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搖滾樂與20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的反叛

      2009-04-29 00:44:03鄭春生何蘇芬
      史學集刊 2009年4期

      鄭春生 何蘇芬

      摘要:20世紀60年代,搖滾樂成為美國反叛青年批判社會的載體和重要武器。搖滾樂的風靡緣于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社會是一個物質(zhì)豐裕而精神匱乏的時代,青年人在精神上感到空虛;對搖滾的喜愛也體現(xiàn)出他們對自由、平等和正義的追求;傳媒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搖滾樂成為傳播新文化的載體。搖滾樂傳播了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對當時美國的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20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反叛;搖滾樂

      中圖分類號:K712.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59—8095(2009)04—0085—06

      二戰(zhàn)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行,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西方社會也進入豐裕的消費社會。當“幾乎所有嚴肅的政治觀察家都毫無疑義地認為西方國家將不可能再見到古典意義下的革命”時,20世紀60年代卻成了西方青年反叛的年代。青年反叛的原因紛繁復雜,但這代人共同的語言——搖滾樂毫無疑問地對60年代西方青年的反叛,尤其是美國青年的反叛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一、反叛的搖滾樂

      搖滾樂的雛形出現(xiàn)于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有跳躍性的布魯斯音樂的發(fā)展促成了搖滾樂的誕生。1951年,克利夫蘭電臺唱片節(jié)目主持人阿蘭·弗里德(Alan Freed)從一首節(jié)奏布魯斯《我們要去搖,我們要去滾》(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011)中創(chuàng)造了“搖滾樂”(Rock‘nroll)一詞,以代替原先具有種族印記的“節(jié)奏布魯斯”的稱呼。1953年,比爾·哈利(Bill Haley,1925—1981)的“彗星”(comets)樂隊在演唱《瘋子,發(fā)瘋了》(Crazy man,Crazy,1953)和《跳舞,鬧騰,翻滾》(shake,Ratde&Roll,1954)時,把鄉(xiāng)村音樂與節(jié)奏布魯斯結(jié)合起來。他主演的電影《一堆混亂的黑板》(BlackboardJungle)的主題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10ck)在1955年7月一舉登上了流行音樂(波普)排行榜獲第一名,從而打破了美國流行音樂市場三足鼎立的現(xiàn)象,開始了一個搖滾樂的時代。與此同時,“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紅遍全球。他為太陽唱片公司錄制的唱片也結(jié)合了布魯斯音樂的感受、鄉(xiāng)村音樂的舞曲形式、強烈的節(jié)奏以及狂熱的人聲。進入60年代,在英國的披頭士(Beatles)、滾石(The Rolling Stones)和美國“民權(quán)運動代言人”鮑勃·迪倫(Bob Dylan)等的影響下,搖滾樂的熱度有增無減。

      搖滾樂的風格流派異常豐富,從主流音樂到地下音樂,從白人搖滾樂到黑人搖滾樂,從美國到英國乃至全世界,搖滾樂的風格形式很難一語概括。但是,在筆者看來,反叛構(gòu)成了50、60年代搖滾樂的靈魂,是使搖滾樂比其他傳統(tǒng)音樂更受矚目的特質(zhì)。其反叛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搖滾歌手服飾上的轉(zhuǎn)變。在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的影響下,美國傳統(tǒng)文化所贊許的服飾著重于雅觀、清潔與保守。一般而言,男生裝束是短發(fā)、白鞋、深灰色制服,女孩則是卷發(fā)、毛外衣、齊膝短裙。但出身于社會上層和中層的搖滾歌手們卻開始在生活方式上大量模仿都市下層社會的人士——長發(fā)蓄須、穿喇叭褲、配長飾物。隨著搖滾樂的流行,搖滾歌手的這種打扮被青年學生廣泛效仿。很多中學生留起長發(fā),向?qū)W校的服飾規(guī)則挑戰(zhàn),長發(fā)也變成學生時髦的象征。為搭配頭發(fā)的款式,青年們還穿戴各式各樣的奇裝異服。男孩留了長發(fā),佩戴項鏈、頭巾,服飾穿著鮮艷花俏;而女孩子們則去男裝部購買衣服,同時更加不屑涂脂抹粉。這種反正統(tǒng)的標新立異的穿著方式表現(xiàn)出西方青年對傳統(tǒng)美學的蔑視,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想要拋棄傳統(tǒng)的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而走向更自由的生活空間。

