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慧
李開復是搜索巨擘谷歌Goog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qū)總裁;蔡志忠則是風靡全球的臺灣漫畫家,開啟中國古籍經典漫畫化的先河。這兩位世界司名的華人相聚對談,會激發(fā)出什么樣的智慧火花?
新一代青少年如何選擇他們的未來?讀書的目的是賺錢嗎?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做最好的自己?聽聽漫畫家蔡志忠與電腦創(chuàng)意大師李開復對談。
新一代青少年如何選擇他們的未來?
李開復:非常幸運,我的父母親很開明,在我兒時,就讓我自己試著做決定,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讓我成為“做最好的自己”。
有些人說,大家都想成為李開復,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要找到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向別人學習可以,但不是把別人當成自己的目標或道路,每個人都該成為“最好的自己”。
蔡志忠:如果不知自己喜歡什么?我建議拿一張A4的紙,在左邊寫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在右邊寫自己最不拿手、最不喜歡的,全列出來之后,就可以看到那一條路適合自己了。哲學家佛洛姆說,每個人被父母生下來,但每個人又自己重生一次——就是找到自己的道路:
談談你們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
桑:我出生在臺灣彰化的鄉(xiāng)下,是比較幸福的時代:父母不要求小孩念名校,也不要求小孩考及格,只要“看懂報紙就好”。所以,我們從小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還有一個比較幸福的原因是,我從小就受洗為天主教徒,3歲半就在村子的教堂里學習,讀了上千個故事。這些來自圣經的故事里,每個人都很特別,有的人會分開紅海,有的可以令瞎子睜開眼睛,有的可以制造方舟。而我什么都不會,年幼的我因此很惶恐。我開始想,我會做什么?9歲時,我立志成為漫畫家。童年的決定,至今沒有改變。
李:蔡老師是比我幸福多了??墒?,我覺得,有時真正的路并非從小就知道。我在3歲時,做的夢和大多數當時的孩子一樣,想做科學家、總統(tǒng)、航天員,都是很童稚的想法。
幸運的是,我5歲時,父母讓我選擇上小學,跳過了上幼兒園大班,這點很難得。進入小學后,慢慢找到不同興趣;在20多歲時,我陸續(xù)接觸到科學、技術、管理,真正找到自己想走的路;40歲的時候,我找到幫助青年人發(fā)現自己的教育目標。我覺得,理想可以一輩子慢慢找,人生不一定只有一個追求。
讀書的目的是賺錢嗎?
蔡:我從小就立定志業(yè),我要畫畫一輩子,只要一天有個饅頭,就要畫畫一輩子。所以,對我來說,錢從來不是問題。
李:我看過一個學術研究,他們找了1500位將讀MBA的人,問他們來讀MBA是為了追求什么目標?大部分的人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小部分的人是為了理想。多年之后,他們又把這1500人找到,結果發(fā)現,那些真正發(fā)了財的人,98%都足當初為理想做事的,只有2%是為錢做事。所以,就算立志想要賺錢,也要找到自己理想;找到自己愛做的事,才會賺錢;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賺錢,那反而賺不到錢。
我讀大學時,做律師和醫(yī)生是當時最賺錢的。那個年代,學電腦是沒有出路的,那時沒有“蘋果”,沒有“微軟”,更沒有谷歌Google。學電腦在那時不是賺錢行業(yè)。但我想,法律不是我想做的,于是,我從法律系轉學電腦。后來電腦發(fā)達了,一方面是運氣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選擇了自己的興趣。
如何幫助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李: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喜歡攀比,他本來可以很快樂,因為攀比,人生的目標就慢慢走錯了。我們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天賦與興趣,不盲目追尋別人的路,這樣才有機會快樂、成功。
蔡:人要先找到自己的“刷子”(本領),創(chuàng)造自己的葵花寶典。
李:多嘗試,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刷子”。如果被世俗的觀念擋住了視線,就永遠找不到了。像Google創(chuàng)始時,并沒有想到太多,不是為了錢,只是單純覺得,人需要搜索,網上那么多數據,那么就做個工具幫大家來搜索,誰知道能不能賺錢?最后,賺錢也是附加的。站在數碼時代的尖峰,最想做什么?
蔡:我正在做人生最后一件事。我一直以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只要通過正確的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數學、物理、語言都各有方法……我想要和大家分享這些學習法。接下來,我想推展“數字閱讀”。這是我正在做的人生最后一件事。
今天的孩子不幸的是,父母要求得太多,以為文憑越多越好。其實,我們該找到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這次,經濟大蕭條,對我而言、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好事。人生,不是一切朝錢看。過去幾十年,中國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回復到“行行出狀元”,這種現象很好,每個人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每個人要及早找到人生目標,做“最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