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芒
詩詞的結構須分內(nèi)外,意象結構成章是主體,平仄韻味體式,則是意象結構的衣裳。衣裳合不合身,只是裁縫功夫,按一般規(guī)則量體裁衣即可,只要主體是詩,外結構即使衣不蔽體、不稱體,并不妨其為詩。相反,外衣楚楚,而主體干癟,丑陋,終不能成其為詩。意象之來,從其原發(fā)狀態(tài)來說,當是先象而后賦意。如旅游詩大體都是見景生情、除此之外,我們?nèi)粘S写罅康脑?,卻是先意而后賦象,如哲理詩、酬應詩等等。其實詩的運思路線都是意與象的追附,運思過程就是意與象的交叉組構的復雜過程,不必分其先后主從。但在分析一首詩的時候,仍不得不從其建構意象的原始情況來辨其成敗之因。
近讀鐘家佐的幾篇旅游詩作,他都是順象構章,先寫景象,后發(fā)意興。景象為意興墊底。故景有所取舍,意興因景象而飚發(fā)。而全詩之定意,一根紅線貫穿到底,則是構章之要訣。取其三首詩來作比較研究:
游悉尼海灣
輕舟駛過海門橋,劇院揚帆趁早潮。
我寄萍蹤無足跡,霎時流影水中飄。
鷓鴣天·黃金海岸
碧海藍天護綠洲。乘風來去看云浮。一條彩帶飄飄下,萬頃滄波滾滾流。
帆縹渺,浪輕柔。八方游客樂悠悠。人間縱有黃金岸,難泊荒貧一葉舟。
登大容山
直上東南第一峰,登臨縱目趁長風。
群山匍匐衣襟下,萬象繽紛指掌中。
天地敞懷開畫卷,古今揮筆涌詩雄。
我來躡足云山路,獨立懸崖問太空。
第一首前二句純屬描寫客觀景物,后兩句則因景生意,運用比附聯(lián)想捕捉了“足跡”這一意象,表現(xiàn)了此景的特色:任何最物都可留下足跡,此處則無法印留足跡,連水中留影亦隨時被水漂走。既是從獨特之處寫景,又是從“足跡”角度抒其獨特的情思感喟,因而耐人尋味。此詩優(yōu)勝處在此,而從結構來說,則屬符合規(guī)律的平淺之作。
第二首前六句寫景。第六句以概念語言概括上文,雖屬贅筆,但它與末二句的新意形成反差,由它導引出情思的突發(fā),起了作用,故不覺贅。重要的是末二句突作高度的理性升華:同情天下“荒貧”之舟難泊“黃金海岸”。此意應是創(chuàng)作的主旨,一下提高了全詩思想境界,很好。但從章法上講,主旨在前未作暗示。突然飚升,不自然;前后意境大反差,雖是好手法,缺乏“過渡”意象,反覺生硬,有拼貼之感,且語言明確,缺乏含蓄,只有理性內(nèi)核而詩味淡然。
第三首特色是:無一句無我(作者自己),無一句無我之情思的抒發(fā)。我已與外景融為一體。首聯(lián)交代事由,但寫得不俗。頜聯(lián)最佳,以意趨象;頸聯(lián)亦妙,以象廣意。意象聯(lián)構,形成主旨(意)的線形流動、發(fā)展。在此積勢之下,尾聯(lián)當然應更躍上意境之高點。但前面已經(jīng)從時空兩方面大肆揮斥了,重復一下,抽象概括一下,就走了下坡路,甚至使蓄勢盡泄。家佐兄巧妙之處也就在此,他避開繼續(xù)正面擂鼓、以致淪于“三鼓而竭”的境遇,反而采取了淡化、虛化、不定化的語氣,去“獨立懸崖問太空”去了。因突如其來的設問,反倒使讀者回顧全篇而承其氣勢,從心中作了回答,又因立意模糊,反啟發(fā)了讀者多方探究的余味。這一結尾真是高明之至。
三首詩都是好詩,但從順象構章、意興轉(zhuǎn)換的角度來細加揣摩,無疑應數(shù)第三首最好。我們從比較中,當可更深劉地體悟到精品寫作中,這是又一個不應忽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