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明
摘要:18、19世紀之交英法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的斗爭使拿破侖決定將法國的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19世紀中期俄國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敗于英法之手的窘境迫使亞歷山大二世向美國兜售俄國的殖民地阿拉斯加。美國在上述英法爭霸、克里米亞戰(zhàn)爭和波蘭起義等時期,通過推行對歐洲列強的中立政策和實施靈活的外交策略,抓緊國際機遇,坐收漁翁之利,先后將這兩塊殖民地收入囊中,實現了將領土擴張到太平洋之濱的愿望?!奥芬姿拱材琴徺I”和“阿拉斯加購買”都是歐洲列強紛爭和美國充分利用國際機遇的結果。推行適合本國國情和世界形勢的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國際機遇的策略,是美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鍵詞:國際機遇;美國;太平洋;領土擴張
中圖分類號:K7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59-8095(2009)05-0089-09
根據1783年的《巴黎條約》,美國是一個版圖在密西西比河中線以東的純大西洋國家,與太平洋遠隔千山萬水。然而,經過六七十年的領土擴張,到19世紀中期,其領土已抵太平洋之濱,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太平洋國家。美國向太平洋方向進行領土擴張的手段可用四個字概括:巧取豪奪。所謂“豪奪”就是用武力奪取,如通過美墨戰(zhàn)爭(1846-1848年)吞并了墨西哥領土的一半。所謂“巧取”就是充分利用國際機遇以低廉的價錢購買,“路易斯安那購買”和“阿拉斯加購買”是兩個典型案例。本文利用筆者新發(fā)現的英文史料,試通過對這兩樁交易的探討,揭示:歐洲列強的紛爭是如何導致法國和俄國拋售其美洲殖民地和美國是怎樣充分利用國際機遇向太平洋進行領土擴張的。
一、英法爭霸與拿破侖的決斷
美國向太平洋擴張的關鍵一步是巨大的路易斯安那領土的獲取。1803年,美國與法國簽訂《路易斯安那購買條約》,以每英畝3美分,總價值1500萬美元收購了巨大的路易斯安那——東自密西西比河西至落基山脈,北起加拿大邊界南到墨西哥灣,面積827990平方英里。
法國出售路易斯安那與英法長期(1688-1815年)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密切相聯。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年)中,英國是最大的贏家,法國是最大的輸家。根據1763年《巴黎和約》,在北美,法國將整個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北美地區(qū)(除新奧爾良外)、西印度的格蘭納達、格林納丁斯群島割讓給英國,法國的盟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法國則將路易斯安那和新奧爾良讓給了西班牙作為補償,收回了被英國占領的瓜德羅普島和馬提尼克島。在亞洲,法國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zhèn),印度基本上為英國所有??傊?,七年戰(zhàn)爭后英國成為海外殖民霸主。1789年后,法國重新崛起,英法爭霸戰(zhàn)進入一個新階段。1798年,拿破侖遠征埃及,意在從英國手中奪取印度。早在1769年,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雪塞(Choiseul)公爵就建議:出兵占領埃及,以彌補七年戰(zhàn)爭中法國在北美的領土損失;法國殖民者可通過引入藍靛、棉花和甘蔗使埃及的農作物多樣化;開鑿一條通過蘇伊土地峽的運河以引起一場世界貿易革命,并使法國控制通往印度之路上的咽喉。拿破侖繼承了雪塞公爵的遺志,決定遠征埃及。1797年4月,他在給督政府的信中寫道:“為了真正摧毀英國,我們將完全明白我們需要奪取埃及的日子并不遠了。”同時拿破侖還有在東方大展殖民夢的宏圖。他說:“歐洲是個鼴鼠丘,這里的一切消耗殆盡了;我的榮光已成為過去。這個小小的歐洲不能為我的榮光提供足夠的空間。我們必須到東方去;一切偉大的榮耀已經在那里等著我們?!庇捎诎<叭嗣竦牡挚购陀\娒麑⒓{爾遜的打擊,拿破侖遠征埃及的冒險失敗。
