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彥
凡嚴肅的小說創(chuàng)作者沒有不去儲備生活的,但,是儲備故事,還是儲備人物,說法就莫衷一是了。
本人的心得是:一定要儲備人物,而不是故事。故事是泥沙,人物才是埋在泥沙里的金子。沒錯,沒有故事,小說就難以立在紙上。余華說故事是小說最后的救命稻草,也自有他的道理。不過在一篇小說里,故事和人物是一種本末關系,是一種皮毛關系。人物是本是皮,故事是末是毛,因為一篇好的小說總是要先有人,然后才有關于人的故事,而不是先有了故事,再安插故事里的人。這樣說有些繞口。換一種說法:人物是小說的靈魂,而故事只是人物活動的舞臺。如果你是一名導演,你肯定要先選擇你的演員,然后才是場地。小說創(chuàng)作也如是。比如你的人物是一個歌者,你就給他提供一個歌臺:你的人物是一個舞者,你就給他提供一個舞臺:你的人物是一名模特,你就給他提供一座T臺。而這個“臺”,就是你要編的故事。你編故事的目的只是要展示你人物的特長和個性,當然,觀眾看的也只是你臺上的人物,而不是你搭建的臺子。這不是說你搭的臺子不重要,只有好的故事才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才能亮出他的靈魂:沒有T臺,你讓模特在廢墟上走貓步肯定要跌跟頭的。所以說,舞臺也是重要的。
舞臺是為演員服務的,同理,故事是為人物服務的。
有了以上共識。我們就可以導出以下結論——儲備人物。
這也合了文學的本質:文學——人學。
那么。如何來儲備人物?
觀察、研究。
你要留心觀察你身邊所有的人,看出他們的與眾不同,再把其他一個、數(shù)個與之相類似的人物嫁接到他的身上,讓他具有比普通人更為豐富,更復雜的性格。有了這么一個(或數(shù)個)人物也不要急于出手,你讓他就藏在你的心里,你可以每天想著他,和他說話,和他談心,和他辯論,甚至和他爭吵。直到有一天他非要“出來”,你攔也攔不住的時候,你就可以寫你的小說了,動手前先給他搭個臺子(這就是你所要編的故事)。這個臺子要根據(jù)你的人物量身定做,臺子大了,顯不出人物:臺子小了,耍不開,要節(jié)約用料,不能鋪張浪費。更不可渲“臺”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