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引言
《十月革命》是一節(jié)很難上好的課。反思以前的教學,筆者是按照教材把教學重點放在“十月革命”的意義上講,即把“十月革命”放在“人類歷史新紀元”等一些重大歷史結論上去“拔高”它。而現在史學界對“十月革命”已經有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隨著課改的發(fā)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逐步深入,教師對歷史問題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另外,從歷史為現實服務這一教學功能上說,不能再習慣以“政治正確”的角度自居,而應該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當前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質。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應該讓“十月革命”回歸理性,上好它是回應現實思考的需要。
背景介紹
教材中關于十月革命的論述基本上還是來源于《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屬于“政治宣傳”課。筆者對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進行這樣的處理:避開“十月革命”的難點(意義),把教學重點放在“二月革命前的俄國”,在教學方法上對教材中的“宏大敘事”進行細節(jié)上的補充,即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還原,盡可能讓歷史回到原來面目;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即過程引導。
教學情景展現
情景一如圖1所示。教師把《排隊購買面包》的圖片制成幻燈片投射到大屏幕上,指導學生觀看圖片獲得一些表面的信息:人們站立的姿勢,穿著打扮,建筑物看上去有什么特征等。當學生對圖片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則站在“歷史現場”的位置上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
“這是發(fā)生在1917年3月8日(三八婦女節(jié))彼得格勒街頭的一幕,街上排隊的人們在干嘛?”(買面包)“買面包為什么要排這么長的隊呢?”(面包脫銷)“造成面包脫銷的可能性原因有幾種?”“面包脫銷,誰會最緊張?會引發(fā)什么事件?(聯系當天是‘三八)”“連婦女們都群情激昂了,接下來又會發(fā)生什么呢?”(工人罷工)“工人罷工,接下來形勢會如何發(fā)展?”(政府派兵鎮(zhèn)壓)“政府派兵去鎮(zhèn)壓,結果呢?”……
隨著問題的展開,引導學生去合理地推導事件發(fā)展的進程及可能出現的情況,教師及時補充歷史信息,使學生移情入景到這場使貌似強大的沙皇政權完全“出人意料”地突然崩潰的革命中。然后引出問題:“你能看出二月革命是誰領導的嗎?”(它是一次自發(fā)的革命)“那它為什么會發(fā)生呢?”……
這樣就很自然地激發(fā)學生從引發(fā)革命的一個偶然性歷史事件中去思考革命發(fā)生背后的必然原因。在思維沖突中學生的思維發(fā)生由表及里、由個別到整體的變化,這一變化即是歷史意識形成的重大表征。學生由此理解了“任何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是偶然性因素和必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重要歷史結論。
情景二在前面對學生激疑教學的引導下,教師出示下面的材料。
1905年以后,沙皇丟掉“抑強扶弱”的口號,放下為“民”做主的旗幟,改而實行“保住地主,扶植富農,犧牲貧弱,分化農村”的改革(即斯托雷平改革),以明顯反道德的“原始積累”方式“勇敢地走上了”俄國的資本主義道路,對傳統農村公社實行掠奪性的“專制私有化”而積累了巨大的民怨。斯托雷平不公正的經濟改革導致農民從沙皇的基石變?yōu)樽畲蟮姆磳αα浚?907年各種形式的農民反抗達197次?!鹧恪?905年革命、改革與戰(zhàn)爭》
教師激疑:“看似偶然的二月革命的爆發(fā),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會引發(fā)這樣一場最終使沙皇政府垮臺的群眾大革命呢?”(是巨大的民怨)“那么這巨大的民怨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是由于革命前的俄國的這場‘斯托雷平改革。這場改革給俄國社會帶來了什么?”