建立東方殖民帝國的迷夢成為一枕黃粱之后,拿破侖又把目光轉向美洲,準備在新大陸重建殖民帝國。1800年,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圣艾爾德方索條約》(Treaty of San Ildefonso),據此,西班牙將路易斯安那還給法國。在《亞眠和約》簽訂前夕,英國也準備把1793年以來英法交惡而占領的馬提尼克島還給法國。這樣,有圣多明各、馬提尼克島、瓜德羅普島和新奧爾良在握,加上路易斯安那,拿破侖打算建立一個以圣多明各(法國最富的殖民地)為基礎的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殖民帝國,使路易斯安那成為西印度唯一的大宗產品供應地,以便在商業(yè)上與即將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競爭。然而,事情并不總是以拿破侖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由于法國殖民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以及法國大革命的鼓舞,圣多明各黑人發(fā)動起義,并于1801年獲勝,頒布了第一部憲法,宣布永遠廢除奴隸制度,杜桑-盧維圖爾任終身總統。拿破侖派其妹夫黎克勒(Leclerc)將軍率領精兵35000人前往鎮(zhèn)壓,但在黑人的打擊和黃熱病的折磨下全軍覆沒。面臨歐洲英法重新開戰(zhàn)的局面,拿破侖再派兵赴圣多明各已不可能,而且需要錢打仗。鑒于上述形勢,法國財政部長弗朗索瓦茲·德-巴爾貝一馬布瓦(Francois de Barbe-Marbois)也力勸拿破侖道:沒有圣多明各,路易斯安那的價值就大為縮水了。而且,在戰(zhàn)爭的情況下,該領土將會被加拿大的英國人所奪取。法國無力派遣軍隊去占領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既然如此,為何不放棄在美洲建立帝國的打算,而將這塊領土賣給美國呢?于是,拿破侖決定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拿破侖的決定遭到了他弟弟呂西安·波拿巴和哥哥約瑟夫·波拿巴的強烈反對。呂西安是《圣艾爾德方索條約》談判法方的主要代表,他自夸由于他的努力而使曾經長期是法國王冠上最明亮的一顆寶石的路易斯安那這塊巨大領地重歸法國。約瑟夫是《亞眠和約》的談判者,他將該和約看成使法國重新成為重要殖民帝國的第一步。兄弟三人大吵大鬧,從杜伊勒里公園的浴池吵到拿破侖秘書的辦公室,那種狂暴場景把浴池的服務員嚇得暈死在地。盡管兄弟們的拼命反對,也無法動搖拿破侖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的決心,拿破侖宣布:無論憲法上有什么限制,他都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路易斯安那購買條約1803年4月30日簽字,到5月18日英國就撕毀《亞眠和約》,正式向法國宣戰(zhàn)了??偠灾▏鴮⒙芬姿拱材浅鍪劢o美國是英法爭霸的結果和需要。
二、克里米亞戰(zhàn)爭與亞歷山大二世的兜售
獲得阿拉斯加是美國利用國際機遇向太平洋進行土地擴張的另一典型例子。1867年3月30日美國與俄國正式簽訂購買阿拉斯加的條約,以720萬美元(相當于每英畝2美分)購買了總面積達586400平方英里的阿拉斯加。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拉斐特學院歷史教授小理查德·E.韋爾奇(Richard E.Welch,Jr)在冷戰(zhàn)氣氛最濃烈的1958年指出:“1867年美國從俄國購買阿拉斯加,現在經常被作為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而進行及時干涉的一個例子。時事評論員一設想到蘇聯在曾經是‘俄國的美洲建有空軍基地時就不寒而栗,并贊揚國務卿威廉·蘇沃德(WiUiam Seward)奇跡般的遠見。”假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能預見到后來蘇美對峙的局面,他是絕對不會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的。為什么當時俄國要將阿拉斯賣給美國?
