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平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E文章編號:0559-8095(2009)03-0125-03
欽天監(jiān)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中央官署,歷代多設置,但名稱不一。周有太史;秦漢以后有太史令,屬太常寺;隋設太史監(jiān),唐置太史局,隸秘書??;宋元為司天監(jiān)。明初置太史監(jiān),旋改監(jiān)為院,洪武元年改稱司天監(jiān),洪武三年復更名為欽天監(jiān),隸禮部,遂成定制,沿及晚清。
每年向帝王進呈歷書是欽天監(jiān)一項重要職掌,而帝王將所呈歷書頒行天下則為王朝行使統(tǒng)治權的象征之一,是朝廷一項重要禮制。在進呈、頒行歷書之際,朝廷須舉行一套莊嚴肅穆的“進頒日歷儀”。在古代,凡朝廷重大儀式,均要擇日而行。進頒日歷儀由皇帝親自主持,屬朝廷最高規(guī)格的儀式之一,因此,朝廷對進歷頒歷之時日非常講究。然而,各種史籍所載的明代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按:進歷和頒歷是在同一天舉行)卻相互抵牾,莫衷一是,給后世治史者造成混亂,故有必要對其考證,以明真相。
關于明代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諸司職掌》、正德《明會典》、萬歷《明會典》、《明史》等均有記載,但所載時間不一,甚至同一史籍也存在相互矛盾的記載。為便于討論、分析,茲將相關記載臚列如下。
《諸司職掌》(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禮部·禮祠部·歷日”條曰:
一在京欽天監(jiān)每歲算歷已成,則預先行移各布政司刊印,九月初一日進歷,仍頒賜京官。
正德《明會典》(四庫全書本,下同)卷九五《禮部》五十四,“歷日”條則云:
事例,洪武六年,令歷日惟直隸府州及北平、陜西二行省頒給,其余皆令依式印造給與所屬。十三年,令預刊明年《大統(tǒng)歷》,以十月朔日進,其諸王及在京文武百官、直隸府州俱欽天監(jiān)印造頒給,十二布政司則欽天監(jiān)預以歷本及印分授之使刊印,以授府縣,頒之民間,自是歲以為常。三十五年,令以十一月朔日進歷,著為令。
同書卷一七六《欽天監(jiān)》:
凡每歲進《御覽月令歷》、《大統(tǒng)歷》、《七政躔度歷》,洪武間以九月初一日進,后以十一月初一日進,當日以《大統(tǒng)歷》給賜百官,頒行天下。
萬歷《明會典》卷一○三《禮部》六十一,“歷案”條云:
每歲二月朔,欽天監(jiān)奏進明年歷武,預行各布政司刊布,例以九月朔進呈頒賜,嘉靖十九年改用十月朔。
同書卷二二三《欽天監(jiān)》:
凡每歲進《御覽月令歷》、《大統(tǒng)歷》、《七政躔度歷》,洪武間以九月初一日進,后以十一月初一日進。當日以《大統(tǒng)歷》給賜百官,頒行天下……嘉靖十九年,令以十月初一日進歷,頒賜百官。
《明史》卷七四《職官三》“欽天監(jiān)”條云:
每歲冬至日,呈奏明歲《大統(tǒng)歷》,成化十五年改頒明歲歷于十月朔日。
上述史料,多含混不清,易致誤解;眾條合觀,既有互補之效,亦有矛盾之處?!吨T司職掌》的相關記載反映出來的信息是,整個洪武時期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均定在九月朔日,故正德《明會典》及萬歷重修《明會典》都本此說。但是,眾所周知,洪武時期是明代各種典章制度的初創(chuàng)期,期間許多制度一改再改,變動很大,至洪武二十六年《諸司職掌》一書修成,方成定制。故《諸司職掌》所載欽天監(jiān)于每年九月朔日進歷,只是定制后的制度,洪武二十六年之前未必就如此(詳后)。正德《明會典》成書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年間經重校后才正式頒行,記載了自洪武至弘治年間的典章制度。該書卷一七六《欽天監(jiān)》所載“洪武間于九月初一日進,后以十一月初一日進”,前半句源自《諸司職掌》,“后”具體指哪年之后,并不明確。