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鴻 郭蓬蓬
“昏”原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中上部是一個人的形態(tài),其下為日,太陽降落到人手之下,表示黃昏已來臨。這個造字跟“夜”的原理一樣,“夜”表示月亮到了人的腋下。后來小篆上部的人變成了“氏”字,于是看不出跟人的關(guān)系了。
“昏”的本義指天剛黑的時候,即傍晚時分。后引申指昏黑,又指模糊、看不清;進一步指胡涂、昏庸,甚至指神志不清,如發(fā)昏、昏厥、混亂等。
有趣的是這個“昏”在《詩經(jīng)》時代還表示結(jié)婚的意思。上古進入父系社會時代,中華大地實行的是搶親方式的婚姻制度,強壯的男性把別的部落的女子強搶過來,把她安放在自己穴居的山洞里,到了黃昏時分就跟她結(jié)合。這就叫“結(jié)昏”。那個時代“婚”字還沒有創(chuàng)造出來,就寫作“昏”。原始婚姻的新房就是山洞,所以到現(xiàn)在漢語還保留著一個古老的詞,把男女結(jié)合的新房叫做“洞房”。男人把女子搶來后,見到別的漂亮女子還會繼續(xù)去搶,所以《詩經(jīng)·邶風·谷風》里有一首詩這樣唱:“宴爾新昏,不我屑以?!毕惹暗哪镒泳捅瘒@地說:你們安樂新婚,對我卻冷淡不理睬!
為了表示女子被搶進男方昏黑的山洞,——那個對新娘來說是什么都看不清的生疏地方,所以結(jié)婚當天新娘穿上華麗的服裝,再給她蓋上紅蓋頭,由男方攙扶著進入洞房,然后才由男子掀開蓋頭。這種習俗至今還在部分農(nóng)村保留著,以再現(xiàn)原始搶親制度的一幕。
在我國云南,居住著26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不少民族還保留著搶親的習俗。但方式、方法和程序已有變化。所謂搶親,只是保留著形式而已,其實男女雙方是自愿的。在迎娶結(jié)婚的當夜,女方家屬會故意將新娘藏起來,男方則半夜前來,設法將新娘“搶”走。女方會故意派人大喊大叫地追趕,但最后還是讓男方得逞,男女雙方順利結(jié)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