交頗厚,楊振寧小時候在北京見過他。見了胡適先生之后,楊振寧才知道,原來是胡適不久之前離開上海赴美時,楊武之先生托胡先生幫他兒子楊振寧在美國找個女朋友。
這也是人之常情。俗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楊振寧已經(jīng)27周歲了,楊父擔心,如沒有人幫助,橫心埋頭在實驗室搞學問研究的兒子,很可能錯過婚配的最佳年齡。胡先生談及此事時,楊振寧淡淡一笑。胡適先生最后說,你們這一代人比我們這一代人聰明得多了,這樣的事,根本不需要我來幫忙。
也許是月下老人早有安排。在紐約告別胡適之后,不久就是1949年圣誕節(jié)。楊振寧跟美國一個朋友在普林斯頓一個小鎮(zhèn)唯一的一家中國餐館用餐,恰巧杜致禮也在那里吃晚飯。楊振寧做夢也不會想到會在4年之后的異國他鄉(xiāng)遇到她,二人一邊吃飯,一邊互訴各自的情況。
1947年,時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將軍獲準赴美治病,順便帶在輔仁大學中文系讀書的18歲的長女杜致禮赴美求學。在上海機場登上飛機正要起飛時,突然接到蔣介石派人飛車送來的緊急手諭,令其在滬治療:“國難當頭,需用大梁……”杜聿明無奈,只好走下飛機,杜致禮只身前往美國,進入由蔣介石夫人宋美齡保薦的“衛(wèi)理斯學院”,攻讀英國文學。
1949年1月,杜聿明淮海戰(zhàn)場兵敗被俘,其妻曹秀清在上海對丈夫生死下落一無所知。 1949年5月初上海解放前夕,蔣介石派人安排曹秀清及其子女乘最后一架離滬的飛機飛往臺灣,并許諾到臺后將保證其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讀書費用。曹秀清帶著婆婆和5個兒女來到了臺北,不料一下子陷入了社會的底層。此時,焦頭爛額的蔣介石顧不了他們了,國民黨當局頒發(fā)的一點補助金十分有限,根本不夠維持一家老小的日常開支。曹秀清只好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個收發(fā)的差事,微薄的薪水仍難以改變?nèi)业纳罾Ь?,長子對求學和前途徹底絕望,自殺身亡。
由于家庭的重大變故,杜致禮在美國讀書的資金供給一下子中斷了,為了完成學業(yè),杜致禮只得轉入免費的“圣文森學院”,仍然攻讀英國文學。
五、琴瑟和鳴
楊振寧、杜致禮這次的邂逅,使他們的感情碰撞出絢麗的火花。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這一年,楊振寧28歲,杜致禮21歲?;楹?,夫妻鸞鳳和鳴,相敬如賓。
若干年后,楊振寧曾以激動的心情,談到這次相遇:“我并不知杜致禮到了美國,我是無意中走進了那家飯店。我早到或者遲到,都將錯過與杜致禮相見的機會。我們見不上面,也就談不上一輩子的婚姻??擅\之神都安排我們在那一天那個地點相聚,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笔前?!在大洋彼岸,在茫茫人海的美國,兩個人偶然相遇了,由此而締結了一生的姻緣。這確實是一個奇跡,是愛的奇跡。
杜致禮專攻文學,中英文都頗有造詣,學院畢業(yè)后留在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中文。杜致禮雖然是將門閨秀,但嫁給楊振寧后,就擺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她清楚,楊振寧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屬于全人類,她只能全力支持而不能絲毫影響他的工作。杜致禮洗盡鉛華,承擔了全部家務和撫育孩子的繁瑣事務,讓楊振寧把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科研事業(yè)上。有一次,兒子打球受傷傷到了脾臟,流血不止,必須送進醫(yī)院開刀,而此時的楊振寧卻遠在波蘭講學,杜致禮怕他分心,沒有打電話告訴他。杜致禮用自己的行動,再次驗證了“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的格言。
六、獲得諾貝爾獎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fā)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zhì)疑》一文,認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領域內(nèi),宇稱并不守恒。年底,吳健雄等科學家通過嚴格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從而推翻了原來被認為適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宇稱守恒定律。”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在瑞典的斯得哥爾摩登上了諾貝爾獎領獎臺。當時,楊振寧尚未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于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筆者注),是首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實現(xiàn)了中國人在諾貝爾獎上零的突破,全球華人為之驕傲。
楊振寧曾說過,假如今天有人問我,你覺得你這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什么?我會說,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狀態(tài)。是的,楊振寧的成就,使中國人摒棄了自卑感,敢于同西方人一爭短長。
楊振寧是世界公認的自愛因斯坦之后最有貢獻的物理學家,他除了和李政道共同揭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的理論外,在理論物理學上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輝煌,做出了非凡的杰出貢獻。1954年,楊振寧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規(guī)范場理論,被世界物理學家們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結構之一,“是劃時代的理論”,是楊氏一生中的最高成就。許多科學家據(jù)此建議對楊振寧再頒一次諾貝爾獎,但由于諾貝爾獎的不重復規(guī)定,這個美好的愿望最終未能實現(xiàn)。除了諾貝爾獎外,楊振寧還獲得過拉姆福德獎,美國國家科技獎,本杰明·富蘭克林獎章,鮑威爾科學成就獎等諸多國際大獎。