      其次,搖滾樂歌詞含有大量反戰(zhàn)、茫然或失望的內(nèi)容,如“媽媽,我不知為啥生活”(鮑勃·迪倫)。迪倫還在《大雨將至》中唱道:

      我要在大雨降臨之前回家去,

      我要走進最密的黑森林深處,

      那里人丁繁眾,可都一貧如洗,

      那里毒彈充斥著他們的水域,

      那里山谷中的家園緊挨著潮濕骯臟的監(jiān)獄,

      那里劊子手的面孔總是深藏不露,

      那里饑餓難忍,那里靈魂被棄,

      那里黑是唯一的顏色,那里無是唯一的數(shù)據(jù)……

      這些貼近現(xiàn)實、語言直白、有厭世色彩的搖滾歌曲充分表現(xiàn)了青年人對貧困人民的同情,對戰(zhàn)爭的排斥及對傳統(tǒng)文化困頓失望的情感。

      第三,搖滾樂采取的表達方式也是另類的,它那強烈的節(jié)奏與延續(xù)了幾十年的叮砰巷歌曲,與“大樂隊”演奏的音樂相比顯得異常喧鬧。它多以鼓、吉他、貝司作為樂器,這與大提琴、管弦樂所表現(xiàn)的力量與情感完全不同。搖滾樂使人坐立不安、令人振奮,想和音樂一起運動,而且這種運動完全聽憑內(nèi)心感受驅(qū)使——沒有章法、沒有步調(diào),想怎么動就怎么動,充分表現(xiàn)了活力和自我的存在。

      正是這種反叛性使搖滾樂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波。達奇斯認為:“搖滾樂不僅使流行音樂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對于服裝、寫作、會話、廣告、語言、電視、電影、雜志設計、唱片套藝術、錄音技術,以及人們對愛情、老年人、吸毒和政治的態(tài)度,它也發(fā)生著極其巨大的影響?!碧貏e是在20世紀60年代,搖滾樂不僅僅以一種音樂的元素存在,還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扣動著全世界一代青年的心弦,更將60年代的美國社會淹沒在一片喧囂聲中。反戰(zhàn)運動、學生運動、黑人民權(quán)運動、婦女運動等各種運動中都回響著搖滾樂。它甚至還成為嬉皮士的集體宗教。我國美國文化研究專家莊錫昌這樣寫道:“搖滾樂之于美國,猶如一場不流血的革命,因為它影響了社會的進程,改變了整整一代人,而且這種影響還將繼續(xù)下去。”

      二、搖滾樂風靡的因由

      具有反叛性質(zhì)的搖滾樂為什么能在50、60年代風靡英美等西方國家?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物質(zhì)豐裕、精神痛苦。二戰(zhàn)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社會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在二戰(zhàn)后的30年間,美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平均年增長近3.6%,其中1955年至1969年的年均增長率超過4%,除傳統(tǒng)的鋼鐵、汽車和建筑三大支柱產(chǎn)業(yè)繼續(xù)譜寫輝煌外,新興工業(yè)部門如飛機制造、計算機、石油化工、原子能應用等茁壯成長,許多高精尖產(chǎn)品遙遙領先于世界。按1982年美元市場價格計算,1950年美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為12037億美元,1960年為16653億美元,1970年達到24 162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則從1950年的6216美元增至1970年的10455美元。但是,經(jīng)濟繁榮并沒有使在電視機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著電烤箱和微波爐食品長大的嬰兒潮一代感覺幸福,因為他們關心的“中心問題已經(jīng)轉(zhuǎn)變了,不再是衣、食、住,而是在令人不安的富裕中如何生活”。他們渴望一種奇異的生活,渴望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鮮明個性。理查德·弗拉克斯

