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郭沫若曾完成歷史劇《虎符》,故事取材于《史記·信陵君列傳》。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在同趙國的戰(zhàn)爭中消滅了趙軍40萬,進而圍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惠文王給魏王和信陵君寫信求救,魏王派將軍晉鄙帶領(lǐng)10萬大軍救趙。秦王派使者去見魏王說:“我們攻打趙國,很快就要成功了。諸位中誰敢救趙國,秦國破趙之后就先打他?!蔽和鹾ε铝?,派人通知晉鄙,把部隊駐扎在鄴水,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靜觀待變,看究竟哪一邊贏就幫哪一邊。趙國不斷地派使者來催援兵。信陵君怕萬一趙國頂不住,唇亡齒寒,魏國地位難保,一再向魏王陳說利害,但魏王心里害怕秦國,不肯聽信陵君的意見。
信陵君知道無法說服魏王,于是約了自家的賓客,集合了大約100輛戰(zhàn)車,奔向前線,打算與趙國共存亡。路過夷門,見到管理夷門的侯贏,把自己為趙國拼死的打算告訴了侯贏,并向侯贏問計。侯贏避開眾人對信陵君說:“我聽說調(diào)動晉鄙軍的兵符藏在魏王的臥室里,魏王最喜愛的夫人如姬經(jīng)常出入于魏王的臥室,有可能把兵符偷出來。我又聽說如姬的父親為仇家所殺,如姬求魏王和其他的大臣為父報仇,三年不成。如姬泣告公子,公子派人斬了這仇家的頭,送給如姬。如姬對公子十分感激,為公子死都愿意,只是沒有機會。只要公子開口請求如姬幫助,如姬一定會答應。得到了兵符,晉鄙的軍隊聽公子指揮,北面救了趙國,向西打退秦軍,這就是春秋五霸的功勛??!”如姬果然偷出了魏王指揮晉鄙的兵符。信陵君帶了兵符來到晉鄙軍中,派手下朱亥椎殺晉鄙,以8萬兵力向秦軍進攻,秦軍退去,邯鄲圍解,趙國也避免了亡國。
在這個歷史故事中,有一個重要的能調(diào)動10萬大軍的信物,這就是兵符。
古代為了保證遠距離的軍事調(diào)動不出差錯,發(fā)明了兵符。傳說發(fā)明人是姜子牙。兵符用玉或青銅做成,然后對劈為二,右半留存“中央”,左半發(fā)給統(tǒng)兵將領(lǐng)或地方長官。中央調(diào)兵時,使臣要帶符前去,兩相驗合,命令才能生效。
古代的兵符一般都鑄或刻成虎形,稱為虎符?;⑹菂擦种凶顑疵偷囊矮F,在叢林的爭斗中百戰(zhàn)百勝,所以古人在戰(zhàn)爭中也以虎為神,許多與軍事有關(guān)的人和物都冠以虎名,調(diào)兵遣將的信物鑄成虎形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現(xiàn)在存世的一批最早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4件。
新郭虎符,現(xiàn)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上有錯金銘文4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便懳淖詈笠痪涞囊馑际牵喝绻娗榫o急,不必等會符,可以舉烽火報訊,立即行動。一般認為新郭虎符是戰(zhàn)國后期的用品。
杜虎符,1973年在西安郊區(qū)山門口公社發(fā)現(xiàn),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杜虎符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⒆髯邉有危菏?,尾端卷曲。錯金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毋會符,行?!庇捎谇貒膰挥谢菸木蝗朔Q君,所以史家估計杜虎符應是秦惠文君時的用品。
陽陵虎符,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有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東郡虎符是1953年陜西省周至縣文化館征集所得,現(xiàn)藏于周至縣文物管理所。長9.5厘米,高4.3厘米。虎脊有錯金銘文,字體為小篆,左右兩半銘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東君。”由于秦國只有秦始皇才自稱始皇帝,所以人們認為,陽陵虎符和東郡虎符都是秦始皇時代的用品。也有人認為東郡虎符不是秦國的,是后人偽造的。
郭沫若自己在寫《虎符》之前不久,1941年9、10月間得到了一個虎符。這是他從一位轎夫手里花了10塊錢買來的。據(jù)說是由轟炸后的廢墟中掏撿出來的東西,以前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收藏品。這一個虎符,長約3寸,背上有10個錯金書分寫兩邊,一邊5字,全文是“右須軍衙(?)干道車X第五”,“軍”的下一個字不知是“閭”還是“衙”,車下一個字連筆劃都弄不清。字體是漢隸。郭沫若認為這件虎符假的可能性較大。
漢文帝時期已有記載:“初與君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睗h代還用過金虎符。唐代因太祖叫李虎,避虎字諱,改用銅魚符、龜符。宋元代又用金虎符。宋代的虎符上篆刻“某處發(fā)兵符”,下鑄虎豹為飾。左右符各五,右五符留樞密院,左符交高級軍官。指揮300人用一虎一豹符,5000人以上用雙虎豹符。金代的虎符左半留在中央,右半交給帶兵將領(lǐng),正與宋制相反。
(責編 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