阿拉斯加的出售首先是歐洲列強紛爭的直接結果。為了爭奪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境內的利益,俄國與英法打了一場惡戰(zhàn)——克里米亞戰(zhàn)爭(1853-1856年),俄國慘敗。戰(zhàn)爭給俄國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后果。到1857年春天,俄國深深地陷入克里米亞戰(zhàn)爭所導致的財政危機之中:國債超過5.66億盧布;由于銀盧布退出流通和紙盧布的顯著貶值,國家面臨失控的通貨膨脹。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認為形勢危急。面對戰(zhàn)爭造成的國庫空虛,沙皇亞歷山大的兄弟、康斯坦丁大公于1857年3月23日寫信給外交大臣哥恰科夫(Gorchakov),敦促將阿拉斯加轉讓給美國,其理由之一就是國家急需錢。他命令幾位專家對阿拉斯加進行估價,售價定為7442800銀盧布。售后,俄美公司和俄國政府各得一半。
俄國面臨的另一種國際形勢就是阿拉斯加受到英國和美國的覬覦。英國想得到阿拉斯加,然后將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合并在一起。為了防止英國以武力奪取阿拉斯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前夕,俄國做了一個假裝出售阿拉斯加的安排:讓“俄美公司”將所經營的阿拉斯加假裝賣給美國“美俄商業(yè)公司”??死锩讈啈?zhàn)爭中,英國進攻俄國的勘察加半島之后,對阿拉斯加構成潛在的威脅。在華盛頓的俄國駐美大使斯托克爾(Stoeckl)在保護俄美公司的利益時遇到了麻煩,感到不安。因為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移居鄰近阿拉斯加的俄勒岡地區(qū),美國的船只和代理商強烈要求阿拉斯加港口對他們開放。斯托克爾還從美國總統布坎南處得知:美國摩門教徒打算移居阿拉斯加。他認為“如果摩門教徒來的話,我們或被迫與之戰(zhàn)斗或將領土讓給他們”。當時巡邏在北太平洋的俄國海軍少將波波夫(Popov)對美國想占有阿拉斯加的欲望洞若觀火。他在1860年2月7日寫道:“對于歐洲人來說,蔑視門羅主義和‘天定命運是夠容易的,但是如果他們對美國人更了解的話,他們就會知道這些思想存在于美國人的血液里和他呼吸的空氣中。共有2000萬美國人,且每個人都是自由人,充滿著‘美洲是美國人的思想。他們已經得到了加利福尼亞、俄勒岡,遲早會得到阿拉斯加。這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不可阻擋的。”
俄國沒有財力資助面臨破產的俄美公司。在19世紀50年代之前的一個多世紀里,俄國人在阿拉斯加捕捉海獺,從事毛皮貿易,獲利豐厚。但由于長期捕捉,海獺資源大量減少,毛皮生意日趨不景。俄美公司試圖發(fā)展新的產業(yè)如煤礦、冰和木材等取而代之,但都失敗了,因此公司的信譽每況愈下,1854年其股份價值約500盧布,1866年按75盧布的價錢也找不到買主?;蚱飘a邊緣的公司向財政部求救,政府不愿接管,財政部長里尤特恩(Reutem)和康斯坦丁大公只好寄希望于美國購買阿拉斯加。
有鑒如此,1866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親自主持召開有康斯坦丁大公、財政大臣里尤特恩、外交大臣哥恰科夫、海軍大臣克拉比(Krabbe)和駐美大使斯托克爾參加的內閣會議。會議一致同意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兜售的任務交由斯托克爾去完成。斯托克爾在美國以高價雇用一批院外說客,從事助銷阿拉斯加的工作。斯托克爾與蘇沃德經過反復討價還價,最后雙方在買賣協議上簽字。亞歷山大二世對阿拉斯加的成功兜售感到非常高興,特獎勵哥恰科夫25000盧布。