      曾說:“一個以消費為主的社會要求于人們的是停止吃苦節(jié)欲,人人都應縱情去滿足自己的許多欲望。”但喪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的豐裕社會使人成為商品的奴隸、消費的機器,異化和孤獨使他們精神痛苦。于是,節(jié)奏強烈的搖滾樂成為他們宣泄痛苦、獲取愉悅的渠道。

      其次,對自由、平等和正義的追求。50、60年代美國青年學生追求自由有其特殊的背景。二戰(zhàn)以后,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開,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來臨,西方社會日益成為一臺精密的機器。學校則成為這臺機器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的任務就是為社會這臺大機器生產(chǎn)合格的零部件。其結(jié)果必然是大學無視學生的人格,只是“把學生生吞活剝地吃進來又直接把他們吐出去,從未考慮過他們的潛在能力”。但青年學生絕不愿意成為冷冰冰的機器上的螺絲帽,成為機器的奴隸;絕不愿意被科層化的大學和社會控制,淪為大學和社會的工具。他們要求社會重視其人格,要求成為自由的人?!豆辍肪庉嫾s翰·費舍爾指出:“他們想要得到的是理解,他們希望通過和聰明、成熟的人交談,通過在這些人指導下閱讀,通過觀察這種人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輕輕松松地獲得這些知識、至少也能一知半解?!麄冏非笪覀冞^去所說的‘自由教育。二十年前他們在大多數(shù)好的大學里都能找到這種‘自由教育,但今天找到的可能性卻幾乎為零?!闭怯捎趯ψ杂傻淖非螅麄儫嶂杂谧砸詾槭亲杂傻摹o拘無束的反主流文化,鐘情于釋放激情的搖滾樂,甚至服用毒品也成為他們質(zhì)疑社會、追求自由過程的一部分。

      越南戰(zhàn)爭是激起青年反叛的又一要因。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青年一代原本懷著建立人人幸福的美好世界的夢想。但美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quán),對遙遠的東南亞國家越南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在這場非正義戰(zhàn)爭中,當很多青年“享有”了充當炮灰的“權(quán)利”時,他們中的很多人卻仍然不享有選舉權(quán)和被選舉權(quán),不能對政府決策產(chǎn)生影響。于是,他們發(fā)動了“我們不愿去”運動,“要戀愛,不要戰(zhàn)爭”?!皩W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SDS)在反戰(zhàn)示威時打出了這樣的宣傳標語:向貧困而不是人民開戰(zhàn);在越南投票而不是投彈;越南自決;越南現(xiàn)在就自由;現(xiàn)在就撤軍……。隨著越戰(zhàn)不斷升級,征兵數(shù)字不斷擴大,美軍傷亡人數(shù)劇增,加繆“不當炮灰也不當劊子手”的誓言成為流行甚廣的口號。為了抵制和反抗這場非正義的戰(zhàn)爭,他們或逃亡國外如加拿大、墨西哥或者歐洲,或想方設法弄一份可免服兵役的醫(yī)療或精神病醫(yī)院證明,最激烈也最為直截了當?shù)姆椒ㄊ菬龤д鞅?,拒不參加征兵體檢,或者干脆不去軍隊報到。最終,青年一代把他們對和平的向往,對政府的不滿發(fā)泄在音樂中,發(fā)泄在毒品、性愛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中。

      平等是啟蒙以來西方人追求的又一價值理念,美國也一直宣揚平等。但是美國社會內(nèi)部卻處處彰顯著不平等,如貧富差距、婦女地位的不平等、黑人狹隘的生存空間等。這種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反差是充滿矛盾的一代青年叛逆的濫觴。他們有理想,有批判性,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但卻身受學校、父母和社會的多重權(quán)威的管教與束縛。于是,他們急欲打翻現(xiàn)存的一切,實現(xiàn)個人身心的全部解放?!缎輦惛坌浴烽_宗明義地表達了年青一代大學生的觀點:“我們是這樣一代人,在一種相對舒適的環(huán)境中長大,現(xiàn)正在大學里,滿懷憂慮地注視著我們所繼承的世界?!彼麄兤惹行枰柚欢ǖ妮d體來宣泄思想感情,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社會的反叛情緒,而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高雅藝術和一般的流行音樂顯然不能滿足年輕人的需要,因為他們并不認同其父輩的鑒賞標準。因此,他們希望有一種抒發(fā)其感想和感受的全新方式。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搖滾樂與青年學生一拍即合,它為一代年輕人提供了最適合的、最大眾化的表達情感的方式,讓青年的反叛找到了發(fā)泄口。