教師首先指導學生找出材料中關鍵的信息點:1)“勇敢地走上了”俄國的資本主義道路;2)對傳統農村公社實行掠奪性的“專制私有化”而積累了巨大的民怨。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2點影響,即給俄國帶來經濟的發(fā)展,但因為不公正的經濟政策使下層人民(主要是農民)積累了巨大的民怨。在這一認知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進行思維的點撥:“這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學范疇的‘效率和公平的問題。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俄國的這場改革只追求效率而犧牲了公平,結果導致革命的發(fā)生。正確的做法是,在堅持效率優(yōu)先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平。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認識和解決貧富差距過大,是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沒有再提‘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以及‘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是強調‘努力緩解地區(qū)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注重社會公平。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現實問題。”(是為回應現實思考的需要)
這樣,革命將不再是過往,歷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記憶,而是與活生生的現實緊密相連,學生自然而然地由對關注現實的需要而把目光轉向歷史課堂。
案例分析
“回歸理性,回應現實”是對革命史的教學的一種嘗試。對此,筆者進行了反思,有以下幾點啟發(fā)和思考。
回歸理性,是歷史教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也是上好“革命史”這類課型的基點實事求是是歷史的生命,一切都要按照原來的面貌直書實錄。當然,教育工作者所能做的是盡自己最大的可能還原歷史,對教材中的“宏大敘事”進行細節(jié)上的補充,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關注歷史事件本身發(fā)展的軌跡和內在的規(guī)律。即培養(yǎng)學生關注史實,不惟書,不惟上,只惟史的求實意識。讓學生掌握“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按一定目的鑒別、整理和歸納史料中有用信息的能力,并能運用史料觀察、思考和解決有關的歷史或現實問題?;貧w理性,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才能引導學生透射過去、現在、將來,為明天開拓道路,指引方向。
回應現實,需要有“革命者”的勇氣和智慧歷史是過去了的觀實,現實是歷史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人們既不能離開歷史的基礎進行生活和創(chuàng)造,歷史也不能不在現實中留下痕跡和影響。況且,很多歷史問題本身就是現實問題,如愛國主義問題、民族關系問題、邊疆領土問題等。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也需要了解現實。歷史學的發(fā)展實踐證明,不知今也不能知古,只有深刻地了解現實,從現實的需要出發(fā),才能對歷史問題作出深刻的理解。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如果不了解今天社會的現狀、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就無法準確把握歷史教育的核心意義,即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梢哉f,有了回應現實的勇氣和智慧,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就不再是一句空話。筆者期待歷史教學在回應現實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從歷史課程意識上對“回歸理性”的教學策略進行的一些反思
1)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非常關注的一點就是歷史課程的資源意識。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資源,絕不是惟一的資源,教材更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稓v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歷史課程的基本內容,對如何實施教學和評價則不做具體要求,這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體意識。新課程為廣大教師搭建了更為廣闊的教學舞臺,使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準備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但也應該看到:比如,要回歸理性,就要對教材的“宏大敘事”進行細節(jié)的補充,但很容易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強調了細節(jié)卻沒了史學整體性,就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歷史。比如,上完這節(jié)課很,學生可能對“十月革命”產生這樣的印象——“十月革命”就是一個由“面包”引發(fā)的事件,而沒有了對“十月革命”的宏觀整體的把握。怎樣處理細節(jié)與整體的關系,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另外,回歸理性更大程度上要求引入一些新的史學研究成果。新觀點的引入,應該是對教材觀點的補充,是給學生提供新的視角。而不應該是“顛覆”教材的觀點,更不能“非此即彼”,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這就不是“回歸理性”,而是走向另一個認知誤區(qū)。
2)新課程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筆者認為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與“回歸理性”這一教學指向是相輔相成的。每個學生都有其學習的思維和方法,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他的思維方法,而不是把某種思維方法硬塞給他。這體現在教師對材料的選取上,很容易會有一種對學生進行某種“主觀”引導或“灌輸”的“嫌疑”。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和探究。這種探究應該是圍繞歷史思維為核心展開的。
3)新課程要求在學習中正確發(fā)揮學生的非理性的因素,注重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情感體驗的非理性因素,與回歸理性的過程方法有機結合,更有利于三維目標的達成。被歷史打動是因為被細節(jié)感動。在回歸理性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應成為歷史教學的血肉和靈魂。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金鄉(xiāng)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