可是,俄國人高興得太早了,麻煩的事情還后面。當1867年和1868年之交美國國會開會審批付給俄國的撥款時,一部分國會議員支持所謂的“珀金斯要求”而反對向俄國付款。此事鬧遍了美國參眾兩院,也搞得俄國政府寢食不安。最后,斯托克爾與蘇沃德商量了一個辦法,由俄國出錢買通了美國國會,撥款才于1868年7月14日通過。這一事件的實質是一部分美國人由于當時不了解阿拉斯加的戰(zhàn)略和資源價值以及專心于內戰(zhàn)后的重建,以該事件為借口反對蘇沃德購買阿拉斯加。他們稱阿拉斯加購買為“蘇沃德的蠢事”,稱阿拉斯加為“蘇沃德的冰箱”、“安德魯·約翰遜的北極熊公園”,等等。這說明俄國為了出售阿拉斯加而不惜向美國國會議員行賄。
俄國為何那么迫不及待、甚至以行賄的方式拋售阿拉斯加?答案只能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中去找:克里米亞戰(zhàn)爭使俄國消耗巨大,國庫空虛,俄國最需要的是錢。因而也就無力資助經營阿拉斯加、面臨破產的俄美公司。英國和美國又時刻覬覦著阿拉斯加,俄國對之無力守衛(wèi)。
三、美國的政策、策略與兩地的購買
拿破侖、亞歷山大二世都積極主動地將本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賣給美國,除了當時的國際形勢所致之外,美國的政策和策略更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的開國元勛從一開始就主張領土擴張,杰斐遜的擴張目標是包括太平洋沿岸的整個北美大陸。他就職總統不久就說:“不管現在我們的利益會怎樣把我們限制在自己的疆界內,但不可能不展望未來。那時,我們的迅速發(fā)展壯大會把我們的利益擴大到該疆界以外,囊括整個北美,即使不包括南美的話?!泵绹饨徽呤穼<彝旭R斯·帕特森指出:“杰斐遜最初著眼于密西西比河流域,但他的眼界也包括太平洋沿岸、佛羅里達、古巴和中美洲運河。至于西班牙占據的美國邊界地區(qū),用亨利·亞當斯的話來說,象一條‘巨大的、孤立無援的、有利可圖的鯨魚那樣停滯不動,杰斐遜是不必著急的?!睘檫_到上述目的,美國建國以來,對歐洲列強長期推行的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中立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國際機遇的策略。
對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的英法對抗,美國保持中立。1793年4月22日,總統華盛頓就發(fā)布了《中立宣言》:“在以奧地利、普魯士、撒丁、英國和荷蘭為一方,法國為另一方的戰(zhàn)爭中,美國的責任和利益要求他們(美國人——筆者注)應該以誠心誠意的態(tài)度對交戰(zhàn)列強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行動。任何美國公民,如果由于參加、幫助或煽動對上述任何國家的敵對行為,或是向上述任何一國運送被現代國家法慣例所規(guī)定為禁運品的物資,而依照國家法遭到懲處或物資被罰沒,美國政府對此將不予保護”。盡管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是親英的,以杰斐遜為代表的共和黨人是親法的,但這都沒有影響美國的中立。美國中立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將歐洲國家間的敵對與戰(zhàn)爭作為美國進行商業(yè)擴張和領土擴張的好機會。托馬斯·帕特森指出:1789年以后席卷歐洲的一系列戰(zhàn)爭起初對美國有利,“年輕的共和國的經濟繁榮依賴于以優(yōu)惠的條件在國外出售剩余農產品,歐洲的戰(zhàn)爭自然而然地為中立國船運業(yè)者創(chuàng)造了貿易機會?!捅泵李I土爭端而言,歐洲的戰(zhàn)爭也給美國以更多的外交力量。既然英國和西班牙卷入了同法國的糾紛以及交戰(zhàn)國雙方都希望同美國進行貿易,喬治·華盛頓的政府便可以更有力地就密西西比河和佛羅里達問題同西班牙進行談判,就仍然被英國占領的西部要塞問題同英國進行談判?!笔穼嵶C明:美國正是施展充分利用歐洲列強紛爭的機遇的策略,導致有利于自己的美洲殖民地所有權的變更。
