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367-01
由于初中思想政治學科本身的特點、性質(zhì)決定,在教學過程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科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知與行的統(tǒng)一。這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課標要求政治教師要正確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學及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地位,正確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系,做到幫助學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試圖通過灌輸和說教來代替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這是素質(zhì)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先決條件。下面是本人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中的點滴體會: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
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居于第一位,它表示在政治教師的一切言論的行動中。新課標非常注重學生的人文性,注重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注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新時代的政治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教師做到:(1)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fā)言論,誤導學生。(2)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要知行統(tǒng)一。有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闭谓處熞谡嗡枷搿€人品德、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為學生樹立榜樣。例如,教師講全民族的最高理想——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自己卻不求上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講誠實守信,自己卻極其虛偽;講遵紀守法,自己卻常常上課遲到早退;講大公無私,自己卻為了一點“回扣”強行向?qū)W生推銷并無多大價值的復習資料等,這樣學生就會懷疑教育和教學的真理性,懷疑教師的人格和修養(yǎng)。可見,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學生才會有法可效。
二、要學會教師角色的完全轉(zhuǎn)位
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實踐性。注重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jīng)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政治教師必須學會角色的完全轉(zhuǎn)位。
第一,從“全方位指導”轉(zhuǎn)位“適時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控制講話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這樣可給學生30分鐘活動時間。初中思想政治課每個框題都安排有“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如果教師每個階段講話2--3分鐘,學生每個階段活動探究7--8分鐘,那么,這樣的探究式課堂教學才算真正擺正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第二,從“學生傾聽教師”轉(zhuǎn)位“教師傾聽學生”。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使課堂死氣沉沉。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一種互動的師生關系,即“學生傾聽教師”轉(zhuǎn)位“教師傾聽學生”。在學生交流他們探究結果的過程中,通過傾聽學生,教師常常能輕易地辨別出哪些學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從而判斷學生理解的深度,并決定需要哪些內(nèi)容。同時,通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xiàn)、學生的觀點和發(fā)言,對教師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做出決策。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7期)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瓋A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薄啊@樣的傾聽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順風搖擺,時常靜默沉寂,但又潛藏著創(chuàng)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于:為了在空中綻開花朵,凝結果實”可見,教師傾聽學生是何等重要。
第三,從“教材研究”轉(zhuǎn)為“教材、學生雙研究”。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作家筆下被動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被動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所以,應該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要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因而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從“教材研究”轉(zhuǎn)位“教材、學生雙研究”。
第四,從“面向個體”轉(zhuǎn)位“面向全體”。在探究式教學中,并非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應該給每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極少發(fā)言的學生,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因此,我們不僅采用個體探究,更應該合作探究或大班集體探究,可利用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朗、分析透徹、各抒己見的特點,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倡導研究性學習,不僅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人性化和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而且可以拓寬學生的生活視野,為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提供機會。
三、要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
新課標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有機整合。政治教師應堅持學習,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懂得必要的心理學知識、法律知識。作為政治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fā)展的需要。我國近代思想家黃宗羲曾經(jīng)說過:“聞之未聞、業(yè)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庇纱?政治教師不僅僅是學生政治上的指路人,而且是馬列主義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jīng)濟已見端倪,新知識、新技術頻繁出現(xiàn),新信息、新觀念迅速傳播。政治教師必須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觀念、新知識,認真鉆研業(yè)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必須積極探索新時期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必須勤奮好學,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滿常新,努力做到學識淵博,業(yè)務精良,既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又具有廣博的相關知識,還具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業(yè)務能力;必須勇于實踐,結合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組織專題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善于總結,有效地推行素質(zhì)教育。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深入淺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應手;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敬重感,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