      再次,傳媒的力量。搖滾樂為什么會成為傳播新文化的載體?除了依賴于青年這個獨特的群體外,不可忽視的是,傳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發(fā)揮了巨大的力量。

      20世紀初意大利人馬可尼發(fā)明的無線電廣播技術把外部世界送進了個人家庭。無線電波利用人們呼吸的空氣,穿越門窗進入全國的千家萬戶,“無線電的聲音帶著它的娛樂節(jié)目或廣告信息送到正在休息的家庭之中”。廣播業(yè)也因此迅速發(fā)展。1949年,美國年產(chǎn)收音機達1193萬臺,1966年,更是達到歷史最高紀錄2466萬臺。至于電視,1948年以前,美國還只有少數(shù)精英階層能消費得起這個時髦玩意兒,1946年美國家庭中大約只有7000臺電視。但到50年代電視迅猛發(fā)展。1953年,擁有電視機的家庭猛增到3000萬戶,1960年達到4600萬戶,90%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臺電視。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通過電視競選總統(tǒng),從而標志著一個電視時代的來臨。

      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對青年一代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影響。他們方便又快捷地通過電視、廣播獲取五花八門的信息,了解新奇的外部世界。自由、平等、正義等價值理念通過媒體得到了強化。民權(quán)領袖和知識分子的演講、訪談、文章從正面宣傳了這種思想,這恰如謝岳所言:“當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在電視上一遍一遍地播放的時候,它對公眾的政治信仰是一個極大的沖擊,不論黑人的民權(quán)狀況究竟如何,但是,公眾對‘自由、‘平等的政治認知水平有了一個跨越式的提高”。而種族隔離、黑人遭受歧視、學生權(quán)利的缺乏,美國的對外侵略戰(zhàn)爭等事件的報道又從反面強化了這種理念。越南戰(zhàn)爭是一場“美國軍隊在電視聚光燈的注視下(進行的)戰(zhàn)爭”。許多人正是通過電視認識了這場戰(zhàn)爭,從而堅決地站在了反戰(zhàn)的立場上。許多大學生也是因此走向反叛。

      傳媒的發(fā)展加劇了代際沖突。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從傳媒獲取信息和娛樂占用父母大量的時間,減少了父母與子女的交流,從而促使青少年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和文化。在這方面,電視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據(jù)統(tǒng)計,1960年美國每人每天在電視機前消磨的時間大約是4小時。許多人“每天下班回家后,只知道捧起一張報紙往沙發(fā)上一躺,或者手端一杯啤酒,兩眼緊盯著電視屏幕”。除此之外,大眾傳媒還極易造成青少年過早地社會化而產(chǎn)生對傳統(tǒng)觀念的逆反心理或與社會疏離,這恰如戴安娜·克蘭所言:信息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產(chǎn)生愈來愈多的疏離,而不是社會與文化的整合”。其結(jié)果是在消費社會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下,許多青年在生活方式上極力追新求異。學生運動的口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消費社會不得好死,異化社會不得好死,我們要一個新的獨創(chuàng)的世界,我們拒絕一個用無聊致死的危險去換取免于饑餓的世界”。在搖滾樂中尋找新異和快樂成了許多青年的選擇。