1800年《圣艾爾德方索條約》簽訂之前,路易斯安那在西班牙手中,美國并不擔憂,因為西班牙承認美國使用密西西比河和在新奧爾良存放貨物的權利。更重要的是西班牙是個正在走下坡路的弱國,它所擁有的路易斯安那遲早會成為美國的囊中之物。但當路易斯安那重歸法國后,美國憂心忡忡、驚恐
不安。1802年4月,杰斐遜在給美國駐法大使羅伯特·利文斯通(Robert Livingston)的信中指出:“西班牙將路易斯安那和佛羅里達轉讓給法國使美國極端痛苦?!厍蛏嫌幸粋€地方,該地方的占領者是我們天生的和永久的敵人,該地方就是新奧爾良。我們國土上八分之三的產品必須通過新奧爾良進入市場。新奧爾良肥沃土地的產出不久將超過我們總產品的一半,該地區(qū)不久將包含我們一半以上的居民。法國置身于此通道口是對我們的挑釁?!庇捎谀闷苼霎斦姆▏莻€強國,而美國是個弱國,路易斯安那被控制在法國之手,美國不僅無望吞并它,而且連使用密西西比河和新奧爾良的權利也喪失了。一些美國人叫囂,為了這些權利,不惜與法國一戰(zhàn)。但是杰斐遜決定利用英法爭霸的國際機遇和美國與法國在獨立戰(zhàn)爭中結下的且至今尚未破裂的友好關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一方面,1802年4月他在寫給羅伯特·利文斯頓的信中警告法國:法國占領路易斯安那和新奧爾良之日,即是“我們就必須與英國艦隊和英國相結合之時。”總統確信這一警告在法國已眾所周知。另一方面,派詹姆斯·門羅為特使赴法協助利文斯頓與法方談判,欲以1000萬美元的代價從法國購買新奧爾良和佛羅里達的全部或部分,最低限度也要購得密西西比河和新奧爾良港的使用權。在談判桌上,拿破侖起初假裝不肯松口,利文斯頓沒有忘記利用法英爭斗的局勢,對拿破侖重復了杰斐遜信中的話:如果我們的要求繼續(xù)被拒絕,我們將與英國聯合。正值此時,拿破侖收到英國正在準備海陸全面開戰(zhàn)的情報。于是,全盤托出早已預想好的方案:將整個路易斯安那以1500萬美元賣給美國。拿破侖的出售方案與門羅所持的美國政府的購買指令是大相徑庭的。在國家利益面前,門羅和利文斯頓不顧是否違背本國政府的指令,欣然同意,當即敲定了這筆交易。如此重要的買賣在門羅抵達巴黎后兩個星期多一點的時間內就達成了,這種談判速度在歷史上是罕見的。然而,路易斯安那購買還存在著憲法問題,因為美國憲法沒有授權總統獲取這塊新領土并將它并入美國的權力。杰斐遜曾考慮要求國會通過一條允許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憲法修正案,但擔心拿破侖變卦(利文斯通的報告中暗示過此點),就立即批準了對路易斯安那的購買。路易斯安那在法國手里僅僅呆了20天就轉為美國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美國抓緊機遇實現領土擴張的高超的外交策略。
蘇沃德繼承和發(fā)展了杰斐遜的領土擴張理念,是個典型的帝國主義者。他預言:拉丁美洲、太平洋諸島嶼、亞洲和加拿大,由于被美國的偉大所感染,以及由于上帝的某些無限的意志,最終將會被吸引到美國一邊來。征服戰(zhàn)爭是不必要的;商業(yè)會把遙遠的地區(qū)結合在一起。墨西哥將是這個新帝國首都合適的地點。為實現領土擴張的理念,蘇沃德繼承和發(fā)揚了其前輩的對歐中立政策和利用國際機遇的策略。對蘇沃德任國務卿之前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美國即持中立立場。一方面,美國的船只被雇用,運送英法同盟的彈藥和軍隊到克里米亞;另一方面,美國又將一艘汽艇賣給俄國,派15名技術人員赴圣彼得堡幫助俄國修鐵路。
蘇沃德的中立政策在對波蘭起義的問題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稍微詳細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1863年1月俄國統治下的波蘭發(fā)生反俄殖民統治民族大起義。法國拿破侖三世立即打著為了波蘭人民利益的旗號開始策劃干涉,并試探美國是否愿意與法國合作,共同對付俄國。4月9日,法國外交部長愛德華·德魯英·德伊于伊斯(Edouard Drouyn de I'Huys)向美國駐法大使威廉·劉易斯·代頓(William Lewis Dayton)通報波蘭情況時宣布:“法國、英國和奧地利馬上就要向俄國表明它們的觀點,并就它們對俄國抗議的性質已大體上取得一致。”