七、回報祖國
譽滿天下的楊振寧在1971年之后三年內(nèi)四度回國,是中美冷戰(zhàn)解凍之后第一位回國的美籍科學家。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曾多次親切接見并宴請楊振寧夫婦和他們的親人。毛澤東主席接見美籍科學家,這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使他們備感榮幸。
楊振寧對故國充滿了深情,自上個世紀70年代初首次回國之后30多年間,他為中國的科技教育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創(chuàng)設了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設立了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億利達青少年發(fā)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身數(shù)學獎,成立了南開數(shù)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等。為表彰楊振寧的杰出貢獻,中國將楊振寧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并將紫金山天文臺發(fā)現(xiàn)的一顆編號為3421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國務院還于1996年向他頒發(fā)了首屆“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p>
楊振寧和杜致禮夫婦,婚姻美滿,三個孩子都學有所長,有自己成功的事業(yè)。長子楊光諾是美國一個縣的財務顧問,次子楊光宇是一名化學博士,大女兒楊又禮則成為一位懸壺濟世的醫(yī)生。
楊振寧夫婦在幸福地度過了50年金婚之后,杜致禮不幸身罹絕癥,于2003年10月與世長辭?;ㄩ_花落,云卷云舒,他們親親愛愛相伴了53個春秋。
2004年,楊振寧回到祖國,定居清華園。
八、再結連理
1995年,楊振寧偕夫人杜致禮訪問汕頭大學。當時還是汕頭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天真爛漫的翁帆,被學校挑選出來照顧楊博士夫婦。翁帆在為楊博士夫婦服務期間,拍了一些照片留作紀念。翁帆跟楊振寧、杜致禮夫婦雖結下了短暫的友誼,但在分別以后,雙方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聯(lián)系,圣誕節(jié)時偶然相互之間也會收到對方的圣誕卡,但彼此沒有通過電話。
時間過去了8年。
2003年圣誕節(jié)的時候,翁帆寫了一個圣誕卡寄到美國。2004年年初,楊振寧在香港收到由美國轉來的翁帆寄出的圣誕卡,而這一次翁帆在圣誕卡上寫了聯(lián)系電話,此時翁帆尚不知杜致禮已離開人世了,楊振寧也剛剛才從失去杜致禮的極度悲痛中解脫出來。
因為有聯(lián)系電話,楊振寧就給翁帆打了一個電話,約她到香港見面。楊振寧在見到翁帆之后,欣喜異常地告訴他的兄弟姊妹和他的三個孩子,他又見到了翁帆!楊振寧與翁帆在感情上擦出了火花,迅速升溫到定婚,翁帆父母非常震驚。經(jīng)過一番思考和討論,翁帆的父母明確表明了態(tài)度,他們告訴自己的愛女,如果你跟楊教授覺得這對你們都好的話,我們贊成。
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場忘年的戀情,再次為這位世界級大師增添了一道美麗迷人的光環(huán)。
楊振寧認為翁帆是一個心地善良、沒有心機的一個很自然的人,這是楊振寧愛她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作為一個耄耋老人,楊振寧非常害怕孤獨,害怕沒有人講話,現(xiàn)在有了清純、寬厚、溫潤的翁帆作伴,楊振寧真是開心極了。楊振寧經(jīng)常去各地訪問、旅游,由翁帆陪著,生活上由她照顧,楊振寧有一種安全感。
盡管他們因年齡的差距,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盡一致,但他們卻能將“不一致”揉合起來,相映成趣。比如說,翁帆講的電影、電影明星,楊振寧不一定聽說過,也不一定喜愛;而楊振寧講的電影明星和喜歡看的電影,翁帆都沒有看過,也不一定感興趣。但是,他們照樣夫唱婦隨,他們把這兩邊的碟片都拿來放,共同欣賞,其樂融融。
兩年前,楊振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記者坦言:“我想我今年85歲,是樂觀的。我又跟翁帆結婚,是一個很成功的婚姻?!?/p>
是的,楊振寧和翁帆的人生結合是成功的,盡管在當初有點兒驚世駭俗,但并沒有發(fā)生強烈的“社會地震”,人們在震驚之后,總是向他們投去祝福。在公眾看來,像楊振寧這樣的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身邊能有一個愛他的年輕貌美的女姓作伴,一定會有益于他的身心健康,一定會再度激發(fā)他的生命活力,為祖國和全人類再作貢獻。
楊振寧跟比他年紀小得多的翁帆父母的關系很融洽,他們相互尊敬,翁帆父母稱楊振寧為楊教授,而楊振寧則稱他們?yōu)槲滔壬?、翁太太,他們還經(jīng)常一同外出旅游。
作為偉大的自然科學家,楊振寧當然深諳自然辯證法,懂得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知道自己已到了人生的黃昏。一次,他跟翁帆講,說將來他不在了以后,假如有合適的對象,贊同翁帆再結婚。翁帆聽了很生氣,說,你怎么可以這樣講。后來,楊振寧想了想,婉轉地對翁帆解釋道,我剛才講這個話,是一個年紀大的楊振寧講的話,年紀輕的楊振寧不會跟你講這個話。翁帆這才轉慍為笑。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弊钫駥幉┦拷】甸L壽!祝他和翁帆幸福美滿!
(責編 張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