不過,同書卷九十五“歷日”條對此提供了補充,明確了是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之后。此外,該條史料還載有洪武十三年令欽天監(jiān)于十月朔日進歷的信息,這表明洪武時期進歷時間是有變化的,并非都是定在九月朔日。萬歷重修《明會典》成書于萬歷十五年,其內容是在正德《明會典》的基礎上,追加了自弘治以后至萬歷初年的典章制度變化情況。該書卷二二三《欽天監(jiān)》對進歷時間的記載顯然是源自正德《明會典》卷一七六《欽天監(jiān)》,只是把嘉靖十九年發(fā)生的變化加了上去。然而,該書卷一○三“歷案”條所載“例于九月朔進呈頒賜,嘉靖十九年改用十月朔”,給讀者的信息是,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自洪武至嘉靖十八年間,定在九月朔日,嘉靖十九年之后至萬歷初改在十月朔日。這與同書卷二二三《欽天監(jiān)》及正德《明會典》所載不符,顯然,它是把建文四年朱棣奪位后將進歷時間更改一事給漏記了。清修《明史》卷七十四“欽天監(jiān)”條所載“每歲冬至日,呈奏明歲《大統(tǒng)歷》,成化十五年改頒明歲歷于十月朔日”,引文的后半句在原書中屬注釋性文字,字號較正文要小。這句話似乎存在兩種理解,一種是明代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都是在冬至日,只是成化十一年曾一度改為十月朔日;另一種是成化十五年以前,進歷時間都是在冬至日,此后改在十月朔日。但無論哪種理解,均與《諸司職掌》及兩部《明會典》的記載相矛盾。
綜上,明代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的問題還存在幾點疑惑或矛盾之處尚待考證:一、洪武時期的情況并不清楚;二、《明史》與《諸司職掌》及兩部《明會典》的記載相矛盾;三、《明史》卷七十四“欽天監(jiān)”條所載內容存在兩種理解;四、上述史料共提供了欽天監(jiān)進歷的四種時間,這四種時間是否都實行過,分別又是在哪些時期實行的,仍不明確。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借助《明實錄》等其他史料。
首先看洪武時期的情況。在明王朝肇建前一年,即吳元年,欽天監(jiān)的前身太史院于十一月冬至日向吳王朱元璋進呈明年《大統(tǒng)歷》。事后,朱元璋對時任御史中丞兼太史院使的劉基說:“古者以季冬頒來歲之歷,似為太遲。今于冬至亦為未宜,明年以后,皆以十月朔進。”對此,《明史》也有類似記載:“吳元年十一月乙未冬至,太史院使劉基率其屬高翼上戊申《大統(tǒng)歷》。太祖諭曰:‘古者季冬頒歷,太遲。今于冬至,亦未善。宜以十月朔,著為令?!本C合上述兩則史料可見,自洪武元年始,每年十月朔日進歷頒歷已經制度化。然而,洪武一朝制度變更頻繁。至洪武六年,又令“每歲仍以九月朔日進歷”。至洪武十三年,又恢復舊制,令“仍以十月朔進……自是歲以為常”。此制度施行十余年,至洪武二十六年三月頒行《諸司職掌》時,進歷時間又定在九月朔日,并終成定制,當年即是在該日進歷??梢?,洪武時期,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一直在十月朔和九月朔二者間變換,至洪武二十六年才成定制。兩部《明會典》取《諸司職掌》的定制,認為洪武時期均在九月朔日進歷,抹殺了上述變化情況,所言不確。
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里,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是否變動過尚無史料可證,但可以排除以十一月朔日進歷的可能。因為上引正德《明會典》卷九十五“歷日”條的記載已表明,朱棣奪位后,即“令以十一月朔日進歷,著為令”。此條記載為《明太宗實錄》所證實。該書卷一四載:“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庚辰朔,欽天監(jiān)進永樂元年《大統(tǒng)歷》?!比缃ㄎ牡蹠r就已改為十一月朔進歷的話,則必無此令。
自永樂朝始,明代歷朝《實錄》都載有進歷頒歷之事。對其時間記載確鑿?!睹鲗嶄洝返挠涊d表明,自永樂至嘉靖十八年間,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都定在十一月朔日。試舉數(shù)例:
永樂元年十一月乙亥朔,欽天監(jiān)進永樂二年《大統(tǒng)歷》(《明太宗實錄》卷二五)。
宣德六年十一月壬戌朔,行在欽天監(jiān)進宣德七年《大統(tǒng)歷》(《明宣宗實錄》卷八四)。
正統(tǒng)元年十一月壬辰朔,行在欽天監(jiān)進正統(tǒng)二年《大統(tǒng)歷》(《明英宗實錄》卷二四)。
景泰三年十一月己未朔,欽天監(jiān)進景泰四年《大統(tǒng)歷》(《明英宗實錄》卷二二三)。
天順七年十一月乙卯朔,欽天監(jiān)進天順八年《大統(tǒng)歷》(《明憲宗實錄》卷三五九)。
成化十六年十一月丁丑朔,欽天監(jiān)進成化十七年《大統(tǒng)歷》(《明憲宗實錄》卷二○九)。
弘治十五年十一月庚午朔,欽天監(jiān)進弘治十六年《大統(tǒng)歷》(《明孝宗實錄》卷一九三)。
正德九年十一月已未朔,欽天監(jiān)進正德十年《大統(tǒng)歷》(《明武宗實錄》卷一一八)。
嘉靖十八年十一月甲午朔,上御奉天殿頒歷(《明世宗實錄》卷三二一)。
至嘉靖十九年,又改為每年十月朔日進歷頒歷,一直行至明末。試舉數(shù)例:
嘉靖十九年十月己未朔,飲天監(jiān)進明年《大統(tǒng)歷》(《明世宗實錄》卷二四二)。
隆慶元年十月壬午朔,欽天監(jiān)進貳年《大統(tǒng)歷》(《明穆宗實錄》卷一三)。
萬歷十四年十月壬戌朔,欽天監(jiān)進萬歷十五年《大統(tǒng)歷》,頒賜百官(《明神宗實錄》卷一七九)。
天啟三年十月戊午朔,欽天監(jiān)進天啟四年《大統(tǒng)歷》,上御皇極殿受之(《明熹宗實錄》卷三九)。
崇禎三年十月丙午朔,進崇禎四年《大統(tǒng)歷》(《崇禎長編》卷三九)。
顯然,各朝《明實錄》的記載,支持了兩部《明會典》的說法,即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在洪武三十五年改為十一月朔,至嘉靖十九年又改為十月朔,直到明末。在除《明史》外的其他史料中,筆者卻從未發(fā)現(xiàn)在冬至日進歷的記載??梢?,《明史》卷七四“欽天監(jiān)”條所載時間是錯誤的。
以上是欽天監(jiān)在不同時期正常進歷的三種時間。此外,如果進呈歷書的當天恰逢冬至節(jié),或預計會有日食現(xiàn)象出現(xiàn),則須改期?!睹饔⒆趯嶄洝肪砣浽唬骸疤祉樜迥甓露∶?,欽天監(jiān)進天順六年《大統(tǒng)歷》……故事,頒歷在十一月朔,今以其日早日蝕免朝,故移于是日?!薄昂胫稳晔辉滤啡沼龆凉?jié),改望日頒歷”?!靶率晔辉滤樊旑C歷,以是日日食,移于十二月朔;成化十五年十一月朔,值冬至,移于十月朔;弘治三年十一月朔,值冬至,移望日?!笨贾畬嶄?,所言屬實?!睹饔⒆趯嶄洝肪硪欢d:“宣德十年十二月戊戌朔,行在欽天監(jiān)進正統(tǒng)元年《大統(tǒng)歷》……故事,十一月朔進歷,是歲以日食故移之。”《明憲宗實錄》卷一九五載:“成化十五年冬十月朔,欽天監(jiān)進成化十六年大統(tǒng)歷?!薄睹餍⒆趯嶄洝肪硭奈遢d:“弘治三年十一月己卯朔,冬至節(jié)……癸巳,欽天監(jiān)進弘治四年《大統(tǒng)歷》……以初一日冬至節(jié),故移是日?!辈贿^,偶有逢日食照常進歷頒歷的事例。如《明英宗實錄》卷二二三載:“景泰三年十一月己未朔,欽天監(jiān)進景泰四年《大統(tǒng)歷》……先是,本監(jiān)以是日日食,請改日進歷,詔不必改?!钡藢偬乩?,欽天監(jiān)先以“是日日食,請改日進歷”,即表明逢日食改期進歷乃為常例。至此,上文提到的第三點疑惑——《明史》卷七四“欽天監(jiān)”條所載內容存在的兩種解釋——就不解自明了。顯然,注釋性文字“成化十五年改頒明歲歷于十月朔日”僅指當年變更,變更原因是成化十五年十一月朔正值冬至日,需避開,故移于十月朔。
綜上所述,明代欽天監(jiān)進呈歷書的時間幾經變更:洪武初年為每年十月朔,六年改九月朔,十三年又改回十月朔,至二十六年復改回九月朔,并載人《諸司職掌》,成為定制;建文四年朱棣奪位后至嘉靖十八年變更為十一月朔日;嘉靖十九年后又改回十月朔日,直至明末。如進歷當天恰逢冬至節(jié)或出現(xiàn)日食,則須改期,或前推一月,或后移半月或一月。關于明代欽天監(jiān)進歷時間的記載,《諸司職掌》及兩部《明會典》的相關記載均存在遺漏,易致誤解;而《明史》“每歲冬至日”進歷,則毫無根據(jù),全屬舛誤。
責任編輯:王劍