      傳媒的發(fā)展直接推動了搖滾樂的風靡。1954年,弗雷德與紐約地區(qū)的WINs電臺簽約,主持該臺的搖滾專題,從而使他的電波占領了這座國際性大都市,搖滾樂開始傳遍美國,并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正如切斯特·安德森所說:“搖滾樂以其強大的震撼力,給人以新的感知,但其中的美妙之處是那些循規(guī)蹈矩者所無法感受的?!睆拇?,報紙的廣告、評論中,電臺的電波中,電視的音樂節(jié)目中都充斥著搖滾樂。貓王也因此走進千家萬戶,導向著青年學生的一舉一動。其結(jié)果恰如約翰·辛克萊所言:“搖滾樂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偉大的解放力量,它的偉大之處便在于它融入了千萬人的日常生活,使他們

      懂得:雖然為無意義的商業(yè)信息和可恥的欺騙性報道所包圍,但只要有搖滾樂,就可以拋開一切,載歌載舞,快樂似神仙?!?/p>

      三、搖滾樂:60年代美國反叛青年的批判武器

      戰(zhàn)后的西方社會給了搖滾樂流行的光明前途,這個特殊的時代也賦予搖滾樂反叛的特質(zhì)。60年代美國青年在給搖滾樂注入諸多活力的時候,這種音樂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一代青年的思想、觀念。更重要的是,它還成為當時的美國青年批判社會的武器。具體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搖滾樂傳播著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態(tài)度,青年以搖滾樂倡導的輕松、愉悅、激情、放縱的生活態(tài)度來批判父輩的嚴謹和嚴肅。在過去的年代,青年的生活一直受新教倫理和清教精神的束縛,強調(diào)要有艱苦奮斗、克儉致富、清心寡欲、清醒、嚴肅的人生態(tài)度。當時美國人的家庭里大多備有一本《圣經(jīng)》,他們的祈禱聲時??梢月犚姡踔撩绹恼卫砟疃季哂心撤N政教合一的特點。但在搖滾樂盛行的60年代卻出現(xiàn)了一種文化失范現(xiàn)象。在搖滾樂的影響下,青年逐漸認為感官上的快樂就是人生的目的,中規(guī)中矩的生活方式受到摒棄。與他們前輩的溫文爾雅和社會束縛相比,搖滾青年倡導與生活的直接對抗,而不管其結(jié)果是生還是死、是被剝奪還是安逸享受、是得救還是毀滅。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在既有條件下以行動充分表達自己,特別是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和特殊環(huán)境經(jīng)歷。他們吶喊好斗,激流勇進,用音樂把他們對生活的追求敲得震天響。

      其次,搖滾樂傳播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青年以搖滾樂為媒介批判一個隔絕的、孤獨的生存空間。60年代的美國青年是在簡單的核心家庭模式下長大的,接觸的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隨著傳媒時代的到來,原本就狹小的交流面變得更加狹小。由于娛樂方式、生活習慣的轉(zhuǎn)變,父母花在電視、報紙上的時間不斷增多,與子女之間的交流反而變得越來越少。從某種意義上說,60年代的青年基本上是獨自孤零零地生活著的。作為激進的社會青年,他們對這種現(xiàn)狀非常不滿,要求消除隔絕、消滅孤獨的呼聲越來越響。而搖滾樂作為一種媒介,扮演著紐帶的角色,聯(lián)系著原本隔絕在不同空間的一代青年。從加利福尼亞到西柏林,從歐美到日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無以計數(shù)的年輕人在“披頭士”和其他許多樂隊創(chuàng)造的韻律和節(jié)奏中生活和成長,他們從中找到了表達和交流思想與感情的介質(zhì),在北美和歐洲許多嬉皮士聚居地,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國度、操不同語言的嬉皮士之所以能和諧相處,順利溝通,主要不是靠語言,而是靠搖滾樂。他們甚至把音樂稱為第三信號系統(tǒng)。搖滾樂逐漸成為他們共通的世界語言。這種世界語言的存在使青年的反叛活動沖破了狹小的空間。他們從一個個家庭中走出來,不再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下;他們過著集體生活,在一些偏僻的山村過群居生活,其中最有名的是舊金山附近大量的“公社”(有的也稱“部落”、“家庭”、“窩巢”等)。他們認為,公社可以提供一種簡樸、輕松的生活。在公社的生活中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有的是音樂與毒品。

