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國民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座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x書,是萬事之基,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弊鳛檎f(xié)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連續(xù)6年在兩會上提出設立“國家閱讀節(jié)”的提案中如是說。
可見,讀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一個國家來說,讀書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國家的富強和騰飛必然要以知識凝聚力量,而讀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就一個民族來說,讀書涵養(yǎng)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就一個人來說,讀書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就“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來說,不僅可以使自己豐富閱讀,還能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葉圣陶先生在給某教師一封信中說:“老師既然要引導學生看書讀書,自己就得比較地善于看善于讀,不然怎么能引導呢?看看參考資料,只能起輔助的作用。真的自力更生,還在于自己教育自己,培養(yǎng)真功夫。”為了學生能自求得之,教師首先要能自求得之,進而漸漸營造出一個“書香校園”的氣氛。
其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愛讀書、崇尚知識的民族。讀書的傳統(tǒng)也早已沉淀在民族性格的深處。讀書使我們思接千載,縱橫萬里,窺天地之妙,得萬物之靈。文化的血脈、思想的精髓、國家的道統(tǒng)……都在讀書中綿延不絕,久傳于世。我們閱讀傳統(tǒng)強調讀書為學的首要意義就是修身弘道,以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強調讀書須求廣博,為學須求通達;強調讀書為學須“思”“習”“行”相結合,正如《中庸》中所概括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強調勤學苦讀,在中國閱讀史上,勤學苦讀的感人事例層出不窮,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韋編三絕”等等,這些故事數(shù)千年來曾激勵過讀書人發(fā)憤讀書,積極進取,其影響至今猶存。但同時,“學而優(yōu)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等,也是閱讀傳統(tǒng)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可驚嘆者,我們的祖先曾設計出一整套完備而行之久遠的制度,讓讀書成為國人治國安邦的進階。讀書之興衰實與我們個體與民族的命運轉折息息相關,須臾不可分離。
而個體與民族之未來在哪里?讀書才有未來。借助“世界讀書日”這樣的好形式,我們在本期特刊發(fā)“世界讀書日專題”活動組稿——“書·倡議、書·萬象、書·情緣”——從多角度立體展示書中百味,從而激發(fā)我們讀書的興趣。推廣讀書活動,開展全民讀書,大力倡導多讀書、讀好書,形成讀書的風氣,營造讀書的氛圍,提高讀書的水平,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要逐步使閱讀成為生命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一種風尚和文化。只有文化才是不可戰(zhàn)勝的,才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靈魂。在這個春天的好時節(jié),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找本好書,靜下心來讀一讀,讓透著墨香的文字,凈化我們心里的浮躁吧。雖然“世界讀書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義在于使每一天都成為“讀書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為書香的漸漸消散,擔著一份責任。愿每一個人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翻開書頁,在濃濃的墨香中,體驗讀書的喜悅,豐富心靈的世界,涵養(yǎng)我們民族的精神氣質……
讀書吧!不僅在“世界讀書日”,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天,天天都是“讀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