他向代頓保證:“一切將以最溫和的形式進行,沒有施壓的企圖?!贝D回答說:“這是一個歐洲人的政策問題,雖然其中我們可能有一般的利益,但這個問題完全從屬于我們在本國和本大陸事務中的利益?!北砻髅绹辉竿▏坏栏缮娌ㄌm事件。法國雖然碰壁,但繼續(xù)努力拉美國與其一起對抗俄國。4月23日,德伊于伊斯致信法國駐美大使梅西埃(Merci-er):法國、英國和奧地利為了對同時提交給俄國的聲明達成一致之目的而正在商量;他希望法國的觀點能被其他政府所接受。梅西埃受命將此消息轉告蘇沃德,信以邀請結尾,邀請美國加入歐洲列強抗議俄國:“現存于美國政府和俄國宮廷之間的友好關系不得不讓位于以友好形式提出的忠告;而且我們完全相信美國政府能理解這是一種向俄國政府表明觀點的最滿意的方式?!?月11日蘇沃德對法國的上述邀請給予了非常巧妙的回答。在表示對拿破侖三世對波蘭問題的關切和動機予以欣賞之后,蘇沃德宣布:他相信沙皇開明和人道的特性會導致其“盡一切可能接受建議,只要這種可能與他以杰出的智慧和自控所領導的偉大國家的總體福祉是一致的”。他接著指出:盡管我們以贊許的態(tài)度考慮拿破侖的建議,但是在我們與法國、奧地利和大不列顛合作的路上有著不可克服的困難。他聲稱:“考慮到本共和國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它復雜、獨特以及頗得人心的憲法,美國人民對以智慧促成人類進步事業(yè)肯定是滿意的,以此智慧,他們應該履行自治政府的權力,避免在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與外國結盟、進行對外干預和對外干涉?!彼迹赫拿看螞Q定都經過美國人民深思熟慮的裁判而獲批準,“我們的不干涉政策……已經變成了一項傳統的政策,除非有最緊急的情況,該政策不會被放棄,它無異于一種明顯的需要?!碧K沃德的上述聲明被抄送給美國駐英大使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Chades Francis Ad-ams)和美國駐俄大使卡休斯·馬塞勒斯·克萊(Cassius Marcellus Clay)。并且克萊得到通知:他可以以非正式的方式讓哥恰科夫親王知道該聲明的內容。
蘇沃德回答法國外交部長的聲明完全堅持和繼承了1796年喬治·華盛頓的《告別演說》的精神:只謀求美國的發(fā)展,不卷入歐洲的任何政治糾紛。這一聲明是俄國求之不得的,因為所謂“不干涉”波蘭問題就意味著放手讓沙皇去任意屠殺波蘭起義者。拿破侖三世雖然公開表示支持波蘭人的意愿,但完全沒有軍事支持,也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因此,蘇沃德“兩面光”的回答也未使法國丟失面子。德伊于伊斯向代頓宣布:他對“法國人對美國人的懇求所產生的結果一點也不失望,……的確,這種對我們的懇求已成為一種‘崇敬和尊重而不是其他什么。”不言而喻,俄國對美國的立場打心眼里感到高興。當哥恰科夫要求允許發(fā)表蘇沃德的聲明時,克萊馬上同意,為了證明自己同蘇沃德是一致的,他說:“你們(指俄國人——筆者注)的立場是正確的,因而對我們強大的對手——他們正在積極地反對俄國——而言不可能觸犯了正義。無論蘇沃德的聲明估計對英國和法國產生何種影響,這種影響已經形成了。由于我們國內外的道義支持,該聲明的發(fā)表幫助了俄國。”蘇沃德顯然接受了克萊曾經向他表達過的這一觀點,因為他完全贊同克萊的行為。哥恰科夫在5月22日的一封信中表達了沙皇對美國的感激之情:“皇帝陛下為美國政府對他關于俄帝國總體福祉的觀點和計劃的信任之情而深受感動。
……對于皇帝陛下來說,一個真正滿意的原因是:他看到他以秩序和安寧為宗旨指導他的帝國的所有部分走穩(wěn)定發(fā)展之路的不懈努力,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一個國家的賞識,對這個國家,皇帝陛下和俄國人民懷著最友好的感情。……皇帝陛下高度地贊賞美國執(zhí)行不干涉原則的堅定性……”