      最后,搖滾樂夾帶著太多的性放縱,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騷動彰顯了60年代青年的反叛?!扒嗄晡幕в忻軟_突、緊張不安和狂放不羈的性質(zhì),這原本有其自然性、本能性的基礎,那就是性本能導致心理失衡與宣泄內(nèi)心欲望以達到心理平衡這兩種對立趨勢所造成的動蕩多變的心理狀態(tài)。青年期所面臨的困擾往往并非由外部因素造成,年輕人更多面臨由性本能所引起的內(nèi)心沖突。不妨這樣來理解青年文化普遍存在的性騷動:這是年輕人所找到的釋放心理能量、緩解內(nèi)心緊張的泄洪口,而它通過具體的文化樣式表現(xiàn)出來時,又不免帶有年輕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夸張和矯情”。搖滾樂的色情意味在歌名和歌詞上表露無遺,有些歌名和歌詞帶有某種隱喻性和暗示性,有些則直截了當、毫無遮攔。在60年代文化反叛者眼中,性的放縱不僅是對主流社會倫理道德觀的嘲弄和否定,更是創(chuàng)建一個非壓抑性文明的必要手段。像搖滾樂、毒品被當作“革命”一樣,他們也把性解放當作改造世界的一部分,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觀念土崩瓦解,一夫一妻制都被當作技術文明控制自我的重要手段而被決然拋棄。

      50、60年代搖滾樂颶風把美國青年從社會邊緣推向社會中心,對主流文化造成強烈沖擊,直接帶動大眾藝術和平民藝術的興起,對整個社會向大眾化的轉(zhuǎn)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搖滾樂雖然不是反主流文化運動的領航員,但因其形式的公眾化和煽情性,它不僅是青年文化反叛的載體,而且成為社會反抗運動的象征。一位當時的搖滾樂熱衷者后來這樣寫道:“就意識形態(tài)而言,60年代仍是一個音樂具有偉大意義的時期……成為一個把憤怒、希望和歡樂的聲音表達出來的長期的渠道——搖滾社會是一個感情的社會。音樂以它的開放性、模糊性對60年代產(chǎn)生影響?!辨移な窟\動對搖滾樂發(fā)生影響,搖滾樂也因此成為60年代西方文化和嬉皮士精神的一個獨特的載體。

      總之,在反叛的60年代,青年的反叛像是一輛啟動的、裝滿年輕人的列車,車上的年輕人希望它駛向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但他們都不知如何掌控它的方向。作為青年反叛武器的搖滾樂蘊含了許多積極的因素,比如青年人對自由的追求、反戰(zhàn)和反暴力等,但它也毫無顧忌地涉及性放縱和吸毒等消極方面,因此很難用“好”或“不好”來定義它。但無論如何,它帶來的社會文化的碰撞畢竟在單一的文化體制中摩擦出了生命的光輝,它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想與現(xiàn)實、理性與情感、服從與反叛之間,借助青年的熱情綻放出無限的活力。美國青年以搖滾樂的強勁節(jié)奏表達、展示了他們的反叛,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反叛的60年代。70年代以后,雖然作為一種運動的青年反叛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搖滾樂卻持續(xù)發(fā)展、流派紛呈。這既迎合了年青一代的審美觀和娛樂方向,也滿足了美國社會挖掘其蘊涵的巨大商業(yè)價值的需要。

      責任編輯:宋鷗

      疏勒县| 鄯善县| 三原县| 赤水市| 新田县| 长岭县| 铜山县| 白银市| 容城县| 清丰县| 鄱阳县| 洛浦县| 广平县| 鸡泽县| 新乡市| 汤阴县| 治县。| 乐平市| 临漳县| 丹江口市| 迭部县| 聂拉木县| 万源市| 萍乡市| 澄江县| 玉溪市| 英德市| 瑞昌市| 铁岭市| 西贡区| 通海县| 博湖县| 齐河县| 墨脱县| 衡水市| 庆城县| 枝江市| 龙陵县| 平昌县| 五河县|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