美國是通過反抗和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的國家,按道義它應該支持波蘭的反俄民族大起義。然而美國卻在嚴守中立政策、在堅持不干涉原則的幌子下聽任沙皇鎮(zhèn)壓波蘭起義。一方面,這是美國的傳統政策,另一方面可以這說是蘇沃德為了日后獲取阿拉斯加而埋下的“伏筆”。因為早在1859年和1860年之交,俄美兩國之間就在談論阿拉斯加的交易問題了,1861年就任國務卿的蘇沃德不會不知曉此事。美國對波蘭問題的態(tài)度對阿拉斯加交易的重要影響在以前的研究中由于資料的缺乏往往被忽視,或者被輕描淡寫地隨便一提。實際上美國對波蘭問題的態(tài)度對俄國決定是否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至關重要,因為俄國非常介意別國對波蘭起義的態(tài)度。拿破侖三世由于公開支持波蘭起義而招來了俄國的憤恨。相反,普魯士由于明確支持沙皇鎮(zhèn)壓波蘭起義而贏得了俄國的好感。對德國的統一問題,俄國的傳統政策是維持德意志的分裂狀態(tài)??墒牵斮滤果湈状我酝醭瘧?zhàn)爭完成統一大業(yè)時,俄國都未加干涉。俄國以此報答普魯士1863年對沙皇鎮(zhèn)壓波蘭起義的支持。由此可見,美國對波蘭起義的中立和不干涉對阿拉斯加購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國的中立政策和策略為什么會導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效果呢?一方面,美國可以通過推行中立政策為自己牟私利。另一方面,歐洲列強想拉攏和利用中立的美國去削弱自己的對手。史實正是如此:1800年《圣艾爾德方索條約》中規(guī)定,法國不能將路易斯安轉讓給他國,拿破侖明卻知故犯,將路易斯安轉讓給美國。他在談到美國獲得路易斯安那時說:“領土的增加將使美國的力量得到永久性的加強,我正是要給英國樹立一個海上競爭者,這個競爭者遲早會挫敗它的傲氣?!倍韲鴮⒗辜淤u給美國,其中的一個目的是使英國陷入極大困窘的境地:“美國人對加利福尼亞的征服是對大不列顛在太平洋的野心的第一個有效的打擊。他們對阿拉斯加的獲得將使英國在太平洋的野心壽終正寢。夾在俄勒岡與阿拉斯加中間的英屬哥倫比亞不可能有很大的前途”。
四、結論與推論
路易斯安購買和阿拉斯加購買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兩樁領土交易。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這兩樁交易都是歐洲列強紛爭和美國充分利用國際機遇的結果。英法爭霸、法國遠征圣多明各的慘敗以及為英國樹立未來的競爭者之動機,使拿破侖決定將路易斯安賣給美國??死锩讈啈?zhàn)爭所導致的國庫空虛、阿拉斯加的無利可圖和俄國對它無力防衛(wèi)以及出于加強美國打擊英國在太平洋的野心之目的,使亞歷山大二世主動向美國兜售阿拉斯加。美國則全力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巧妙施展外交策略,以極為低廉的價錢將兩地收入囊中。
路易斯安和阿拉斯加對美國的崛起至關重要。路易斯安購買是關鍵性的一步,這次購買,不僅使美國獲得了新奧爾良和密西西比河這些對其商業(yè)發(fā)展至關重要的地方,使它的版圖和資源擴大了一倍,而且為它將領土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鋪平了道路。美國外交史專家諾曼·A.格雷比勒指出:“路易斯安那購買不僅保證了美國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控制,而且給美國以對太平洋沿岸地區(qū)的要求權。它將美國與歐洲強國在北美大陸有爭議的地區(qū)西推至與遙遠的海洋毗鄰的地方?!甭芬姿拱材堑墨@取是美國奪取墨西哥位于太平洋沿岸領土和迫使英國與之瓜分俄勒岡地區(qū)以及購買阿拉斯加的先決條件??梢?,路易斯安那的獲取是美國由一個純大西洋國家變成一個太平洋國家的最重要的一步。阿拉斯加位于美洲大陸西北角,隔白令海峽與亞洲大陸相望,瀕臨太平洋靠近東亞。對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島的擁有,使美國掌握了控制北太平洋的戰(zhàn)略要地,更不用提阿拉斯加豐富的自然資源了。無論從戰(zhàn)略還是資源的角度來看,阿拉斯加購買對美國的強盛都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蘇沃德在回答什么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時,毫不猶豫地說是購買阿拉斯加——‘但人們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才會認識它”。
美國推行這種外交政策和策略不只這兩個時期,坐收漁人之利也不只這兩塊領土。但是,一斑可窺全豹,從美國對這兩地的購買中,可得出一個推論,即:推行適合本國國情和世界形勢的中立的外交政策與充分利用國際機遇的策略,是美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立國之初的美國是一個位于北美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小國,國家稅收和支出都遠少于當時的菲律賓群島。而大西洋對岸的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都是歷史悠久、國力雄厚的強國。面對這樣的國內外形勢,美國的締造者為該國確立了明智的外交政策和策略。1796年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在其《告別演說》中總結了處理與歐洲關系的經驗:“涉及到外國時就我們而言,重要的行動規(guī)則是在擴大與它們的商業(yè)關系時盡量不要與之發(fā)生政治瓜葛?!薄皻W洲有一系列重要利益,這些利益與我們無關或只有微乎其微的關系。因此歐洲必然陷入經常不斷的糾紛之中。這些糾紛的原因實質上與我們的事情不相干。所以,由于人為的關系而使我們自己卷入歐洲政治的通常的變化之中或者歐洲的友誼或仇恨的通常聯盟和沖突中,這對我們而言是不明智的。”從當時美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國力和國際形勢來看,上述外交政策和策略是美國惟一可行的選擇。在這條中立政策的指導下,美國人集中精力謀求商業(yè)擴張和領土擴張,尤其是向太平洋方向的領土擴張。
美國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國際機遇的策略不是一種短期行為,而是一種長遠的政策和策略。從立國初期英法開戰(zhàn)的1793年一直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1916年的123年間,美國對歐洲都是堅持中立政策,或稱“孤立主義”政策。在對歐洲事務執(zhí)行中立政策的同時,在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區(qū)進行領土擴張。除購買了上述兩地之外,還吞并了得克薩斯、俄勒岡、加利福尼亞等地。在完成北美大陸上的“天定命運”(Manifest Destiny)后,進而擴展到太平洋:吞并薩摩亞、夏威夷和菲律賓。美國中立政策的實質,一方面是避免與英、法等歐洲強國爭斗,抓住機遇,大占便宜;另一方面則聚焦北美,向太平洋擴張,向逐步衰落的西班牙和弱小的墨西哥等國開刀,占領它們的殖民地或領土。廣闊的領土、豐富的資源和由于中立政策而導致美國相對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移民。以充足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為基礎,美國迅速地發(fā)展和強大起來。
美國的崛起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它長期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國際機遇的策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
責任編輯:宋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